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二百多年传承的李家陶

提示:

李绍军正给酸菜坛接弦盘

会同新闻网8月30日讯(记者 朱毅 )“筒筒筷子金抢坪,坛坛罐罐枫响铃。”走进坪村镇麻塘村枫响铃(小地名),青山环绕着稻田,微风拂过,荡起阵阵金色稻浪。在这片土地上,李家窑第25代传人李绍军,秉承祖上制陶手艺,不断发扬创新,历经行业高潮与低谷,独自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

李家手工柴火窑

“八九十年代,是会同陶器‘黄金时代’,光这片后山就建了14家窑,我们李家窑算是比较大的,请了20多个工人做事,每次一开窑,所有陶器立马被等候的经销商提走……”说起当年制陶盛世,李绍军停下手中的活儿,拿出一根烟点上,烟雾缭绕着被岁月雕刻的面容。

李绍军从窑洞取出一件陶器

“我家原有一口300斤的大水缸沿用了近十代人,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直至前几年才不慎被打破。”谈及自家“手工柴火窑”陶器的品质,李绍军底气十足,他烧的缸模胚厚实,传说可以500年不漏水,用来盛水或是菜油、茶油也可以3年不变口味。

李绍军在检验大酒缸的品质

老李说起自己比较得意的事,1985年会同修建粟裕公园需要一批蝶型滴水瓦,寻遍周边县市后,李家窑接下订单。李绍军怀着对粟裕大将的崇敬之情,花半年时间精心打造出600多张精美的滴水瓦。

李绍军在制作小油壶

“泥土都是有灵性的。”李绍军13岁入行,父亲手把手地教,从选泥、磨泥、晒泥、拉胚、打磨、上釉到入窑烧制,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李绍军正在拉毛胚

每到春分谷雨时节,老李便忙碌起来。他为了一年的上千土方的泥石窑耗,举家老小,荷锄挑筐到后山寻找泥土。李家窑主要使用糯性重、粘性高的龙石泥,要找到上等龙石泥得深挖到地表以下的龙石岩上。除此,还要配齐耐火泥、粉岩土、白泥、细泥,还有一些独家配料。

用来给陶器压花的模具

李绍军将这些辛苦得来的泥石料存放在通风的仓库,等慢慢阴干后碾成粉末。粉末颗粒的粗细直接决定陶器的光滑细腻程度,为了让李家窑的陶器品质提高,李绍军会更换使用粗、中、细三种粉碎机的瓦筛。阴干的泥石料通过四、五次粉碎,便倒入到和泥池中,三天三夜充分浸泡。

李家窑厂址

李家窑采取订单式生产,一批50个陶罐从拉胚到出窑需7天完成,每个陶罐都是纯手工制作。选取陶泥,转动轮盘,起底,拉毛胚,修型……只见老李的双手上下翻飞,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每个坛罐的尺寸都在我脑袋里,做出来的罐子,规格相差不过分毫。”老李对自己手艺非常自信,一个小油壶拉胚成型,在他手里只需5分钟就完成。

停下手中的活,李绍军陷入沉思

“以前一年可烧10多窑,现在一年只能出2窑。”因新材质器皿的不断出现,传统陶器业受到冲击,销量逐年减少。老李说起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些黯然,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觉得既累又脏,还不如打工赚钱快。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最近老李开始琢磨转变发展方向,由之前的传统陶罐开始往工艺品发展,结合陶罐的实用性和造型,生产一些比较有格调的茶具和酒坛。“我打算叫老二文龙回来接我的班,他自己也比较感兴趣,不能让祖宗的手艺在我这一代断了……”

井陉古窑,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图文 | 郄文革

说起咱井陉窑,那可真不一般!咱井陉窑与定窑、邢窑、磁州窑齐名的河北大名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遗失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之中,近些年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大量有价值的陶瓷精品和传统技艺被人们重新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被挖掘出来,堪称打开河北陶瓷史的金钥匙,对丰富燕赵陶瓷文化的新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位老人叫马团保,已经八十多岁了,马家曾经是井陉窑的生产大户。

