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海战在即,约克城号只用了三天就开出了

导读:中途岛海战在即,约克城号只用了三天就开出了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什么美国不支持德国?

首先,约克城号直到战沉都没挨过80番(800公斤)炸弹,珊瑚海海战中约克城号被命中25番炸弹一枚,另有2枚近失弹(唔,其中一枚可以看成半命中)

其中命中弹击中舯部107肋和108肋部位靠偏右舷接近舰岛的部位,穿透了飞行甲板,主甲板(机库甲板/一号甲板),二号,三号甲板之后在四号甲板(其下方就是机舱)上方爆炸,并且在一个航空备件库内引发了小规模火灾,这枚炸弹撕裂和损坏了路径上的多层舱壁和甲板,并且损坏了部分水密舱门,爆炸还破坏了部分甲板支撑桁架。

另外两枚近失弹造成的损害较小,其中一枚擦过右舷高炮回廊,在舰艏右舷部位爆炸,造成右舷舰艏部位舰体外壳小范围破裂漏油,另外一枚在左舷舯部外十几米处爆炸,弹片在非防护部位钻了几个洞,造成了轻微损伤。

由于中途岛大战在即,约克城号在5月27日返回珍珠港后只能停留72小时,坞修时间只有48小时,所以美军仅对影响战斗力的部分进行了应急修理,比如舰艏外板的破裂,经过评估认为支撑结构仍有足够的强度,不必拆换,所以仅仅对外板裂缝重新焊铆恢复水密,并且做了支撑加强。对于命中弹造成的损害,则只对被破坏的支撑桁架进行了替换,甲板和舱壁的破洞直接用10磅厚(约1/4英寸)薄钢板进行了焊铆修补,损坏的水密门和水密舱盖没有进行替换,只是恢复了水密性,至于非水密的便门和因火灾变形得舱壁和隔板干脆就没有修理,部分受损的锅炉也没有修理而是凑合继续用(这限制了约克城号的最大航速)。在珍珠港船厂不眠不休的努力下,约克城号在48小时维修后离开了船坞,大致上恢复了战斗力(还有部分维修收尾工作是在离港后完成的)。

在约克城号进行维修的同时,其航空大队也进行了重整,参加珊瑚海海战的VF42,VT5,VS5三个中队被原配属萨拉托加号的VF3,VT3和VS3取代(其中VF3补入了VF42部分人员和飞机),唯一留下的VB5也接收了补充人员和飞机,5月30日,约克城号率领17特混舰队离开珍珠港奔赴战场。

中途岛海战前,约克城号在珊瑚海海战里中共中了两枚炸弹和一枚近失弹,其中一枚炸弹击穿了飞行甲板,对约克城号的舰体结构造成了一定破坏,使得约克城号的速度降到了25节。

由于战事紧急,珍珠港海军船厂抽调了各种机修工,在约克城号一靠岸以后就登舰进行抢修,为了保证抢修进度,机修工们三班倒不间歇作业,把受损的水密门和横梁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更换完毕,而不影响作战或安全的受损部分,则只进行了简单的修理。

经过修理工的不懈努力,约克城号虽然没有彻底修理完毕,航行速度也有影响,但是已经可以起降飞机,具备了战斗能力,得以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什么美国不支持德国?

这个问题,往深里说,牵扯到当今世界的陆权和海权之争。我们回首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美国十几个航母战斗群纵横世界,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权强国,他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世界。

当今世界的大宗商品贸易、石油贸易,主要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美国可以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海上各个交通要道,从而控制世界贸易,从中谋取巨额利益。

▲ 美军航母

二战时,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在西欧大陆上所向披靡,先是占领了波兰,然后又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向其他各国施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法国全境。

可以说,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几乎占领了西欧大陆全境。并且,希特勒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向东攻击俄国,向西轰炸英国。

▲ 惨遭轰炸的英国城市

很明显,希特勒的目的,是统一欧洲大陆,并且触角前伸,与远东地区的日本,共同统治亚欧大陆,建立一个陆权强国。

一战以后,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经济迅速发展,囤积了大量的资本,在二战前夕,就已经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资本主义国家。

