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宾川州城

宾川州城即明清宾川州治所,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曾被称为“大罗城”,现为宾川县州城镇。州城位于宾川坝子中部英山麓,地势险要,扼南北之要冲,是从南到北通往鸡足山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2001年,州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州城历史悠久。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白羊村遗址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汉至唐初宾川地区一直属于中央王朝的郡县辖属。唐朝初年,州城属越析诏;南诏建立后,设越析睑,州城属之;大理国因袭南诏旧制。元代,在今宾川居一带设有河东县(明初改为宾居,设土官)。明弘治七年(1949年),在原河东县基础上割太和县9里、赵州1里、云南县2里,置宾川州,属大理府,并设大罗卫。清因袭明朝旧制。民国2年(1913年),改宾川州为宾川县。1956年,迁宾川县城于牛井,从此州城不再作为县城。

据雍正《宾川州志》载:“宾川州大罗城,明弘治七年筑。初筑时,掘地得石碑‘大罗城’三字。莫改其始,因以名城。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永安,西曰西成,北曰柔远,计垛口一千二十。”清代和民国时期,曾对州城进行了多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州城的古城墙和门楼大多被拆除,只有200多米的古城得以保存。如今的州城古镇仍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大致风格,呈正方形格局。古风依旧的十字街中心矗立着独具特色的宾兴楼(钟鼓楼),其建于1924年,为四层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

位于州城古镇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和武庙建筑群,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呈“丁”字形格局紧密相连。州城文庙和武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整严,建筑工艺精湛,尤其是武庙照壁,长40米,高13米,厚1.6米,堪称全滇之最。古镇州城还有南薰桥、城隍庙、报国寺观音阁、天主教堂、碉楼、周官红军标语等10多处文物古迹。此外,位于古镇内四街八巷的民居建筑,如曹家大院李家大院等也是古香古色,留存着州城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明清以来,州城古镇文教兴盛,崇儒重学蔚然成风。清末民国时,古镇内有笔山书院秀峰书院2个书院,私塾、教馆近20处。明清以来,州城古镇先后有进士12人(其中武进士2人)、举人64人。明朝年间的进士何邦宪、曾高捷,民国初年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朱德挚友、国民党中将杨如轩,老红军赵镕中将等等都曾在州城古镇里生活或求学。

Hash:54b3b929b0d53baafdeaf1a02e22a7cd21934d58

声明:此文由 大理人文化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