石家庄文物界有这样一句话,地上文物看正定,地下文物看平山,如果地上地下文物一块看,那井陉就是石家庄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重地了。那么井陉凭借什么获得如此殊荣?要知道千年古县的崇高荣誉可不是浪得虚名,井陉县古驿道苍岩山福庆寺,还有井陉矿区的唐代陀罗尼经幢,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地上的历史文化瑰宝很有研究保护价值,在大井陉范围内更具考古意义,深藏地下的井陉窑遗址的研究传承价值就更高了,井陉窑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旦掀开神秘的面纱就引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历史 辉煌的过去

翻看浩瀚的历史典籍,《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写有“真定府,产瓷器、铜铁”,清乾隆《正定府志·物产》中也非常明确的记载着“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那时的陶瓷还能充贡品,可见正定陶瓷影响巨大,那么正定府的瓷器究竟产自哪里呢?缺少瓷土资源的冀中平原不会有,那里同样缺少窑场所用燃料,溯流而上,最终在井陉绵河、甘陶河流域星罗棋布的大小窑场为标准答案提供了依据。井陉窑火千年不息,正定陶瓷源远流长,就如同河北另外三个名窑一样,定窑出自曲阳、邢窑出自内丘临城,磁州窑出自磁县峰峰,就是产区再外延也超不过州、府的辖区。奔流不息的滹沱河交通提供了便利,井陉窑的产品就是通过绵河、滹沱河,通过井陉古驿道,通过正定(真定)行销全国乃至世界的。已故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的《志书中一批有待调差的瓷窑》中将井陉窑排在61个有待寻找的陶瓷窑址之首,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

这些仅是历史文献记载中了解到的,其实井陉区域陶瓷的大规模生产历史可以远溯至隋唐,甚至北魏、北齐。1989年井陉境内的东关、梅庄、南陉、河东坡、东窑岭、南秀林、冯家沟都发现大面积的井陉窑遗址,1993年到1999年又分别对几处井陉窑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发掘成果震撼了文博界,引得陶瓷鉴定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各大博物馆原来藏品的真正产地。事实上井陉陶瓷生产的历史还要更加久远,井陉欢喜岭的商代遗址中就发现了精美的白陶,时间可以上推3400-3600年,甚至还有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古陶残片被发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代表一个地域特点的陶瓷行业的发生发展更是如此。

精美的瓷器 执著的探求

诚然,井陉窑曾经被淹没在邢窑、定窑的光辉里,当我们在河北省博物馆《名窑名瓷》展览中感受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的时候,结合井陉县域内灿若繁星的陶窑遗址才发现井陉窑曾经是那么的辉煌,井陉陶瓷曾经是那么的瑰丽多姿,白瓷莲叶托塔形罐、双鱼穿带瓶、青釉龙柄鸡首壶、白瓷印花执壶、井陉绛紫釉盏、天威军官瓶、戳印填彩双鹿纹枕、金代井陉窑瓜棱罐等井陉窑陶瓷精品都在昭示着太行山东麓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大量印花模具和丰富多彩的戳印工具的出土,更是让井陉窑成为最早使用印花技术的窑口之一。井陉窑的匠人们还汲取瓷器芒口扣金、扣铜的工艺,克服了其过于复杂且易脱落的缺陷,采用芒口涂金工艺,开创了中国金边瓷器大批量生产的先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井陉窑考古发掘队队长、考古学家孟繁峰先生二十多年来痴心于井陉窑遗址的发掘、整理、推介,他认为留住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遗址,也正是在井陉众多的窑场遗址中的发现揭开了井陉窑的神秘面纱。

