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沃野展新颜
金秋沃野展新颜
在庆云县水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大棚,工人驾驶专用拖车运送刚刚收获的西红柿。(□记者卢鹏通讯员周坤报道)
资料:毛鑫鑫制图:巩晓蕾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金秋时节,潍坊市寒亭区海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稻谷飘香、丰收在望。“通过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今年海水稻亩产量有望达到650多公斤,连续三年创新高。”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海水稻项目负责人高强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而今通过种植海水稻,土壤盐碱度逐年降低,“荒滩”变“粮仓”。
从海水稻种植,到精深加工销售,再到生态文化旅游,不断拉长的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蔡家栏子村,是第一个向海水稻项目流转土地的村子。“流转费用按照10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给村民,今年村民每亩能收入1200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敏说。另外,村民还能腾出时间在基地打工,一年赚取务工费约5万元。
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收获季,喜讯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含盐量为千分之五的盐碱地里,两种新培育的耐盐大豆亩产分别可达529.6斤、526.6斤,创造了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亩产纪录。这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基地的测产结果。经过四年时间培育而成的新品系,无疑为深耕盐碱地、充裕大粮仓提供了核心要素支撑。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山东坚定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总产527.44亿斤、单产440.03公斤,双创历史新高。
三春不如一秋忙,当下全省秋收秋种正在加快进行。“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播种比往年晚一些,农技专家送来了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晚播技术。”在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这几天正带着社员进行深耕、旋耕。他说,根据专家指导,适当增加播种量,施足底肥,后期再做好田间管理,明年的小麦产量不成问题。
为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秋种工作,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了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奔赴田间地头,协助当地制订与当地生产情况相适应的技术方案,助力打好“三秋”生产攻坚战。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科院去年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从山东东中西部分别选择招远、费县、郓城三个县(市),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举全院之力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样板。一年多来,全院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服务30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300余个,推广新技术260余项……
“俺种的冬枣皮薄、肉脆、味甜,个个长得红彤彤,再加上‘沾化冬枣’品牌响当当,价格高的每公斤能卖到100元。”在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车王村王福田精品冬枣园里,枣农王福田说,要想种好枣,必须采用新技术。冬枣大棚内配置了各种诱虫罐、粘虫板,实行物理杀虫,施的是有机肥,每亩按标准疏密间伐,确保冬枣品质。
围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山东狠抓标准化生产、质量监管和品牌创建,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农产品出口连续22年领跑全国。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山东农业经济总体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着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60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
“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后就安稳了,再也不用和水患斗了!”几个月前,东明县焦园乡黎明社区村民房三留搬离了“水窝子”,住进了村台之上的新房子,“以前黄河发洪水,房子冲了建,建了还被冲,日子太难了。”“房三留”这个名字,正是家人渴望着能保住房子而起的。
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堤坝阻隔等影响,黄河滩区群众祖祖辈辈与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为伴。为圆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2017年8月,山东全面启动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今年5月,山东黄河滩区28个新建村台社区全部实现分房到户。
搬得出、稳得住,还得逐步能致富。东明县立足滩区自然生态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独具滩区特色、凸显滩区优势的富民产业,规划实施了万亩虎杖种植、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富硒小麦、有机杂粮、葡萄种植、食用菌生产等特色产业项目,现已初具规模,群众增收有了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山东着力推动产业兴旺,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更富裕。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53元,同比增长5.5%,比2015年增长45.0%,快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6.4个百分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青县位于淄博市最北端,黄河过境47公里,形成了典型的平原沿黄湿地风貌。位于湿地中心位置的引黄沉沙池,在发挥沉沙净水作用的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破坏。近几年,当地实施天鹅湖湿地慢城项目,全面推进植被修复、土壤修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与扬尘治理等,湿地生态不断修复,生态环境优势凸显。现在,天鹅湖湿地及周边乡村每年可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50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过万元,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去年底,山东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市县级美丽乡村1.88万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专家成了“新村民”
原先的土路铺上了古朴典雅的石砖,村庄道路旁竖起了路灯,闲置民房成了温泉入户的民宿……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这几年变化很大,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我们的村集体年收入以前不到5万元,现在已达80多万元。村民既有房租租金、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慈口观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平说,这多亏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陈本刚的到来。
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曾是一家城市发展集团董事长的陈本刚充分挖掘村庄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等优势,把80多套闲置老房子按“一房一院一特色”改造成精品民宿,打造成集民宿、休闲、旅游、拓展、采摘于一体的原生态院落式田园综合体,让乡村焕发新生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文登区因地制宜、唯才所宜,探索建立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我们不拘泥于人才身份,只要有本事、有能耐,愿意为乡村发展献才智、作贡献就可以入选。各个镇街共引进首席专家100多名,涉及规划设计、文化旅游、创意美术、产业开发等10多个专业。”文登区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姜宗浩说,首席专家作为结对村庄的“新村民”,可以“特邀村委委员”的身份参与村庄治理、集体决策。
“省里派来了‘第一书记’,帮着村里发展产业,办了不少民生实事,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变化可大了!”在基层一线,农民群众纷纷为跟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党员干部点赞。
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再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山东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推动干部优势、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淄博市淄川区“小马扎上的理论宣讲站”、平度市“庄户学院”、广饶县“舞前半小时”……这些接地气、入人心的传播新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全省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6%,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它们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当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处于全面推开、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山东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统筹、融合、有序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新篇。
来源: 大众日报
Hash:9d53c7b20ff69cf152b27ce66297d0071f8c190c
声明:此文由 鲁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