最开始的美国,是不准备掺和二战这个事儿的,他准备关上门来大发战争财。可是随着希特勒不断攻城略地,罗斯福渐渐回过神儿来了。

▲ 富兰克林·罗斯福

如果德国的战略意图真的实现了,亚欧贸易一体化,这是不符合美国核心利益的,大家做生意,都走陆路不走海路了,美国的海军力量就是摆设,亚欧一体化,美国就成了远悬海外的孤岛。

所以很明显,美国不可能支持德国,这与他的核心利益是相悖的。

所以,美国选择了支持自己的大表哥英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一举打开了进攻欧洲大陆的门户,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盟军从此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从此两面受敌,再也顾不得对外扩张,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 诺曼底登陆

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枚原子弹,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美国当然不会支持德国,这样做除了让德国人取得胜利外,没有任何太大的好处。

站在后世的角度上来看,美国人参战具有历史的戏剧性和必然性。

美国人孤悬海外,虽然独霸一方大陆,却存在严重的边缘化问题。

他们想加入欧洲事务,掺和进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然而欧洲两大霸主英、法都在美国人身上吃过亏,对其特别警惕。

但欧洲人好战,喜欢窝里横,因此美国很快就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机会,不仅插足了欧洲,还狠狠摘了顿桃子。

可惜的是,尽管成了战壕中的盟友,但英法依然很警惕美国,战争一打完美国就被蹬了回去。

美国人为了增加插足的话事权,便捣鼓出一个“国际联盟”的合作议事方案。可欧洲人一点面子也不给,留下方案,又是一脚踹走了美国人。

连续挨了两记窝心脚后,美国人心理都给踹出阴影了,差点陷入了长期的孤立主义,只能偶尔扮演下边缘商人的角色。

美国人一战后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恐怕就是输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闹得从欧到美处处大萧条。

大萧条以后,纳粹党上台,德国迅速坠入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深渊。在纳粹的引领和欧洲的绥靖放纵下化为一只择人而噬的邪兽。

美国当时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在罗斯福新政的带领下艰难地走出了经济危机。

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依靠宏观调控和人造需求推动再生产,而德国依靠债券、排犹和武装法西斯军队转动了供需的齿轮。

在美国人眼里,30年代的德国是朋友,是合作者,是插入欧洲的口子,却也是商业和政治上的竞争者。

所以美国在德国初期的扩张中扮演了和事老的角色,但时机到位时,他们也不介意站在一边拱火。

如1938年欧洲出卖捷克的“慕尼黑阴谋”,德意集团与英法面临谈崩的局面,局势一触即发,可这时希特勒还恶狠狠地表示:如果捷克不归还苏台德,他就要带头冲锋。

英法举国一片哗然,但罗斯福这时候却跑出来拉偏架,反劝张伯伦等人要“和平地、公正地和建设性地解决争论问题”。

实际上美国在做什么呢?美国人自己在策划军事行动,想趁机给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来个狠的,扩张 己的领土。

这份名为“陆军和海军联合红色战争计划”(Joint Army and Navy Basic War Plan Red)的方案1927年就在策划了,1930年完成了初稿并加盖了战争部的签章。

苦于大萧条带来的经济问题,美国其实早就想打仗了。罗斯福新政1933年施行,1934、1935年美国政府再次修改了红色计划,随时准备熬不住就打仗转嫁危机。

除了红色计划,他们还有一堆五颜六色的计划,基本上当时地球上所有靠谱的国家都给制定了方案,都是美国人转嫁危机的路子。

只不过,“红色计划”重要性最高,也是当时最有可能被实施的战争方案。

“红色计划”1939年因欧战的爆发而暂停,解密内容显示美国人最担心的是英国舰队的入侵以及日本的威胁。

谁也说不清历史是不是跟人开了个玩笑,如果希特勒真的按照对将军们保证的那样,1945年以后“准备好了”再谋求战争,没准憋急了的美国人会先朝加拿大下手。

虽然那时他们不一定会成为德国的盟国,但英美关系肯定是烂透了。

不过,事情并不一定会这样发展,毕竟美国在1939年欧战爆发后,依旧奉行了“中立”的政策,直到他们戏剧性地遭遇日本对夏威夷和菲律宾的侵略。

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影响相当大,此前罗斯福期望以“干预”的形式加入欧战,但他收获了94%的反对票。因为“欧洲的战争似乎没有对美国经济构成任何威胁,加入它只会威胁到稳定”。