据孟繁峰先生讲:“1989年10月22日,我们夜宿天长镇剧院宿舍,打前站的杜鲜明说起,听影院高方清讲,盖影院大楼时从地下挖出过瓷罐,当时并没引起多大注意,第二天早晨,果然在影院院子里发现有碎瓷片和垫圈。细看,绝非明清时物。当即决定通知高方清当晚见面谈话。他讲述了发现的起因,1989年10一11月影院剧场地基工程施工,在后楼地下2米多深处发现一层很厚的瓷片堆积,中有碗、盘、灯、匣钵、垫圈等残片。另在此楼西南角处打地槽时,在地表以下2.7—3米深处发现了瓷窑炉,炉膛口向西,其下有炭灰很厚,炉壁是圆的。但在炉壁之外埋有4只瓷罐,每只罐内装有白土,土中有铜钱三枚,罐口覆盖一瓷碗。另在窑炉正东约10米,同样深浅发现一只陶香炉。瓷罐和铜钱他有意保存在仓库,后搬库时完整的不知下落,仅余一只打碎的和原盖在罐口上的瓷碗,铜钱还剩两枚。在以后的两天内,我们又从天长镇退休教师李发祥处得到了河东坡、东窑岭村也有“瓦片堆”的线索,并在他的带领下做了实地调查。三处古瓷窑址就这样发现了。”

1995年井陉窑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精美程度远超过其它窑口。随后井陉窑又出土了隋唐、五代、金代的窑炉作坊,为我国北方诸窑口的关系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实物证据。2000年井陉窑群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处金代窑场遗址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碳沟遗迹为金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资料。尤其是井陉窑出土的戳印点彩戳模更是在考古界引发轰动,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和陈华莎在看到戳印点彩戳模之后,高兴地评价:“以前有些白釉点黑彩器,点的比例和位置都很准确,我们却不清楚是何种工艺制作的,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让今天的人们对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鲜明的特点 曾经的官窑

井陉窑与河北其它名窑最大的区别就是它饱受佛家的庇佑,处处彰显佛教文化的印迹,这一点从诸多珍贵的出土陶瓷文物中就能感受到,丰富的佛教元素不由得令人想到曼陀罗艺术,唐五代时期井陉窑的瓷器精品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在灭佛运动高涨时期,得益于成德军等地方割据势力的佑护,镇州、赵州、冀州深州等地的寺院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全国各地饱受迫害的僧尼云集而来,各种文化因子交相辉映,佛教香火点亮了井陉窑的艺术之光,也寻找到佛教发扬光大的福地,佛教的影响渗透到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也对井陉各窑场陶瓷的造型、工艺、釉色、风格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绿釉琉璃塔、三彩塔形罐、白瓷塔式罐、黑釉白釉高脚盏等凝聚着佛教精华的井陉窑产品开创了井陉窑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时代。特殊的历史时期还造就了井陉窑的特殊性,成为唐朝中叶地方割据势力的官窑。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瓷器中有一尊天威军瓶,小口,修长,刻有“天威军官瓶”的字样,已故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认为天威军最早见诸于北宋,井陉天长镇北面有北宋天威军桥,这个天威军瓶应该就是北宋天威军的官瓶,河北省博物馆也有一尊天威军官瓶,堪称井陉窑的古代陶瓷精品。

一块唐代墓志的出土让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孙继民先生、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勇教授兴奋不已,为了证实井陉窑的官窑地位,他们在仔细勘察了一块神秘墓碑之后,更加证实了井陉窑在唐代藩镇割据时代就成为北方重要的官窑,“炉前押官”“盤龙冶务”究竟是何官职?隋唐史研究专家孙继民解释道,通过对墓碑的研究说明唐代已经在井陉窑场设立了监管瓷器烧制押运的官职。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研究员经过多年研究分析,他认为井陉窑在唐后期有官字款的瓷器,可以肯定是官窑遗址,但这个官窑与明清帝王钦定的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是有所区别的,井陉窑就是为当地军政官员烧制瓷器的官办窑口。

