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南有苏杭,北有淮扬”,这是历史上老淮安最兴盛时的地位,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历朝都利用大运河实施南粮北运,至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期,大量人口北迁,造成巨大的粮食缺口,只得依靠南方各省粮食主产区供应。

由此,漕粮运输制度被确立,并设官治漕。

担负漕运重任的大运河便成为了明、清朝代的生命线。老淮安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漕运总督机关所在地。

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就是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区城区中心,占地约三万平方米。

镇淮楼

淮安府署

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奇迹。

漕运总督部院在南宋乾道6年(1170年)就是官府建筑,元为淮安路总管府,1293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淮安卫指挥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在城隍庙东新建督察院,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万历七年(1579)将淮安府迁往城隍庙东,移总督漕运部院于此。

漕运总督部院正中的门楣挂有一块横匾,上面写着“总督漕运院部”。大门一字排开有三组建筑,每组三间,中间一组略高,两边等高。

大门前摆着一对石狮,敦实而威武。

石狮两边各立有一块石碑,东边一块碑上刻的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西边一块碑上刻的是: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两侧各建有一座方亭,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分别刻着“旌善”和“申明”。

衙署大门墙壁上镶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漕运总督署图》,是线刻在黑色花岗岩板上的平面图。

从平面图上看,中轴线上不仅有大门,还有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海节楼等宏大的建筑。中轴线两侧建有不少辅楼,标的名称有东林书室、来鹤轩等,规模蔚为壮观。

走进署衙大门,里面一片空阔,看得出当年宏大的规模。

历史上,漕运总督衙门设在老淮安,促进了这里商业的发达。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随着清末漕运的停办,衙署的裁撤,这里不再门庭若市了,总督漕运部院也被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改为体育场。2002年8月,淮安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清理挖掘出来的建筑遗构分置在周边的展台上,便于人们近距离观览。

同年,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兴建了漕运总督署遗址公园

现在,这里开阔安静,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在这里休息、健身。构成一幅安居乐业,生活悠闲的市井图。

END

(老淮安好阿游整理编辑,部分文字来源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图片侵犯您的版权,请私信阿游,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Hash:f8e87c980e04548ca88f555fb8e499fd671871bb

声明:此文由 老淮安好阿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