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冯京公园景点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

导读:宜州冯京公园景点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 1.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 2. 宜州冯京公园景区介绍 3. 宜州冯京公园 4. 宜州冯京公园门票 5. 宜州冯京公园图片 6.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图

1.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关于刘三姐原型身世,说法颇多。据广西罗城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最早创作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的都是罗城人,那是在1936年,罗城的〈抗日救国文工团〉首次创作演出了 该剧,到1958年,广西的文学艺术家(其中包括罗城的仫佬族文学家包玉堂)。

罗城县有'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天然的大石,县城往怀群镇方向走20多公里的乡间公路,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大石头。据了解,这两块位于怀群镇剑江村的大石头自古以来就竖着的,因其形象性,被当地人起名为"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大石所在的两座山相对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离,"三姐"与"秀才"遥遥相望。 "三姐望乡"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个女孩戴着壮族的头饰,背着一个背蒌,微微抬起头,透过层层叠叠的青山,遥望着碧绿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绿的修竹……与之相对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块天然的崖壁,一块大石立在一旁。从山脚下抬头望,仿佛一位秀才站在山头,翘首抬望,似乎在仔细的查阅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丝带被山风吹得飘然而起,由此可以断定刘三姐的故乡就在罗城。

2. 宜州冯京公园景区介绍

刘三姐故乡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冯京路冯京公园刘三姐故里景区。

河池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河池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刘三姐故里景区距市中心7公里,整个景区由贯通市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乡的下枧河段交汇构成。

3. 宜州冯京公园

冯京,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市龙头乡九磨村人。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谢骙,原名谢家骙,宜山县(今宜州市)庆远镇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谢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率部与日军的激战中殉国。

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生于1045年6月12日,23岁登进士第,即步入官场,宦海沉浮,59岁那年,黄庭坚在一再遭贬后,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1104年夏天,黄庭坚只身一人 来到宜州,从此,宜州和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庭坚虽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艺术领域里却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地以人名,黄庭坚在宜州的许多诗作,迅速飞出岭南,传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渐变大。文化人的力量还在于可以教化一个地方,黄庭坚来宜州后,他开馆讲学,开了宜州读书之风气,使宜州之名在岭南显扬开来。黄庭坚殁后数十年,宜州太守韩璧始建山谷祠来纪念他,祭祀他,许多文人墨客从各地来到宜州凭吊他,追寻他的足迹。至今黄庭坚的许多嘉言懿行在宜州还是有口皆碑,为人民津津乐道。

4. 宜州冯京公园门票

宜州音乐喷泉的开放时间为每晚19:30-19:50。宜州音乐喷泉广场位于宜州市冯京路段,距市中心1公里。集观光、娱乐、歌圩、民族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旅游景点。1999年建成。景区西靠南蛇山,南望龙江河,北临宜山。广场占地28.65亩,中心为音乐喷泉,喷泉西北端为一座13米高的纯汉白玉刘三姐雕像;喷池呈中国地图形状,面积2133平方米。晚间,水下的417盏彩灯,伴随优雅动听的刘三姐音乐有节奏地喷射出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水雾、水花。

5. 宜州冯京公园图片

蒙公乡状元坟:天葬神穴

光绪二十年(1894年)编纂成书的《贵县志》在“圩埠”篇目记载当时全贵县有44处圩,9处埠。对今天蒙公圩的记载如同其它圩埠一样,措辞简单:“濛公圩,在郭西里,地方距城七十里”。

四十年后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覃塘人龚政主纂的民国《贵县志》收录当时贵县全境有46处圩市,并说“今之圩市大都如昔”,民国《贵县志》记载:“蒙公圩,梁志作濛公圩,在县北九十里,郭西里,今蒙公乡,后枕乌石岭,地势向东迤逦而下,趋前临蒙公河,上通石龙,下达覃塘,户数一百一十家,商店二十余间,有南康街、正大街。主要商业为米豆、牲畜、面丝、杂货,以面丝为最著名,贩销远及外县,圩期向为辰戌丑未等日,民国十五年后改为寅申已亥等日,贸易较盛。”