井陉南横口 遍地陶瓷坊

站在甘陶河滩,就可以联想到当年秀林镇南横口村窑场遍布的盛况,终于在一家煤场的断崖处发现了一座直烟窑,依稀还能感受当年的景象,南横口老村落古朴的街巷和房屋都还能够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印迹,徜徉在卵石铺就的街巷里,偶遇一人,他叫马力安,听长辈讲公私合营时他家以3、4座窑入股,算是拥有比较大的家业了。马力安说要了解南横口陶瓷还得找找马二丑,马二爷,马二丑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回忆说当年遍地都是陶瓷作坊,却是风景优美也少有污染,甘陶河里水草丰美鱼虾颇多,文革时期这里还能烧制细瓷,大量制作主席像章,还烧制过主席塑像,高达2.5米,前些年还有人从废弃的直烟窑里发现了一尊主席塑像,竟然卖出了5万元的高价。

在马家大院,我们还见到了八十岁的原井陉县工商联主席马团保老人,说起眼前虽显破败但难掩气势的马家大院,还有南横口的陶瓷生产历史他还是如数家珍,马家大院是清朝贡生马席珍的故居,分南北两院,马席珍曾在京城参与修纂《二十四史》工作。地处两河交汇处的南横口最早叫马家寨,很早就是井陉县陶瓷生产的重点区域,背靠矸子山,面临绵河、甘陶河,村前就是沟通连接河北、山西陕西诸省的秦皇古道,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南横口陶瓷生产的一段昌盛时期,从马家大院各处都可以找到陶瓷文化的影响,这里还极为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早年来自邯郸彭城的吕、段、贾、谢等工匠都融入井陉陶瓷生产中,到公私合营之前,南横口拥有56座窑炉。

煤炭的兴衰 陶瓷的涅槃

井陉窑的历史传承和繁荣发展,除了与当地丰富的特有的陶土资源有关的话,那么还与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物工作者在井陉窑遗址中拣选了大量唐、五代时期的瓷片,经过瓷器光谱研究发现,当时的窑炉烧成温度普遍提高,炉温也相对稳定,这证明窑场燃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井陉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促进了井陉窑产品的提升和完善,各处窑场众多煤炭、灰渣的出土更加佐证了窑场对石炭燃料的依赖,燃料结构的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井陉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井陉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行销海外奠定了基础。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井陉窑有过璀璨的过去,也经历过兴衰更替的阵痛,虽然有段时间井陉窑的光辉黯淡下来,但井陉窑千年不息的窑火依旧在绵河两岸燃烧。

中国古瓷器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为井陉窑题写的“井陉古窑,薪火相传”,井陉窑与定窑、邢窑和磁州窑齐名的井陉窑正在共同构筑起河北辉煌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并且还在不断的发扬光大。

作为井陉人,我们更应该了解井陉窑的历史文化,将这宝贵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

大陉网

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火种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

-----------------------------------------------------------------------------

图为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黄瓅琛摄

在狮脑山东腰有一处开阔的地方,三面环山,绿树环绕,阳泉革命烈士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原名阳泉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位于城区德胜街南侧。随着社会的发展,烈士陵园周围逐渐被各种商用民用建筑包围。2005年6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烈士陵园迁建于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狮脑山,并改名为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为1.5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展览陈列室、纪念广场等。

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一座大型汉白玉浮雕“太行丰碑”首先映入眼帘。进入馆内,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向人们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展馆内采用声、光、电为一体的现代表现手法,以阳泉地方革命斗争史和革命英烈事迹为主线,收集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照片、实物等有关资料,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先烈为人民谋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大跨度地反映和展现了阳泉人民坚韧不拔、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纪念馆内还设置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泉的行政区划建制沙盘,并配有锻铜浮雕、石雕艺术地再现了阳泉的革命历史

陈列柜里,岳勇烈士生前穿过的衣服、裤子被洗干净后叠放得整整齐齐。岳勇1902年出生在平定县岳家庄,1937年5月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岳勇不幸被捕。日伪军抓住岳勇后,千方百计企图使他屈服,但都没能动摇岳勇的革命意志。次年1月18日,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岳勇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岳勇虽然英勇就义,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却在家乡生根发芽,共产主义者前赴后继。

