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古老的长城——晋城百里石长城

说起长城,大家并不陌生,马上会联想到以北京八达岭、慕田峪为代表的明万里长城,或秦始皇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等历史故事,但我要说晋城市境内有长城你信吗?

这是千真万确的,它虽然没有秦始皇修筑的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万里长城那么雄伟,那么绵长,但却比它要古老。

晋城市境内的这条长城,西起沁水安泽两县交界处的马壁村附近,沿两县界山之脊向东延伸,至沁水十里乡东峪村旁的宇峻山,然后沿高平北部的发鸠山、丹朱岭、朗公山、金泉山山脊延伸,入陵川,沿关岭山、马鞍壑一线继续向东,入壶关县,经树掌镇神南村和鹅屋乡东土池村一线延伸,一直到壶关河南林州交界处的林滤山,东跨太行后和豫北的战国长城相连接。

豫北的战国长城经专家认定是南赵长城的一部分,是赵国为防御东南的齐魏和西部的韩秦而筑。在晋城范围内的这一段叫“百里石长城”,主体在高平市境内,现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潞安府志》第八卷“关隘”载:“潞泽之交,横亘一山,起丹朱岭,至马鞍壑,有古长城一道,岁久倾颓,然遗迹尚在。”《上党郡考》载:“在上党郡有一道赵国古长城,东起陵川,西至长子、沁水、安泽三县交界雨景山(宇峻山),全长二百余里。”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长城考察队会同县级文物局考察后认定:“古长城西安泽县的马壁,经沁水县东峪乡、高平丹朱岭,向东至陵川县以北与壶关县交界处的马鞍壑村,全长一百二十公里。”

古长城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它究竟在何时修筑、由何国修筑却有不同的看法。

百里石长城遗址

让我们先讨论一下高平境内的这段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正处于泽潞两州的交界处,也正是现在晋城市高平、陵川两县(市)和长治市长子、长治两县的分界线。从地理角度看,也正是丹河和漳河(潞水)的分水岭,这段石长城更像是人为划分的诸侯国的边境线。

提起战国时期,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家分晋”,它是春秋进入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家瓜分晋国上党的刀正是从沁水、高平和长子交界处的东峪开始的。东峪是原晋国版图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但它附近的宇峻山和雕黄岭却是赫赫有名,它是少水、丹水和潞水的分水岭,三国分割的范围并非简单的直线划分,而是依靠河流的流域范围。于是,古上党在遭三家瓜分后各占一片,也有了赵上党、韩上党、魏上党之说。赵国大约占据潞水流域,魏国占据少水流域,韩国占据丹水流域。战国初期,赵魏两国的分界线就是百里石长城所在。战国后期,秦国已控制了魏国的河东地区,韩国则占领或用土地置换赵国上党的潞州一带,高平境内的百里石长城为韩国拥有,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后,百里石长城则为赵国拥有。

说起百里石长城,人们总会联想到长平之战。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廉颇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是百里石长城防线。这仅是后来的学者据地理地貌作出的一种推论,史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令人费解的是,《史记》和《战国策》两书记述长平之战时,连长平大地最大的河流丹河都没有出现过一次,更不必说空仓岭和大粮山等地名。据《史记》记载,廉颇进驻长平时秦军已攻下韩上党的东部,即沁河沿岸,秦侦察兵早已越过老马岭,并且控制了这一地区,而赵军很可能当时并未到达老马岭,而只是在以光狼城为中心的饮马河和原村河交汇处的平川地带,构筑了二鄣城,与光狼城成“品”字形阻截秦军前进,但不久就被越过老马岭的秦军大部队占领,然后赵军又在丹河西岸筑垒扺抗,但又被夺西垒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廉老将军才退守丹河东岸,以丹河为天然屏障,依托韩王、大粮二山构筑营垒,计划和秦军打持久消耗战。所谓的第三道防线并非廉颇为长平之战而筑,更非秦将白起动员士卒修筑,它只是赵魏两国的一条囯界墙,即诸侯国之间的城墙。

