满族八碟八碗

八碟八碗是很有名的满族宴席,典型的满族风味佳肴。“八碟”通常是四凉四热,“八碗”一般是四荤四素,这些菜肴都是有讲究的,素菜不太固定,荤菜一般都是东北的猪肉炖粉条,酸菜汆白肉血肠炒笨鸡蛋,小鸡炖蘑菇等等,还有煎饼卷大葱,素烩汤等等,八碟八碗根据季节不同,菜品不同,正宗的东北特色。

外八庙与满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撰稿:许克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承德恰恰是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首善之区,今日之承德,更应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率。

2018年9月,第九届全国满族联谊会会长论坛在河北省承德市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满族联谊会会长论坛首次在满族人口第二大省河北省举行。在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下,来自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百余名满族同胞怀着神圣的心情考察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八庙是八座佛教寺院,是清王朝鼎盛时期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汉、藏、蒙、满等多民族特征,处处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清代,外八庙的出家人既有汉族,也有蒙古族和满族。不同的民族在同一座城市和睦相处已有数百年之久。普宁寺是承德最早建立的皇家寺院,普宁即希望全国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普宁寺碑》、《平定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块碑都是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介绍了兴建普宁寺的缘由和乾隆皇帝平定准格尔叛乱的丰功伟绩。三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宁寺的碑亭之中,建立四种文字石碑是清王朝建筑的显著特征,反映了满族帝王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愿。清王朝特别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信仰,始终把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外八庙多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继承康熙皇帝“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开创了康乾盛世新局面。

出席会议的来宾还参观了另一座宏大的寺院——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小布达拉宫在避暑山庄以北,狮子沟南侧,须弥福寿之庙的西侧,是一座具有藏族艺术价值的寺庙建筑,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历史上,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佛教。在辽宁、在北京、在河北、在天津、在山西、在内蒙古都分布着许多皇家寺院,其中有一些为满族皇家寺院。满族皇家寺院是皇家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征是由满族喇嘛念诵满文经书,出家人全部是满族人。承德外八庙中的殊像寺是八座皇家寺院中最有代表性的满族寺院,曾经殊像寺的喇嘛全部为满族,经书也全是满文。殊像寺又称乾隆家庙,主要供奉文殊菩萨,清代帝王认为“满洲”就是“文殊”,“文殊”就是“满洲”,因此满族帝王认为自己是文殊菩萨转世,对文殊菩萨情有独钟,这种信仰在乾隆时期发展到了极致,至今仍对很多满族同胞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满族人养成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

外八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属于清代满族,更属于中华民族,它不仅属于承德市,更属于全世界。外八庙是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承德有理由,也有经验去发挥更大作用,引领全国各地做好民族工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八旬满族老人舍命保住盛京福陵

2017年06月10日09:10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八旬满族老人舍命保住盛京福陵

如果没有他——当年居住在盛京(沈阳)的满族老人福禄康阿挺身而出,今天的沈阳人就难以见到福陵(东陵)壮观的样子。正值沈阳全民读书季,再版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与读者见面,在学者刘振超编著的《盛京胜景》分册中,讲述了福禄康阿英勇护陵的动人故事。

八旬老人挺身而出护皇陵

刘振超说,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一直是清代的风水宝地。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寝都建在沈阳。但是这两座皇陵也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破坏。

历史上,沈阳曾三次被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第一次是俄国,后两次是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闰八月,沙俄借口镇压义和拳运动,出动10余万人入侵中国东北三省。盛京将军增祺率清军逃往辽西,盛京很快陷落。俄军入城后,到处烧杀抢掠,许多珍贵文物古迹毁于战火。据清朝遗老金梁所写的《奉天古迹考》中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日俄会战”前夕,沙俄军队在福陵附近修建道路,运输辎重武器,并对福陵太妃园寝所存祭器洗劫一空。

这一天,一队沙俄人马闯入福陵,抢掠金银祭器,拿不走的文物古迹就准备放火烧。在这之前,沙俄军队已将南塔广慈寺、八王寺等处烧毁了,守护福陵的官兵都十分害怕,没有人敢上前阻拦。在这危急关头,年逾八旬的福陵八旗左翼翼长福禄康阿挺身而出,他慷慨激昂地大声呵斥侵略者:你们面前是一座大清帝国重要的皇陵,如果谁胆敢放火烧了它,我必“入火自焚”!在他以死抗争,誓与皇陵共存亡的无畏精神威震下,沙俄军人不知所措,最后只得退出皇陵。