出生于1922年的赵亨德在“七七事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了牺盟会组织的平(定)西县抗日游击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赵亨德冲在前线,英勇作战,被敌人称为“拦路虎”。1944年11月21日在太行区召开的群英大会上,他荣获“一等侦察英雄”称号。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山西境内的阎锡山日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赵亨德所在的41团随主力回师太行,对阎军的挑衅给予严厉回击。同年10月,在白羊墅车站截击火车时,他的一只眼睛负伤失明。令人痛心的是,1947年4月19日在清除平定外围一个敌据点的战斗中,赵亨德不幸牺牲,年仅26岁。

高长虹、傅忠义、王允贞、宋分建……在纪念馆内墙上,不同年代的烈士赫然在目,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让革命火种薪火相传。

丰碑显肃穆,浩气满乾坤。纪念馆西侧,一座巍峨、庄严的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间,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醒目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高约20.2米,主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辅碑上写着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的碑文等内容,颂扬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记录了阳泉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功绩。

如今,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成为阳泉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先后获得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阳泉市十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阳泉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

来源 | 阳泉日报

记者 | 荆 倩

编辑 | 李 堃

审核 | 贾雅丽

--------------------------------- 公益广告 --------------------------------

--------------------------------- 公益广告 ----------------------------------

版权声明

阳泉日报社所属《阳泉日报》、《阳泉晚报》、阳泉新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阳泉日报社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阳泉新闻

举报邮箱:yqswxb@126.com

薪火相传自由行旅游攻略

  • 薪火相传二百多年传承的李家陶

    提示:李绍军正给酸菜坛接弦盘会同新闻网8月30日讯(记者朱毅)“筒筒筷子金抢坪,坛坛罐罐枫响铃。”走进坪村镇麻塘村枫响铃(小地名),青山环绕着稻田,微风拂过,荡起阵阵金色稻浪。在这片土地上,李家窑第25代传人李绍军,秉承祖上制陶手艺,不断发扬创新,历经行业高潮与低谷,独自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李家手工柴火窑“八九十年代,是会同陶器‘黄金时代’,光这片后山就建了14家窑,我

    2022-02-08
    503 33
  • 井陉古窑,薪火相传

    图文|郄文革说起咱井陉窑,那可真不一般!咱井陉窑与定窑、邢窑、磁州窑齐名的河北四大名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遗失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之中,近些年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大量有价值的陶瓷精品和传统技艺被人们重新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被挖掘出来,堪称打开河北陶瓷史的金钥匙,对丰富燕赵陶瓷文化的新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位老人叫马团保,已经八十多岁了,马家曾经是井陉窑的生

    2022-02-11
    160 21
  • 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火种薪火相传

    -----------------------------------------------------------------------------图为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黄瓅琛摄在狮脑山东腰有一处开阔的地方,三面环山,绿树环绕,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就坐落于此。阳泉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原名阳泉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位于城区德胜街南侧。随着社会的发展,烈士陵园周围逐渐被

    2022-01-22
    1971 64
  • 百年办学薪火相传  湖北美术学院的美育传承

    百年办学薪火相传。继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后,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湖北美术学院于2020年也迎来办学百年华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湖北美院的百年历程就是中国美术教育从筚路蓝缕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缩影。”11月1日,“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1个展厅、600余幅(件)艺术文献作品,讲述了湖北美


    2022-01-27
    710 27
  • 西安交通大学:百年交大,薪火相传

    校徽意义: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的年份,砧外为齿轮,共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日俱进;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学校简介院校类型:985工程院校院校隶属:教育部所在地:陕西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

    2022-02-05
    1921 15
  • 满怀激情庆华诞 薪火相传谱新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满怀激情庆华诞薪火相传谱新篇70周年华诞的浩浩喜气,浮荡在一处处历史遗址,涌动在一方方祥和社区,弥漫在一弯弯丰饶河边。家乡人正依着阴山巍峨之势,挽着黄河多情之波,沐载着一路风华,满怀激情庆华诞。放眼七十载,峥嵘更从容。70年来,置身其间,多少见证家乡发展的亲历者热泪涌流,多少归来的游子遐思纵横。70年沧海桑田,70年艰辛探索,70年不忘初心,家乡