试想处于崇山峻岭之巅的石长城,绵延120多公里,虽说只是就地取材,用简单手工打制的片石错缝干垒而成,但也绝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只能是非战争时期,或者相对和平时期,并且国力强盛时所作出的长远规划,如秦始皇是在统一之后才开始修筑长城,明长城也是在政权统一巩固后而筑。如果是在长平之战开战后临时所筑的防御工事,不可能修这么长,也无法延伸到沁水、陵川、壶关境内的崇山峻岭上,秦军作为进攻方更不会去筑这样一条“拦路虎”。当然,这条百里石长城在长平之战中客观上起到了稳固赵军后方的作用。《潞安府志》记载的“秦人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而筑”“遮绝赵救兵及刍饷”是对的,但并非“秦人所筑”。结合史书记载,从客观推理上讲,应是在范雎反间计取得成功后,秦军一队两万五千奇兵沿秦川水绕过发鸠山、丹朱岭后,迂回包抄,等于将百里石长城用作了包围赵军的垒壁,随后控制故关要塞,与秦昭襄王河内征调的援军汇合,这样一来就起到了遮绝赵救兵及刍饷的作用。秦军五千精锐在包围圈内穿插分割赵军,赵军失去了和本土的联系,切断了粮道,不得食四十六日,后果可想而知。明代学者周一梧写过一篇《论白起营垒》,他认为是白起军令严厉,有旷世之才,信其能顷刻间完成。但在两千多年前,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大型工程主要靠耗费大量时间完成的,有的长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

那么百里石长城究竟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这要从更广的范围考虑,要把它和河北邯郸南部的赵长城联系起来。

在壶关县树掌镇神北村,一座叫作长城岭的山上,有一段石长城,呈带状分布,宽约五六米,随山势起伏,长达几十公里。鹅屋乡东土池村附近也有一段长1420多米的战国时期长城。在与之毗邻的河南林州、鹤壁卫辉辉县都发现有古长城,现已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长城和河北赵国都城邯郸南部的赵长城连为一体。如果从林滤山那儿把它和壶关、陵川、高平、沁水境内的长城连线,正好是赵国强盛时南部的边界,所以长城也称边墙、长垣,和北部赵武灵王所筑的云中、雁门、代郡一线的赵北长城遥相呼应。这也正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奋发图强的一种体现。

关于这道长城的记载,始见于《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又说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近代有学者称这段长城为“漳滏长城”,这也揭示了它和百里石长城的关系,因为百里石长城之北正是漳河流域。由此推断,百里石长城的修建比长平之战要早70多年。

现在的百里石长城多数地段已湮没,只在山岭上依稀可见由碎石堆成的断断续续石墁,现已由省文物部门确定为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实,百里石长城的损毁主要是因当时的政治因素。当时秦统一六国后,始皇下令将原诸侯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容易到达的地方,拆除的自然会彻底些,位于险峻偏僻之处只是推倒而已,两千多年的无情岁月只留下依稀可辨的遗迹。秦统一后另一个政治任务是改地名,于是乎出现了许多以“秦”字开头的地名,比如固县河称为秦川水,羊头山东峰叫秦高岭,丹朱岭至关岭山一线叫秦岭,古(谷)关改为秦关,小寨改为秦城,河南林州的赵长城改为秦王堤。也可能由于这个缘故,有些人根据秦岭上有古长城,或者有些地段称秦垒便误认为是秦军所筑,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古代分裂时期,如西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上党也一直是战争前沿,也不排除有些割据政权利用这些古长城基础再筑防御工事,这样一来,有的地段就被认定为五代长城、隋代长城等,如沁水宇峻山的长城就曾根据周围出土过五代残瓷片,被认定为五代时期的长城。

百里石长城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首开修筑长城之先河,跻身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列,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去研究。百里石城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而言,不去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让百里石长城成为山西晋城一道亮丽的历史景观。

|来源:方志山西、太原

↓↓

Hash:fd9bbc3fa89198fd456852d5e47507a8f3409024

声明:此文由 微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