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襟喉清江浦 人文繁盛运河都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性格,傍依洪泽湖,又有淮河、废黄河、京杭大运河等九河穿城的淮安,是一座以水为魂的城市,有水的品格,广阔博大、包容开放。在流经市内的诸多水系之中,哺育着淮安人民,给古城带来一城繁华的莫过于京杭大运河了。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分为7段,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自清江浦瓜洲古渡入长江的,便是京杭大运河的淮安段——里运河。里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拥有独特的运河文化。“中国运河之都”淮安市着力打造了核心区总长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现昔日里运河60里迷人秀丽的风光,于2016年开放清江浦段。里下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名列2016年江苏大新景区。

清江浦,名始于明永乐年间,范围包括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以西、里运河以南、古清江浦楼以东、环城西路以北的区域。明初大运河南段的江南运河并不能在淮安直接联通淮河,江南漕运沿运河抵达淮安后,必须转陆运,翻过五座河坝后,才再经淮河抵达清河,过程中损耗巨大。永乐十三年,总督漕运的平江伯陈瑄下令自淮安城西侧的管家湖起,开凿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从此,江南漕船可直接行至清江浦,免除了陆运过坝的艰险,京杭运河至此全部畅通。

“舳艣通国命,仓廩峙军储”。明清时,漕运总督驻节于淮安, “漕政通乎七省” ,淮安为当时的漕运中枢,亦是天下粮仓所在,还是淮北盐集散中心、著名税关淮安关的所在。漕运的鼎盛、商品的丰富和仓储的发达,造就了清江浦的繁华,从1415年陈瑄开埠始,以清江浦河为轴心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的机杼,进入繁华鼎盛的时期,帆樯如林,百货山积,人文荟萃。正如康熙帝南巡在《晚经淮阴》中所咏,“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乾隆四十年时,清江浦人口达到54万,甚至超越了同期的汉口、南京。因此淮安得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东南四都”。

淮安处南北要冲之地,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处,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南方水乡的交通运输方式多是行船,而北地平原则以马匹为主。清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北方段水量不足,过闸艰难,外加在黄河上行舟风险极大。于是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通过。由此,大量旅客必须在清江浦石码头舍舟登陆,或到王家营换乘车马,北渡黄河;或到王家营弃车马,至石码头登舟向南。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在清江浦的大运河文化广场上立着一块“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石碑,体现了淮安在大运河沿岸重镇中的独特之处。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江浦开埠的同时,清江大闸营建,用来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缓解湍急的河水。大闸由黑麻石长方条石和煮熟的糯米浆拌石灰做成的粘合剂砌成,坚固无匹,已巍然屹立在里运河畔见证了六百余年来的漕运兴衰。清江闸是京杭大运河畔仅存的且维护的最好的一座古闸,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遗产点。

仔细端详黑麻石砌成的闸墙上,还能看到一道道极深的凹痕,这是被“绞关”的钢丝缆和“掂船”的缆绳多年来逐渐磨出的痕迹。这是因为清江闸是运河漕运的“南北襟喉”之处,往来漕运船只络绎不绝。每到运粮的时节,万余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

清江闸附近水流湍急艰险,当漕运船想向北过黄河时就异常艰难。据《淮安府志》记载:“伏秋水溜,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则断缆沉舟”。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明万历七年时,河道总督潘季驯于清江闸旁开月(越)河,来减缓清江闸的急流,方便漕挽。万历十七年,又在越河上建越闸。

潘季驯与为清江浦开埠的平江伯陈瑄一样,都是明朝的重臣和水利专家。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的潘季驯更是世界水利泰斗。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方案,并根据多年实践得来的丰富经验,发明了“束水冲沙法”,自明朝沿用至今,为我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清江浦水利建设的极大功绩,在里运河南畔,清江文庙东侧,复建了原建于乾隆年间的陈潘二公祠,并兼作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以雕塑、碑刻、楹联等形式,全面展示了陈瑄、潘季驯二公的生平与治水功绩,以及相关的水利知识。两方皇帝嘉奖陈瑄、潘季驯治水功绩的古碑也立在祠内。祠堂回廊内还展现了54位大运河历史文化名人的瓷盘肖像。

