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代史上,哪些人物看起来比较真实?

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探讨一下,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有人说历史就象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翻开历史一看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觉得此话对但也不对。

我们先看一则春秋时期四太史记录崔杼弑齐庄公的故事。齐正卿崔杼弑齐庄公。太史记录“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崔杼硬要太史记录为齐庄公的死同其毫无关系,太史就不干了。崔杼一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在当时是家族世袭的职务,这位太史被杀后,他的弟弟接替了他的职务。记录这件事时,还是那句话“崔杼弑其君”。因为他们的坚持,除了太史自己,又有两个弟弟也被崔杼给杀了。但这位太史还有一个弟弟,他又顶上哥哥们接替了太史工作,记录时依然是那句“崔杼弑其君”。崔杼这次没脾气了,干脆就这么算了。

史官制度始于周成王时,那时候讲究周礼,把修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选派大臣专门负责“书史”,确立了“君言必录”、“君举必书”的制度,特别是君王生前不查看自己的“实录”制度也是这时期逐步建立。这种制度,确保了历史记事能客观真实,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并且把培养史官独立认真的态度作为基本要求。担任史官的基本上都是饱学之士,而且非常有气节和独立人格的大臣。

帝王都非常在乎身后历史的定位和评价,所以对史官一般都是非常敬重和忍让的,史官们对自己的职业也有很高的荣誉感,这点非常重要,形成了他们的不向皇权屈服的气节。史官的这种气节,帝王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要求他们文过饰非,深圳歪曲历史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后来礼崩乐坏,王权会对史官进行干预,但总体来说因为史官的独立和自尊,甚至不惜用生命维护,确保了历史记载的基本真实。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史记》中读出这种历史的真实,这些应该说与司马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是分不开。

我们可以从《史记·高祖本纪》中读出,刘邦这人物,作为汉代的开国皇帝,许许多多不堪的往事和下作的手段,游手好闲、吃白食、好酒色、向儒生是帽子撒尿、为了跑路抛儿弃女,不顾老爹死活等等。《史记·高祖本纪》是司马迁写的近当代史,本朝人写本朝皇帝,太史公完全没有引用春秋笔法,为尊者讳,去歌功颂德而掩饰雕琢,用传神的史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汉高祖的粗野流氓无赖气质,让刘邦这个人物显得更立体更真实。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我们在翻阅史书时,常常会因为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太过光辉伟岸而感到不可相信。实际上,历史本来应该是多姿多彩立体多面的。笔者认为,根据目前我们所能查询到的史料,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应该算得上时一位真实而复杂的人。

曹操画像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最大的功绩是基本平定中国北方,使得长期遭受分裂与兵燹之苦的百姓获得了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庙号太祖。后世普遍认为曹操时三国时代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本人由于戏剧小说的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形象十分狼狈,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搜检史料后,还原出一个(相对而言)真实的形象。

毫无疑问,曹操本人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不仅会带兵打仗,还曾为《孙子兵法》做过注释。曹操求新求变,行事不拘泥礼法,选举人才不问出身只看才能。正是有 这样的魄力,他才能颁布“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为自己页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延揽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谋臣武将。

统帅曹操

不过,一个人在政军大事上聪明能干,往往也会被人称为“阴险狡诈”,乱世之中更是如此。许劭就曾耐人寻味地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也的确在这方面有“污点”,他时常屠城、坑杀士卒,214年杀害皇后、皇子及伏氏宗族百人以上,有孕在身的董贵人也未能幸免。

曹操作为一个军政强人,除了有在政治举措和军事行动上意志坚决好不徇私的一面外,也往往回流露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性格特点。他力行节俭,提倡约省。《魏晋世语》记载,曹植之妻、名臣崔琰侄女崔氏就因穿着过于华丽的衣服违反禁令,被曹操赐死。曹操临终前所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很大篇幅都是安排琐碎的家务事,交代妻妾、侍女的出路。这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的遗言。但苏东坡却评价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但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想,这应该是对真实的曹操最好的脚注。

诗人曹操

此外,曹操在生活上也有一些小癖好。例如他是一个吃鱼“发烧友”,他在《四时食制》中提及了不少鱼类。在《后汉书》中记载曹操曾在举行宴会中说过“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

参考资料:

陈寿、裴松之: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何轸光:曹操性格琐议

孙书琳:历史上的曹操人物形象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南京大屠杀文献史料丛书》专卷《南京大屠杀与西方国际友人》撰写工作、“太阳光辉暖十月”毛主席视察十月村口述史专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语言学家沈孟璎女士口述专访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Hash:ac9f3ca0491a06f8d2436d880e1cca4d1888210a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