抗暴护陵事迹受各界赞扬

福禄康阿,满姓“刘佳氏”,镶白旗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祖居沈阳。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他19岁披甲入伍,因有功屡受升迁。先后担任过凤凰城骁骑校、牛庄防御、宁远掌路记佐领等官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战舰进入宁远海湾,准备由此登陆内犯京津。宁远知州贺筱泉准备弃城逃跑,福禄康阿对他晓之大义,终使贺筱泉登城督战,向日舰猛烈开火。日舰调转船头逃走。不久,因为福禄康阿作战有功被调往盛京,担任福陵总管衙门八旗左翼翼长。

福禄康阿抗暴护陵事迹传出后,受到朝野各界赞扬。光绪闻报后,诏旨晋升他为福陵总管。宣统二年(1911年)东三省总督锡良、政务厅长金梁等大员到福陵拜谒,福禄康阿出面接待。他们对福禄康阿的义举“奖饰备至”。1912年,年老的福禄康阿离任回到老家,不久病故,享年90岁。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陈凤军

(责编:孝媛、汤龙)

【满族美食】荟萃四种八旗小吃 令人馋涎欲滴

撰稿:完颜大厨

满族饮食,有自己的特点。为大家介绍几款小吃,不妨学上几样,招待亲朋好友。

北京满族炒红果

炒红果是北京满族名小吃,老少咸宜。红果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结合满族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更要多补充一些红果,才更健康。炒红果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酸酸甜甜。炒红果配料以蜂蜜白糖为主,做法比较简单。首先将红果洗净,入开水焯一下,从中间切开去核,火上坐不锈钢锅,加水、糖,下红果,开后打去浮沫,用小火焖,待水蒸发后,视汁粘变红时打少许明油即成,晾凉后食用。值得注意的是,红果、水和冰糖的比例约为3 :3 :1 。

天津满族喇嘛糕

喇嘛糕是满族点心的代表,历史上流行于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至今在天津仍有传承。喇嘛糕的口感类似于西点蛋糕,主要原材料是白面、白糖、鸡蛋。首先,将调制好的面粉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子(模型)中,然后撒上青丝、红丝、桂花瓜子,经过一段时间蒸烤而成。蒸好以后为淡淡的黄色,松软又有弹性,口感香甜,有些桂花的味道。喇嘛糕多为圆底,上面呈六角形、八角形、十角形、或多角形。有时上面还要点上红点,具有了几分喜庆的色彩。

辽东满族酸汤子

酸汤子主要流行于辽东地区,是很有满族特色的一种食品。酸汤子做起来程序较多。首先是把玉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后,用磨磨成糊状(俗称水面),再放到炕头上发酵。等面飘出酸味时,便可以做酸汤子了。制作时,先用开水烫面;然后在锅中放油,用葱末或青菜炝锅,炒出香味后添汤。汤沸后,将面用手或特制的汤子套挤压成细条,直接下入沸水中,挤出来的面条落入沸汤中,不消片刻便被汆熟,酸汤子细腻滑润,味酸爽口,那汤金灿灿,香喷喷,勾人馋涎。这种美食其实还有很多种吃法。单就汤来讲,就有清汤、浑汤之分。清汤是将汤条捞出后,拌以蔬菜或佐料;而浑汤则是把汤条和汤混合盛出。在做汤时,将葱花、肉丝、海米蘑菇、油盐等佐料放入汤中,做出来的酸汤子更具风味、更加馋人,如少放些辣椒胡椒,酸辣可口,吃起来更香。

黑龙江满族筋饼

满族筋饼,流行于黑龙江地区,现已全国闻名。满族筋饼貌似于春饼,但又不同于春饼。春饼厚,筋饼更薄,薄如纸,呈半透明状,摸上去油乎乎的。制作春饼难度比较大,首先是面、水、油和在一起的比例很难掌握;其次是擀面,要均匀和细腻,最重要的是薄一点,如同一张白纸那样薄;最后是火候,不能糊,关键是要筋道。筋饼可以裹肉丝、菜丝、大酱等,隐约透明的筋饼往往使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