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说起西藏大家会想起什么呢?雄奇神秘的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样的人文遗迹,无疑布达拉宫应该是西藏的人文景观中最为知名者。相传这是当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时为照顾来自中原汉地的公主的定居生活习惯而修建。

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

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随后他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随着吐蕃的国力日益增长,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一带拓展大唐的势力范围,两国一度爆发过冲突,但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

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谒见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松赞干布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逻些城内为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然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无论松赞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他都会建造布达拉宫,只不过有可能不是叫布达拉宫这个名字而已。事实上无论是迎娶文成公主,还是建造布达拉宫其实背后所折射的是当时吐蕃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的松赞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正致力于效仿先进的大唐文明进行改革。而布达 宫所代表的定居生活模式恰恰是向吐蕃社会释放的一种信号,象征的是吐蕃王室对拉萨河谷地区所具有的绝对控制权,所以无论松赞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只要吐蕃社会在向着更高的文明阶段进化演变,吐蕃王权就需要一个具象化的物体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布达拉宫扮演的恰恰是这一角色。事实上布达拉宫修建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十年前,这或许恰恰说明布达拉宫的修建和迎娶文成公主都是松赞干布改革吐蕃的一部分,而不是专门为迎娶公主而修建。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事实上文成公主入藏连同在此前后的玄奘西行、王玄策出使天竺等几件事还催生了一条从中原经西藏直达印度、缅甸的国际通道的诞生——这条通道的名字叫做茶马古道。唐代以前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其次是从蜀地通往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法显、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无一不是沿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新疆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由中亚进入印度。谁也没设想经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直到玄奘法师西行后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提出通过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构想,然而此时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开辟了从长安到拉萨的路线。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时还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此开辟了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复仇强化了三方的友谊,此后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进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内。

后来这条道路成为中原王朝同西南少数民族乃至缅甸、印度等地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被冠以茶马古道的名称。严格意义上这只是茶马古道中的陕康藏茶马古道,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其实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支线: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 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尺带珠丹继松赞干布之后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双方在大昭寺会盟。同时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

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

赤松德赞 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

然而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

公元1218年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西征西辽,由此揭开了他雄心勃勃的征服世界的宏大计划。在随后的七年中他统率着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严寒的西伯利亚到炎热的阿拉伯半岛都臣服于蒙古的铁蹄之下。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了他生平最后一战,正是这场战争成功灭掉了西夏国。西夏的统治疆域位于今天的宁夏、陕北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随着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就和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接壤了。1236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将西夏故地分封给次子阔端,此时金国已于两年前被蒙古消灭,蒙古将下一个征服的目标锁定在南宋身上,然而在进攻蜀地的过程中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却一再遭遇挫折。这时阔端萌生了向吐蕃借道进入蜀地的念头。

这时的形势对吐蕃而言:其实是极其不利的——阔端在吐蕃的东北面已占领了凤翔路、临洮路;在其东面已占领了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对吐蕃形成包围之势。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儿、灭西夏时就已直接交界了。除东南角上有个大理政权尚存外,吐蕃可谓三面受敌。面对强大外敌的吐蕃内部存在诸多纷争:从公元877年起由松赞干布建立的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日渐分崩离析,此后吐蕃进入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作为藏区人民精神信仰支柱的藏传佛教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分别对各地区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等。藏区各教派面对强势崛起的蒙古势力都同蒙古保持着或多或少的纳贡关系,但成吉思汗死后吐蕃地方的各教派停止对蒙古纳贡而各教派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发展到后来各教派几乎顾不上同蒙古人打交道了。1239年秋阔端派其部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途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蒙古军在藏北由于遭到部分武装僧人的反抗,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数百名僧俗群众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名叫赛敦的佛教法师。而位于 振寺和杰拉康寺之间的达隆寺因为当时大雾环绕,能见度非常低,蒙古军队没有发现达隆寺,才使该寺免遭一劫。

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多达那波率蒙古军打到了拉萨河上游著名的止贡寺,可由于寺主法术无边,祭起一阵神奇的石雨,击退勇猛无敌的蒙古军,以致蒙古军未曾将该寺破坏掉。现在看来所谓的“法术”和“迷雾”显然不能解释达隆寺和止贡寺未遭破坏的真实原因。事实上真正阻止蒙古大军进一步深入的是青藏高原险要的地理环境,蒙古大军很快在这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这样的局面下阔端转而试图通过怀柔手段达到迫使吐蕃臣服的目的:公元1247年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同自己会盟,这次会盟最重要的产物就是《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正是这一文件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

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册封吐蕃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率吐蕃语言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颁行,同时忽必烈为奖励八思巴的功绩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与此同时忽必烈设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由“帝师”八思巴统领。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汉族幕僚建议下仿照中原汉制建元称帝,与此同时忽必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置有辽阳、岭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个行省,与此同时吐蕃旧地由宣政院管辖,同行省平级。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

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

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鼎北京。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一位富有政治才能的领袖——他在明末清初的混乱局面下借助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打败了明朝时统治西藏的噶举派帕 竹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王朝”。和硕特部后来被准噶尔部的葛尔丹打败,于是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将准噶尔势力从西藏驱逐后册封了五世班禅,与此同时清朝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制度,从此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一道治理西藏。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因为同当时实际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格鲁派达赖、班禅政权之间的纠纷外逃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并引廓尔喀国军队发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乱,福康安成功将廓尔喀国军队逐出西藏。福康安在西藏按乾隆皇帝旨意对西藏事务进行了整饬:严惩确朱嘉措的叛国行为,废除了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转世,查抄了该系的寺庙和财产并强令其所属百余名红帽喇嘛改奉黄教。从此噶玛噶举红帽系在西藏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为使西藏长治久安,对外不受外人侵扰,对内治理有法可依,乾隆皇帝派人与达赖、班禅的僧俗要员商议制订出《钦定二十九条章程》,由此明确了关于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至此中国古代王朝对西藏的控制力度达到顶峰。

民国时期面对英印当局对西藏的侵略渗透行为而设蒙藏委员会,派专员同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们一同治理西藏,还曾一度将西藏东部的康巴地区连同四川西部的藏区划为西康省。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至此西藏和平解放。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并将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Hash:4801f7280a060fb489bbc9e1d5a7af595657006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