民国时代,蒙公不再复袭沿用“濛公”旧称。蒙公乡位于覃塘区北部,东邻东龙镇、北接山北圩,西北连樟木乡,西南与黄练镇接壤,南与覃塘镇交界,国道209线由北往南穿越该乡岭庆村、蒙公村、平龙村、定布村四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蒙公圩。蒙公圩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初年贵武近代公路(209国道前身)开通,带动了公路沿线的圩镇发展,商业土特产以面丝最为出名,远销县外。

1957年,在蒙公乡平龙村筑坝截水,拦鲤鱼江支流红泥江水建成大型水库——平龙水库,原本的山间盆地遂成大泽,清民时代的蒙公旧圩便沉入水底,后来就近在原来是高耸的岭顶上另辟场地建成今日之蒙公新圩,距贵港城区近40公里,而与蒙公新圩直线以东的占蒙村因被浩瀚的平龙水库阻隔,成为全乡境内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屯。据未经考证的说法,蒙公之地名正源自占蒙村,占蒙,旧称“沾濛”,后来都进行了“去水化”,如“濛公”改蒙公,“沾濛”称占蒙,而令人玩味的是,后来修筑的大型平龙水库全在蒙公乡境内,水不去还而全是水。

蒙公圩位于贵港西北部,是个纯壮族聚居区,作为古代桂中南通往桂北的陆路通道上的一个圩市,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周边地域的蒙公典故就是“乞 儿坟”的传说。乞儿坟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相传古代有一书生赶考,路过蒙公乞丐山,见一乞丐已快饿死,而附近村民却无一人给予口粮茶水,而奄奄一息,赶考书生出于好心,给予干粮,乞丐说道:“此次赶考,必然高中状元”,书生高中归来,乞丐已故,蚂蚁担泥覆盖尸体,状元就原地葬之……,从此之后,附近村民不敢跪拜,而村外香客则纷至沓来……”

版本二,状元坟原名乞丐坟、蚂蚁坟,传说清代有个赴京赶考的书生路经贵县蒙公乡,路见一个奄奄一息的乞丐倒卧于路旁,似将冻僵状。这位外地书生见其可怜,遂蹲下抚慰询问,很快乞丐便闭目死去。书生脱下衣服给他包裹好就地挖坑葬之。葬毕他对着坟堆拜了三拜就继续奔赴赶考,结果这位心怀仁爱慈悲心肠的书生金榜题名,并高中状元!

版本三,传说古代有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路经贵县蒙公乡,在一座石山脚下见到一个冻死的乞丐,书生见此惨状便在附近找了些禾草稻绳遮盖了尸身,随后就继续赶路。放榜之日,书生高中状元,这位读书人返乡时再次路过乞儿倒地死亡的地方,看到原本自己放置稻草的位置已隆起成坟堆状,这位新科状元大感不解,因为历来将乞儿尸体视为不祥之物,拒而远之,无人愿靠近,遂仔细观察坟茔周围,看到山上的蚂蚁群在源源不断地往坟茔上运土,原来是蚂蚁运泥土将乞儿埋葬,这位书生感慨之,为死去的孤独乞儿,更为这通人性的小小蚁类,于是一身状元服饰的状元郎便扑咚地双膝跪下,大哭,久未起身离去,周边村民聚众观之,后人遂将此乞儿坟通称为状元坟。

状元坟位于蒙公乡古山村附近,在蒙公圩往东方向,靠近蒙公二中北面约一公里的石山脚下。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香客祭拜,遇上大考之日,状元坟附近公路更是车水马龙,人流涌动,人们都希望能够粘些状元的运气,考个高分,以图学业工作一路顺畅。后来,随着乞儿坟的神奇故事,吸引了包括求财、求子的香客前来,而且还大都应灵,还愿香客也一拨又一拨。于是,状元坟日日香火不断,不是庙宇却胜似庙宇!状儿坟由此成贵港、来宾、武宣、宾阳等周边市县的信众的顶礼膜拜之圣地。

在笔者看来,对乞儿坟的膜拜,只是人们内心对各自美好未来的一种心理自我暗示,是个人精神情绪的一种自我渲泄,更是个人意志的一种决心明示,人们需要通过一个有形的载体去支撑引导其个人内心行为,状元坟的传说无疑迎合了古往今来广大底层民众的期盼之需。