    2022-01-22
    948 60
  • 山西会馆传承292年,携手共创30年:面食技艺,薪火相传

    山西面食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但由于过去对“非煤产业”不够重视,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意识缺乏,山西面食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比较有限,远不及兰州拉面、重庆小面、北京炸酱面等,让山西面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让面团“发力”成为许多餐饮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山西会馆敢为人先,率先组建了山西面食特技表演团,向顾客展示山西面食制作技艺,表演团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将多种面食制作技艺转化为富有观赏性的面

    2022-03-19
    1945 59
  • 薪火相传的铸魂圣地 刘少奇同志故居

    这是一座青砖黛瓦、木格窗棂的古朴院落,也是一座具有豫西特色的长条状两进四合院。走进院子,砖木结构的房屋保存完整,青砖白墙,修葺一新,但古韵依然。刘少奇旧居马德英摄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这里工作生活了55天。在此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确定了豫西抗日斗争方针,并在这个小院撰写提纲并首次宣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022-02-09
    1349 25
  • 走进重庆湖广会馆 “城市礼堂”的薪火相传

    俯瞰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落。资料图片。新华网发(罗大万摄)新华网重庆12月17日电(韩梦霖王琦)从朝天门码头的两江交汇处,沿着长滨路往长江上游行走一公里左右,就能看到一片巍峨雄伟的黄墙灰瓦建筑群落临江而立,注视着奔流不息的江水。这,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湖广会馆。12月16日,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重庆市渝中区湖广会馆,探寻会馆建筑背

    2021-12-30
    1418 89
  • 甘肃会宁:红色旅游圣地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7月24日,游览甘肃会宁会师旧址,仰望耸立云天的三军会师纪念塔,观览历经烟雨的会师楼,在气势宏伟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听长征的故事”……每一个来到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人,都被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染。01:00我们昨天(7月24日)游览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跟随讲解员获悉,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自2008年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共计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2021-10-09
    856 1
  • 走进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伟人精神 薪火相传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坐落在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内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迎来了比往常更多的参观者。周恩来、邓颖超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也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在天津,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是20世纪初期一台普通的印刷机,曾印刷过周恩来主编的、以“敢言”著称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以下简称《会报》)


    2021-12-29
    42 27
  • 国源案例丨纪念馆展馆,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安庆革命烈士纪念馆太湖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张家店战役纪念馆怀宁县邓稼先纪念馆铜陵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临泉县育才阁红色文化纪念馆魏野畴革命烈士纪念馆以上为部分国源展览红色纪念馆案例

    2022-02-22
    1546 40
  • 学人 | 薪火相传光不灭—— 庆贺黄天骥教授从教60周年

    黄天骥,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这副镌刻在中

    2022-01-30
    702 36
  • 「暑期游·贵州攻略」麻江河坝村:“绕家”枫脂染薪火相传

    黔东南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瑶族,是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的传统民族村寨。传统技艺展示这种被称为“绕家”文化的枫脂染,在崇山峻岭间世代薪火相传。至今,河坝村里的人们仍然保存着原生态的一套非常完整的民族民间“绕家”枫脂染手工技艺,它承载了瑶族先辈们的生活智慧,深受外界的青睐和好评。香港等地都时有游客过来游玩,体验民族风情,学习枫香印染、穿戴瑶族服饰。麻江瑶族与省内其他地区瑶族相


    2021-10-19
    175 90
  • 「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技艺有大美,薪火永相传

    这里有音色清脆的镇南月琴,这里有独一无二的纳西族白沙细乐,这里有存活千年的“活化石”东巴文字,可观、可赏、可体验......这是一条堪称“技艺有大美,薪火永相传”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本期“云南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荐,小编将带你走进“滇西·艺美云南之旅”,向阳出发,一路载歌畅游,深入云南的自然地理与民族文化胜境,领略彝、白、纳西等众多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风土人情,体验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了解这一带


    2021-10-20
    907 76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