清江浦作为淮安城漕运、河务的轴心,1415开埠以来,承载了无数独特的城市记忆。为了留存这份城市情感,让游人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江浦的繁华鼎盛。清江浦记忆馆应运而生,记忆馆修建于里运河的中州岛上,结合高科技创意,精彩地展现了清江浦的明清时期繁华盛景和民风民俗

记忆馆内复原了昔日百业林立、繁华热闹的清江浦老街巷。老字号的粮行、盐栈,洪门寺豆制品店铺,仁德中药铺,庆生钱庄,清江浦花街江北大学堂,老半斋酒楼……诸多极富年代感的店铺立在古街两边,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繁盛的历史年代。

昔日每年经清江浦北运的漕粮数量高达六百万石,征课银达二十七万两,极大地带动了里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这从记忆馆中复原展示的清江浦铜元局和清江浦电报局可得一窥。清江浦铜元局前后只铸币一年半时间,共铸造铜元七亿四千零八万多枚。其规模之大,铸额之多,在当时首屈一指。当时铸币都要冠以省名,只有清江铜元局不用省名,独冠以“清江”或“淮”,在近代铜元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清江浦电报局成立于光绪七年,收发公私电报,是我国最早的七个电报局之一。

繁荣的清江浦亦有各种热闹的庙会。清江浦庙会传承了近五百年,场面盛大,无数民间绝活争奇斗艳。穿过古街展区就可看见淮安庙会盛况的模型。记忆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展览之余有许多交互式装置与游客互动。在庙会特色活动的对话板上,展示了一些淮安俚语,只要触碰展板对话框,就可听见庙会人物说出地道有趣的淮安方言。再往前还有是感应式的沙画互动,描绘了清江浦明清繁华盛况,只要轻挥手,就可以变换沙画画面。

居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的淮安,被白居易盛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人文荟萃,无数名人生长于斯。在清江浦中州岛上修建有淮安名人馆,集中展示了淮安的历史文化名人。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等地方名人的事迹以名人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游人领略群星璀璨的淮安历史长河。

南北文化交汇的淮安,戏曲文化丰富,京剧、淮剧、淮海戏、黄梅戏、越剧等在此地精彩纷呈、争奇斗艳;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等戏曲大师名家在家乡淮安舞台上悠扬婉转、高叹低吟。由此,清江浦里运河中洲岛上兴建了淮安戏曲博物馆,以京剧、淮剧为主,全面展示了淮安戏曲的发展成就和戏曲名家。戏曲博物馆与岛上的淮安名人馆、大运河楹联馆和里运河南岸的陈潘二公祠(暨大运河名人馆)及周信芳故居,共同组成淮安运河博物馆,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更增添人文气息。

清江浦自开埠以来,大量人口涌入,南来北往的官商民众在此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信仰,造就了里运河两岸五教汇聚的奇景。在清江大闸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同时聚集着佛、道、儒、伊斯兰、基督五大宗教。儒教清江文庙、佛教慈云寺道教斗姥宫、伊斯兰教古清真寺、基督教福音堂五座不同信仰的宗教场所,展示着清江浦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当年隋炀帝三次巡游扬州、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六下江南,都依赖大运河千里通波。如今,里运河上的“康熙运河水上游”,让游客亦能如帝王般体验舟行运河的美妙。里运河全程水上游览线起于闸口游船码头,止于淮安河下古镇御码头,总长13公里,将清江大闸、中洲岛、清江浦楼、榷关、吴承恩故居、御码头等二十多个美景穿点成线;里运河夜景游则撷取清江打闸、国师塔、水门桥越秀桥、常盈桥等一线美景,华丽呈现。仿古画舫缓行于里运河上,河风习习拂过游人面颊,错落有致的古建掩映在两岸依依杨柳之中,如诗如画;夜晚两岸忽明忽暗的彩灯勾勒出里运河秀美的身姿,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令人陶醉。

悠悠清江浦,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见证着时代的记忆和变迁。它与运河盛衰息息相关,曾一度沉寂,而如今,清江浦焕发了全新的生机,淮安这颗运河沿线璀璨的明珠亦再呈光彩。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区大闸口

(撰稿:邓佳媛、卢爱华)

Hash:61559495fca6d1d32206bb0aa07326a03b9007e1

声明:此文由 博闻江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