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如何实现吃西瓜自由的?

2016年,世界西瓜总产量1.17亿吨,中国产量近80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8.4%,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人,种出并吃掉了全世界近70%的瓜,平均每人吃掉100斤。

在韩国,一个西瓜需要150元左右。在日本,西瓜更是奢侈品,普通人只能偶尔买一小块回家尝尝鲜,就连西瓜皮他们也要当做宝贝,打包后以5块钱一袋的价格售卖。而在我们中国,一斤西瓜却只需要几毛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可以实现吃瓜自由?这离不开我们一位伟大的老奶奶。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却更像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1949年,她顺利进入西南农学院就读,并于195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与她同年同专业毕业的还有另一位同学,那就是我们最敬爱的袁隆平院士。

毕业后,吴明珠被分配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部,这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说是羡煞旁人,但吴明珠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只有亲自下地干,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现在,中国西瓜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产量更是占了全球西瓜产量的70%。但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西瓜种植技术却极其落后,瓜种还要靠着从西方国家引进。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这里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国家急需各界科研人才前往开发新疆,吴明珠得知后,毅然抛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报名前往了新疆吐鲁番。

那时候的新疆还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四处只有小村庄,一直在城里工作的吴明珠却没有任何抱怨,她撸起袖管,干起了比农民还要辛苦的工作。

吐鲁番又被称为火洲,夏季白天温度基本维持在40°C以上,但吴明珠却练就了在这种高温下种地的本领,白嫩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身为南方人的她,也适应了每天吃馕饼的生活,又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俨然成为了当地的“土著”居民。

新疆的甜瓜与西瓜非常有名,但在当时每个生产队却是各种各的品种,互不往来。吴明珠种地之余,还走遍了当地300余个生产队伍,摸清了当地到底有多少瓜种,并第一次为它们建立了档案,这也让许多濒临绝育的瓜种得到了挽救。

1962年,吴明珠终于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畅销香港市场,经久不衰。

西瓜的生长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吴明珠开发了海南种植基地进行“南繁北育”,秋冬她在海南,春夏她吴明珠则又要赶回新疆了,年复一年,如同候鸟一般。终于在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

而这一时期,她选育的“8424(早佳)”也成为了江浙一带早熟优质西瓜主栽品种,向着北方甚至全国各省逐步推广。

除了瓜,吴明珠别的事情看得都很淡,1983年,单位开始评技术职称,但最有能力的吴明珠却没有报送申请材料。上级询问她原因,吴明珠却淡然道,现在正是给瓜授粉的时候,不能为了一个职称而耽误了农时。

“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难受,就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吴明珠把瓜当做了自己的儿女,为了这些“儿女”,她顾不得那些名利,但同时,她也无暇顾及自己真正的丈夫与儿女,这成了吴明珠老人一生的愧疚。

吴明珠与丈夫杨其祐是大学同学,毕业后,杨其祐与同学袁隆平一起进入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但在毕业后,杨其祐却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直奔新疆,来到了吴明珠的身边。

其实凭着杨其祐的 能力,完全可以在大小麦研究方面做出一番成就,但他却放弃一切,甘愿成为了吴明珠身后的男人。吴明珠下地,杨其祐便在家中炒了炒面给她送去,洗衣服时,杨其祐也是先把所有的东西准备齐全。

杨其祐把所有的工资都买了书籍,以便妻子更好地研究培育瓜种,而他自己却生活得十分简陋。一次吴明珠下乡整整三个月,回家后她发现,家里只有一包豆子和一瓶酱油。她询问丈夫,杨其祐却简单回答道:“晚上饿了喝点酱油,吃几颗豆子对付对付。”

如此下来,杨其祐早早地患上了胃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不断加重,直到57岁那年,已发展成了胃癌晚期。

1985年,手术与化疗已经挽救不了杨其祐的生命,躺在病床上的他还想对吴明珠隐瞒病情,而吴明珠也知道丈夫的一片苦衷,到最后也没有戳穿。

杨其祐对着妻子伸出了三个手指,吴明珠心领神会:这是丈夫在说她培育出的三个优良瓜种,含笑、火洲一号、伊选。她说道:“我的成果,一半都是你的”。夫妻二人会心一笑。

丈夫弥留之际,吴明珠终于说出了心底隐瞒许久的话:

“你为了我到新疆工作,没有充分发挥你的专长,你后悔吗?”

