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州城的红色记忆

钟鼓楼

从现在的宾川县金牛镇沿着宽敞的祥宁公路往南八公里,就到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州城。

据传州城于明朝弘治七年修建,城无名,长期为州所治,故名州城。1956年以前这里曾经是宾川的县城,是当时宾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驿站。县城迁到牛井以后,古城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和喧嚣,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古城也以新的面貌展示着特有的风采,人们经常来州城访古游览,2001年,州城古镇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州城是我上中学的地方,当年唯一的完全中学宾川中学就在这里。再访州城给人一种怀旧感,感到又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古迹依旧,陌生的是新面孔。到达北门坡下就可以看到钟英山下依山而建的古城,走进古城就看出整个城为正方形格局,十字街心钟鼓楼(宾兴楼),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报国寺、忠烈祠、文昌宫、武隍庙、观音阁、南薰桥、济川桥、知政桥、笔山书院川庙古城墙遗址及四街八巷的古民居建筑。最为典型的是曹家大院李家大院天主教堂、碉楼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都是当年经常走经常看的地方。现在东西南北四条街道按古街道的风格修复,古城墙遗址还依稀可见,古韵古风犹存。

武庙照壁

州城人尊儒善礼,充分体现出了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武庙,成“丁”字形布局,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94年)。整座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殿台楼阁布局完整,建筑工艺极为精湛。建筑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又充分融汇了本土民族特有的文化,古朴典雅,华贵而不失威严,是目前大理州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文庙、武庙相连建造在全省也是独一无二的。此外,还有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薰桥、周官营村的红军标语。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川桥、知政桥、笔山书院、川庙、古城墙遗址及四街八巷的古民居建筑等十多处文物古迹。

据老一辈人讲,这里是一个尚武之城。早在3800年前,宾川坝就有人类居住,州城北8公里的白羊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唐代,六诏之一的越嶲诏建城于州城古城山,成为四川通往大理越嶲道的必经之处。古代明朝在宾川一带建有九关十八营,大量驻军,开展军屯。到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正式设立宾川州,筑城开衙。

据说,在建州城时,除了按封建时代的要求建好文庙以外,与之相连又建了规模宏大的武庙。武庙占地9000多平方米,一进三院,由大门、照壁、二门、中堂、大殿等建筑构成,大开大阖,粗犷雄浑,尤其是照壁,长40米,高13米,宽1.6米,为全省最大,由此可见宾川人的好武之心。

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的南熏桥是红军过宾川的纪念地

宾川人还继承了祖业,喜爱习武、当兵、打仗,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武进士李根长,做了乾隆皇帝的御前侍卫;民国时期有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中将师长杨如轩,还有参加南昌起义的解放军中将赵镕,真可算是名将云集。

当年我还在宾川中学上学的时候,李明老师就给我们讲过红军长征过宾川的故事。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经宾川,在州城与守城顽敌发生激战10小时,红军以伤亡136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此战役共毙敌178人,伤129人,俘敌300余人,这是红军二、六军团在云南境内最悲壮的攻坚战,红军将士血染南薰桥头

此外,红军还留下了大量的遗物、遗址、标语、烈士墓和许多革命故事,并有300多名宾川籍人参加了红军。李明老师小时候站在家门口就看见过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州城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业绩。自元代起,重教兴文,尊儒重教在州城古镇已蔚然成风。到清、民国时期已有书院2座,私塾、教馆近20处,先后出文进士10人,武进士2人,举人64人,贡生多人,秀才若干,以笔山书院、秀峰书院为主的教育机构培育出了众多的栋梁之才。到如今,州城镇内设有县直属单位13个,有宾川县高级中学宾川一中、州城镇第一初级中学、州城中心完小3所学校,在宾川县,州城是名符其实的培育人才的摇篮。

州城古镇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经历了多少次的社会变革,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还是保持着民风淳朴、崇儒善礼之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考古旅游价值,在我省是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名镇。

图文:李志华

来源:大理旅游微刊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Hash:500cfdf2256a40f16f4a58aa4500a6e22cfadc01

声明:此文由 中国大理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