科举考试有三个等级,省级考试称为乡试,乡试考场设于各省省城,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中举的称“举人”,举人自动获得朝廷任为县官的资格,同时举人也自动获得进入更高一层科举考试——会试的资格,会试的考场设在国都京师,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会试的即是中进士,进士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了(用现在的话语,属于老虎级别了),属于“封疆大员”,会试的前三名进入最后进入科举制度的最高级考试——殿试,即在皇帝的金鸾殿上由天子亲自出题考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接连获得头名,将解元、会元、状元三元都拿下的,称“三元及第”。自明以来,乡试会试殿试均为三年一次。

从隋代到清末的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总共有文状元653人,其中广西仅有10人(临桂人占了六席,永福人一席,富川人一席,宜州人一席,平南人一席),全国“三元及第”的状元14人,其中广西 独占2人(宋代宜州人冯京,清代临桂人陈继昌)。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十位广西古代状元,分别如下。

赵观文,临桂人,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科状。

裴说,临桂人,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年)丙寅科状元。

梁嵩,平南人,南汉(925年)乙酉科状元。

王世则,永福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癸未科状元。

冯京,宜州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乙丑科状元。三元及第。

毛自知,富川人,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状元。

陈继昌,临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状元。三元及第。

龙启瑞,临桂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状元。

张建勋,临桂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状元。

刘福姚,临桂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状元。

对照上述十位广西状元的考籍地域,贵港市辖三区历史上并无有状元出现,只有平南县的梁嵩在五代十国时期(时广西属南汉)考中了南汉状元,但南汉的国都是在广州,由平南(时称龚州)通过西江水路直下广州,因此,无须折迂贵县(时称贵州),首先排除。

明清两代,桂林为广西省城,临桂人在省城参加乡试后,直接北上赴考,故清代三位临桂籍状元也全部排除。

宋代当时广西区划为“广南西路”,也是“广西”之名首次出现,当时广西的首府是桂州(今桂林),因此,同上理由,宋代永福、富川籍状元均可排除,宜州人冯京也一并排除,因为宜州地处桂西北,可直接取道柳州抵桂林参加乡试后,继而北上。

剩下两位唐代临桂籍状元,对照时间,两人高中状元时均属于唐末时期,唐代区划是“道、州、县”三级,今天的广西属于岭南道,道治广州,并分广州、邕州、桂州、容州、安南共五府经略使,称“岭南五管”。公元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道治广州),岭南西道(道治邕州),岭南西道分邕管、桂管、邕管,即“唐代广西三管”,三管辖境包括今天广西绝大部分地区。今天的贵港属于唐代岭南西道“邕管”地域管辖(解放初期,贵县一度被划入南宁专区及其后身宾阳专区即是此历史渊源所致)。

贵港蒙公乡的状元坟如果一定要与广西状元扯上一点半丝的潜在关联,似乎只能这两位唐末临桂籍状元了。当然是这只是笔者的简单推理:临桂人南下当时岭南西道“省城级别”的邕州参加乡试类的地方考试,南下陆路线路为临桂、柳州、贵州、邕州,省级考试中举后获赴京师长安的礼部考试资格则无须再南下折回邕贵间,而是由临桂直接北上了,如临桂人状元在国都长安考中状元后,当是先回到家乡临桂,而后又远赴数百里之遥专程来祭拜蒙公乞儿坟,虽理论上似可通,但实践上确实应无可操作性。

因此,笔者认为蒙公状元坟应与历史上的登科取士的状元级别的中举者无关(广西以外的状元更无关联了,广西毕竟是中华最南端末梢区域了,当然,今越南地区有过中国古代状元的话,理论上还可留此窗口),从蒙公地处南宁通过柳桂陆路通道这个交通地理角度而言,经蒙公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如果是赴考书生,更多的应该是参加省级乡试类的科举考生,乡试中举者也是一种荣耀了,在这个长期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蒙公地区,亦或因民智未开,对汉人之科举制度之举人、进士、状元区分不明,或将中举者均统称为“状元”也未曾没有可能。

此外,蒙公状元坟,因其所在位置山环水绕,长期以来深受各地风水地师的各种点评,也为乞儿坟的传说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6. 宜州冯京公园景点介绍图

< p>刘三姐故里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冯京路冯京公园刘三姐故里景区,门景区距市中心7公里,整个景区由贯通市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乡的下枧河段交汇构成,形成“天人合一”天下奇观,全程25公里。

Hash:1dbaf2239ca26799ff17adb4bd6bb193c200e191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