“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仅5天,吴明珠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继续工作,儿子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母亲了,他苦苦哀求吴明珠多留几天,可吴明珠却坚决的回答道:

“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

其实深爱着丈夫的吴明珠怎么可能放得下,直到2011年,81岁的吴明珠在重回当年夫妻二人共同设计的哈密瓜培育温室时,依然忍不住泪流满面,嘴里喃喃道:“都怪我,没有把你照顾好......”

对于孩子,吴明珠自觉亏欠更多,在怀孕期间,她依旧骑着毛驴行走在大戈壁中。在儿子1岁多时,她便将儿子送回了武汉老家,由母亲和儿子的舅母照看。

据儿子杨夏回忆说,他对母亲的感情,其实是极其复杂的。

小时候,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陪伴,在羡慕的同时,也怨恨着自己的母亲。以至于小时候他都是管自己的舅母叫妈妈。长大后,他知道妈妈身在新疆做着无比伟大的事业,他原谅了妈妈,并且十分敬佩自己的母亲。

杨夏说:“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一生只做了一件很成功的事。母亲的坚持和执着影响了我一辈子。”

直到2012年,82岁的吴明珠才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彻底告别她爱了一辈子的瓜田,来到重庆与儿子杨夏一起生活。看到儿子杨夏正在种花,她高兴地拍着儿子肩膀:“这个瓜的育种项目就交给你负责了。”

杨夏知道母亲还是舍不得那片瓜田,在此后,他带着母亲又回了一趟新疆,已经89岁高龄的吴明珠却兴奋得像个孩子,她不顾炎热,依然下地去查看瓜田,仿佛她已经忘了自己早已退休。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这是吴明珠21岁时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而她真的实现了这一人生目标。

62年里,她先后培育出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黑眉毛、香妃蜜瓜、皇后蜜瓜、郁金香甜瓜、金凤凰、绿宝石瓜、麒麟瓜,还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等28种耳熟能详的优质瓜种,把甜美而又廉价的西瓜、甜瓜、哈密瓜送入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嘴里。

而她所获得的成就,也如她的瓜田一般,硕果累累。

1999年,吴明珠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十大杰出专业人才、国家级有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03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5年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吴明珠院士依然十分健康,但因为年龄的缘故,老人所患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这对儿子杨夏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好不容易能与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可母亲如今却已经记不得自己是谁了...

杨夏说,母亲如今虽然记不得任何人,但她有时候还是会突然要出门,嘴里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吴明珠院士的世界已经变得很小,小到只能装得下瓜种,直到现在她还在想着如何给老百姓增产增收。正如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

择一业,终一生,成一事,忠于理想,永不后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种植国家,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西瓜产量都来自于中国。

如果要问中国人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水果,我觉得大部人都会选择西瓜的吧,就算是不太喜欢西瓜的人也绝对不会排斥西瓜。

问题来了,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是怎么做到想吃就吃的呢?咱们国家的西瓜产量为什么会那么大呢?

今天主要想说我们中国十四亿人口实现了吃瓜自由,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两位科学家,为我们国家西瓜的种植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黄昌贤和吴明珠。

一、无籽西瓜之父—黄昌贤

1910年7月24日,黄昌贤教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其父黃镜清因生活所迫,20岁时到汕头市经商,因为生意还算过得去,儿时的黄昌贤受到良好的教育。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附设的专门部学习园艺学,毕业后升入该校大学本部继续学习。

1934年,他拒绝了父亲让他继承家业经商的要求,立志要献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赴美留学。

在美国留学的六年,黄昌贤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学习,一方面他利用美国图书馆的资料丰富的优势,如饥似渴地学习园艺理论知识,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经常参加各类园林领域的学术会议。

再此期间,他先后考察了佛罗里达州最南部的亚热带果树试验场,柑桔、油梨采收包装厂,俄勒冈州的重要苹果产区活河谷园艺试验站,核桃试验园,东部的阿诺植物园,西部的沙漠地区的枣椰子试验站等等。

这些工作使他充分了解并掌握美国不同气候不同区城的园艺生产和科研情况。

这对他后来回国后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致力于引进、培育国内外优良珍稀果树和重视植病检疫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留学期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蹂躏中国的时候,他在刻苦攻读、一心准备以知识报效祖国的同时,还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中国时勢的报道,还经常参加中国留美学生会组织的抗日游行、救国演讲等。

1938年,黄昌贤以应用植物激素首次成功培育出无籽西瓜,进而轰动全世界。当时,美国的许多报刊以以中国人育成无籽西瓜等为题,刊登了黄昌贤的成就和事迹,赞誉他为无籽西瓜大师、无籽西瓜之父。

