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传递不熄的红色火炬
春日清晨,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南路车水马龙,在这闹市区繁华街道的一侧,坐落着一处灰墙黛瓦、格调沉稳的院落,这就是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这座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院落承载了华中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段重要红色历史。
1945年11月,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今淮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所创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联合成立的民主政府,其辖有73个县市,地跨苏皖豫三省,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同南京国民政府隔江对峙。
成立初期,苏皖边区政府面对的是一片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土地,全区物质极度匮乏,连年战火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1945年11月至1946年春,解放区又接连发生旱、涝、蝗、冰雹等自然灾害,据统计,全区耕牛减少了1/3,有的地区收成不足正常年景的30%,挣扎在死亡线的灾民多达420余万人。
纪念馆第三展厅内,一张泛黄的50元华中币救灾公债券把参观者带回到那段艰难岁月:面对严重的灾情,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发放农业贷款、发行救灾公债、发放救济公粮等一系列措施。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更是提出了“千人省一口,饥民得一斗”的口号,号召机关干部每人每天节省2两粮食,持续90天,全区上下一共节粮390万斤,相当于10万灾民1个月的口粮。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各级政府用于救灾的粮、钱、物,折合华中币达3.84亿元,大大缓解了灾荒带来的危机。
在成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苏皖边区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制定了各类法规和条例50余件,其中很多法规和条例都为新中国所采用与参考。“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在华中地区对政权建设进行了全面探索,在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说,苏皖边区政府是新中国的实践模型之一。” 苏皖边区政府研究会副会长柳宏为说。
在纪念馆第二展厅,还原了当年一幅别具生趣的“票选”村干部的场景:候选人排成一排,每个人身后放一只碗,而村民们手执豆子,排队将这粒“选票”投入中意的候选人身后的碗中。“烫香洞、丢豆子等选举方法淳朴简单,但却帮助受压迫已久的庄稼汉们找回了尊严和权利,也把民主选举的意识悄然植入了群众心里。”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馆长马兆勇说。
讲解细致的会计学读本、磨得光亮的印刷石印石、合作社曾使用的手工卷烟机等珍贵藏品,悄然记录了苏皖边区政府为经济、教育事业发展付出的种种努力。资料显示,当时全边区共有小学8688所,学生454359人;中学77所,在校生15916人;大学则包括华中建设大学、华中雪枫大学、苏皖教育学院、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等,为革命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认为中国老百姓够不上选举的,我们在抗战的敌后农村中推翻了保甲制,实行了民主选举;认为在战时不能进行二五减租的,我们在解放区推行了普遍的减租政策;认为在战时不能进行生产的,我们成立了各种劳动互助的组织,冲破了敌伪的经济封锁……” 1946年2月,在《民主建设》创刊号《苏皖边区地位》一文中,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写道。
1947年1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苏皖边区全境沦陷。在华中分局和稍后组建的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华中指挥部、苏北兵团的领导下,边区军民坚持敌后斗争,不断收复失地。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苏皖边区领导军民全力支前,为战役的胜利、华中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步入李一氓生平事迹展室,一只样式奇特的小座钟引人注意。“它是李一氓亲手做成的。”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居曼说。1944年4月高杨战役胜利后,中共淮海地委、行署召开祝捷大会,李一氓去慰问参战的当地军民,发现一个民兵手里把玩着一个奇特的战利品,既不像钟又不像表。民兵表示,这是从打落的敌机上拆下来的。李一氓仔细端详后发现原来是飞机上用的仪表钟,随后,他掏出怀表,提出和民兵交换这只见证了战役大捷的仪表钟。民兵急忙摆手说:“首长要就拿去,怎么能要首长的东西呢?”李一氓笑答:“我们是有纪律规定的,你不要我的东西,我也不能要你的东西!”交换后,李一氓动手将这个仪表钟加了一个木头底座做成了小闹钟,一直放在自己的书案上。
“1985年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成立时,李一氓将这个小闹钟捐给了纪念馆。它是那个年代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与群众鱼水情深、打成一片的历史见证。”居曼说。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1990年,87岁的李一氓驾鹤西去,临终前,李一氓曾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按照遗嘱,李一氓的骨灰一部分被撒入涟水、泗阳、淮安等地,一部分被埋葬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后花园西北角的假山下。假山东侧的一块石碑上,记录了李一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我做了我可能做的事情——谈不上什么事业。我没有对不起这个历史,也不曾辜负这个时代。”
“志士生成肝胆多,万花种就江山阔。”如今,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平年代里,历经风雨和时代洗礼的古老建筑无声地诉说那段红色过往,将这支不熄的红色火炬传递给往来的瞻仰者们。(张莎沙)
Hash:546778c9237a51cf53f23c005b05f1e1d24f91a5
声明:此文由 新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