这个反对比例在珍珠港以后变成了0,美国确实是日本人撩进战团的,这时候他们只能旗帜鲜明地站在盟军一边,而不是继续通过做生意振兴经济。

在此之前的短暂时间里,美国的悄悄完成了对英国的支持,同时也切断了对日本的资源贸易,还酝酿出了著名的《租借法案》。

一切迹象都显示,美国人表面上说不要,其实内心早已欲火焚身。罗斯福更是明白美国的商人们在追求什么,仅仅只是做生意根本满足不了美国的胃口。

“红色计划”应该是此时比较好的选择,但前提是美国如斯拉夫民族一样拥有强烈的土地扩张欲望。

最终顾虑重重的美国人放弃了趁英国病要加拿大命的想法,他们当时并没有绝对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同时打赢欧洲、太平洋两场战争。

即使美国想参战,它的军事力量也根本没有准备好。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美军在没有征兵的情况下只有大约 100000 人。进入欧洲危机很可能意味着美国军队的彻底毁灭。

除了缺乏武力外,美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普遍落后,其中大部分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否则1943年《开罗宣言》时,美国也不会秘密与苏联协商出兵事宜,与苏联一起预先瓜分战后利益,换取苏联“欧战结束后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

(美国后来发现自己对付日本绰绰有余,也就开始反悔这些协议,不惜用原子弹逼迫日本早点投降,避免苏联抢肉)

所以,1941年底罗斯福的算盘是让美国“站在强者的一边”。

英国、苏联,甚至自由法国都是强者;有庞大的英联邦国家以及自由法国控制的巨大殖民地,人口工业俱佳人还凶残的苏联,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美国人很聪明地选了个上风头。

德国有什么?真以为德国很强大?

德国1933年以前就是个半残的颓败国度,33年以后才让纳粹党拉了起来。

虽然1941年以后德国连连大捷,取得了瞠目结舌的战绩,但德国人骨子里虚的很,他们缺乏底蕴,许多军队还是骡马式运输。

就拿德国海军来说,他们也就俾斯麦和提尔皮兹俩战列舰,一艘半拉子齐柏林航母,若干袖珍战列舰和战巡,被英国海军围着暴揍 只能靠潜艇打商船过日子。

而且这些商船不少都有美国人的份儿,每炸沉一艘美国人心里都在滴血——法克!你们打你们的,炸老子的商品做什么!

就这样,美国与盟军走到了一起。开始有些美国人还愁眉苦脸,但没多久商人们便开始抱着订单疯狂招工,让美国社会迅速进入了忙忙碌碌的战争状态。

对于必败的德国,美国的战争节奏走的很好,他们选择了“先欧后亚”的方针,优先干预欧洲的战争,通过给鼻青脸肿的英国当后盾,实现了指挥权的执掌。

从北非到意大利,再到诺曼底登陆,美国每一步都踩在点上,盟军的成员在美国物资的供给下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到1944年底已经将资源奇缺的德国打成孤家寡人了。

实际上,真正扛住德军的是苏联,他们在东线独自拿下了一多半德军力量,将德军精锐挨个削死。

但苏联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物资供应国之一,大量机器、原料、药材、武器、燃料被援助给苏联,直接压垮了德国人的天平。

最后果不其然,美国成了盟军中的主心骨大佬,几乎掌控了欧战的发展。当战争打完后,美国人继续以盟军指挥人员和组成部分的身份留在欧洲,随后又堂而皇之地拉起“北约”组织,俨然将自己当成欧洲的主人了。

这时候的美国,可不就是入主欧洲了么?他们在欧洲只有奥马哈海滩附近0.7平方千米的一块飞地,却可以赖在欧洲各国不走。无论是战败的德国,还是渴望复兴的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奥地利、法国、英国美军都留下了基地。

甚至在二战期间,美国还大力渗透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将这两个英国小弟变成了自己怀里的美人儿。

当然,戴高乐很讨厌美国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应该是法国领导下的欧洲”,所以又把美军踢飞了。

所以美国是多么狡猾啊,他们没与德国合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利益最大化的深谋远虑之路,并成功让自己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Hash:bbaca143f821e91bf49b2e968a1a9d31c84b98f5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