因为这一杰出成就,他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荣誉会员、获美国西格马赛(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并获得金钥匙奖。

美国科学促进会更是将应用植物激素育成无籽西瓜列为1938年世界生物学成就之一。

1940年黄昌贤学业完成,由于他在园艺学方面的杰出成就早就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重视,美国著名的贝·汤姆生植物究所许诺 丰厚的待遇职位请他去工作,而此时国家的岭南大学也发出来邀请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

而当时的祖国,日本帝国主义依然非常嚣张,美国人多方劝阻其不要回去。

而黃昌贤坚定地回答:“我是中国人,即使是地狱也要回去!我的事业在中国。”

1940年8月底,黄昌贤毅然从美国回到自己的母校岭南大学,任该校农学院副教授和柑桔试验场主任。

当时的岭南大学暂迁香港,黄昌贤任职后,由香港到广东潮阳县溪头地区的潮汕柑桔试验场工作。一方面着手建设试验场;一方面进行柑桔育种、栽培和病虫害的防治。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疯狂轰炸,柑桔场遭受破坏,他被迫离开潮阳,到粤北坪石的岭南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和同事们坚持教学和科研,经常给青年作学术报告,传授科学知识。

黄昌贤教授自1940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至今,整整半个世纪,是中国著名的园艺教育家。

几十年来,黄昌贤致力于恢复广东水果王国的地位,曾多次向广东省领导机关上书,陈述发展水果生产的意义,提出具体建议。他的研究工作始终和广东省的水果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满腔热忱地配合有关部门,为发展广东的园艺事业,尽心竭力,献计献策,使广东的果品四季飘香。

他治学严谨、刻苦勤奋、勇于实践、学识渊博。而且为人谦逊,常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吿诫自己,总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作座右铭,对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增进自己的园艺学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祖国不会忘记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南方日报》、《广东画报》、香港《新晚报》等报刊都曾先后报道过黄昌贤的事迹,1991年黄昌贤还被列入英国剑桥生物传记中心的澳大利亚与亚洲版中。

二、一生只做西瓜一件事—吴明珠另一位科学家吴明珠,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西甜瓜。这位83岁的老人,至今仍坚守在田间地头。

1953年,23岁的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两年后,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吴明珠主动申请离开北京到新疆工作。

一到新疆,吴明珠就和哈密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这一结就是一辈子。因为她,哈密瓜产量大增,走上平常百姓的家中。

当时在吐鲁番盆地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哈密瓜,品种混杂,产量低下。如果不进行改良选育,最终都将退化乃至灭绝。

于是,吴明珠开始育种研究的第一步:普查瓜的种群,为它建立基本档案。

多年来,她与她的团队徒步走了300多个生产队,最终,选育提纯出40多个品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品种,才有了后来大批新品种的哈密瓜。

每天,吴明珠蹲在一棵棵瓜蔓前授粉,将雄花摘下,小心翼翼地将花粉抹在雌花的柱头上,用发卡夹住,再挂上注明授粉日期的牌子。

起来蹲下,再蹲下起来,每天重复高强度劳动,从年轻一直到她近80岁……。

数十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她在这个行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界上首先转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脆肉型哈密瓜优质自交系,创造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因为瓜,和她一起工作的科研队伍里,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成了她的忘年交。

在学术和科研上,吴明珠处处给年轻人机会,每到成果鉴定、成果奖励和论文署名时,吴明珠总是将课题组的年轻人排在前面。吴明珠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后辈永远的楷模典范。

吴明珠也并不是个冷血无情的人,只是把家庭的亲情深埋着了心 。“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丈夫和孩子。”她说。

为了瓜,她没时间照顾孩子,一对儿女从小跟着母亲和哥嫂长大。有很长时间,儿子、女儿和她感情不深。

1958年,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她的爱人杨其佑先生大学毕业也来到新疆,陪着她在戈壁滩上扎下根。丈夫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做饭。有时怕妻子太累了,他甚至会步行十几公里,去帮忙给花授粉。

“那个年代,多艰苦啊!可再苦,我们都挺乐观。”吴明珠回忆道。

1986年,57岁的丈夫因病去世。“他生病时,我陪了半年,尽可能弥补我的愧疚。”吴明珠说。

每逢清明扫墓时,吴明珠总会抱着新育出的甜瓜品种,来看望丈夫……

她就是我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老人,如今仍坚守在田间地头。

Hash:b610e3dd1c280eb35a6ffbfbebac759579b4384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