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科研探索  科普特色——高标准开放和展示苏州市植物园的几点思考

高标准开放和展示苏州植物园是在开放再出发、园林创新走前列的背景下必须做好的一件事。这不仅是一项为市民提供新型现代城市绿地空间的惠民工程,也是一次充分展示苏州市植物园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更是一项以“苏州做法”“苏州模式”把全市唯一一个专业性植物园推向高处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

谈谈我对于如何高标准开放

和展示植物园的一些想法

0 1

从价值营造出发

突出植物园定位的高标准

苏州市植物园二期效果图

植物园二期建设初期,我们通过对国内多个植物园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合苏州市植物园所肩负的生态保育职能,依托现有地域条件和场地优势, 最终确定将其打造成以太湖流域植物为特点的乡土植物园,并以蔷薇科植物专类园为特色,集收集、分类、展示功能于一体,兼顾科普教育、科技示范、体验参与等功能的地方性游憩植物园,营造 “石湖佳山水”的自然意境,实现上方山本体和滨湖公园的完美融合。可以说这一定位在突出苏州特色、强调专类园发展上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因此新植物园在今后的运营中必定要做好这两篇文章。

一要体现这一定位的内在要求。

植物园的三大功能: 物种保育、 环境教育和 园林园艺,即我们常说的植物科研、植物科普及园林景观营造技艺。这一定位要求我们在开放前完成以园林观赏植物为造景主体,结合形体协调的景观建筑,营造一处城市生态园林。同时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载体,植物园还要担负起科普教育职能,并且通过平台搭建为今后科研基地逐步运行、走上正轨提供支撑。

二要展示这一定位的外在影响。

水林田湖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产品供给、净化调节、文化美学等多重服务价值。植物园独特的区位属性以及其作为石湖生态园建设的收官之作,其建成和开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苏州园林在探索打造新时代专类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在实现苏州“生态环境美”这一历史命题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要理顺这一定位的发展顺位。

植物园开放突出的是什么、强化的是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明确了这几点才能集中精力逐个攻坚、逐个优化。建成后的苏州市植物园有着山体资源为依托,有着游憩公园为配套,有着专类植物展示为主打品牌,有着植物科研培育为发展目标,因此,我们不妨按着生态发展优先、休憩游赏为基础、科普教育为特色、科研培育为探索这一藤蔓逐渐爬高,理清思路、理顺步骤,更好的把工作落到实处。

02

从融合发展出发

突出植物园开放的高标准

根据建设计划进度,市政景观工程计划于2020年7月底完成所有施工内容,路灯、造雾系统等配套设施在9月底前施工、调试完成。绿化工程已于2019年年底完成45%,本项目剩余工作量计划于年底前全部完成,于2021年择时对外开放。

一是做好服务管理系统化。

新园开放前必定要在原先管理机制上作出适应性调整,对管理模式进行提升,优化科室部门设置,对人员岗位分配做到一专多能,提升人岗相适度。尽早做好植物园建设衔接工作,组建专门团队提前介入植物园建设工程中,利用植物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录入植物引种信息,为今后植物信息专业化、数字化做好充足准备。

二是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

加强植物园专业人才定位、引进培养、梯队搭建。一方面是继续通过与上海辰山、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外部机构的人才项目合作,组建一支或多支术业有专攻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强化内部学习实践平台的搭建,如开展职工园艺技艺竞赛、参与各类展览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三是突出氛围宣传节点化。

前期通过将地铁三号线开通运营与上方山赏花胜地进行热点捆绑,打出了一波引人入胜的宣传组合拳,接下来的宣传也要将建设节点、社会热点和植物亮点相结合,如在 “3.12”植树节、 春季百花节、 国庆节、 秋季花艺展等时间节点上持续轰出一波热度。

四是加强景区融合无缝化。

不论是新园(植物园二期)的专业化,还是老园(森林公园)游赏休憩的成熟化,都需要在融合发展上下足功夫。既要让游客感受到别样的景区风貌、不一样的游园体验,又不能显得两者格格不入、散而无序。景区融合发展不仅需要突出其休憩功能,拓宽游览形式增加游客赏玩兴趣,还要合理规划游园线路、增设项目体验形成“游赏闭环”。从登高望远亲近自然到寓教于乐的科普体验;从探寻古迹感受人文到游学一体的亲子互动, 打造出适合不同群体的专属定制游园套餐,推出“菜单式”游园体验服务,以此强化植物园服务的主体功能,突出服务的个性化,加大成熟项目辐射带动新增项目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03

从自然精品出发

突出植物园展示的高标准

苏州市植物园鸟瞰图

植物园从规划之初就以自然为底,以点、线、面的形式展现园内景观及功能分区。以种子广场作为入口节点,通过文化长廊、文化栈道各条线向周边延伸至各类精品展园、乐活广场,形成植物文化展示的基本框架, 但在新园开放后还应在展陈形式上更加注重现代化、多样化和专业化。

一是注重园林景观现代化。

探索一条以新园林形式及太湖流域特色植物品种相辅相成的新中式现代化园林景观道路。引用新优花卉品种及花卉应用形式,如宿根花卉混合花甸这类养护成本低、花期效果持续时间长的景观形式进行园内布置。实施78公顷本体保护提升和31.7公顷新建区域建设,重点建设山体保育区、历史人文区、植物展示区三大功能区,樱花园、海棠园、菊花园、槭树园等13个专类园。景观营造突出植物专类园的 “一园一品”特色,达到 “精致、精心、精细、精品”的“四精”标准,依托水八仙园特色文化,开发太湖流域特色植物展等系列活动,将水乡田园风光做活做精。同时注重四季景观表现和功能实用性,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树立生态理念,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

二是科普宣传多样化。

除了为植物配上植物铭牌外,还可以通过科普馆开展游园类、专题性科普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关注生态环保的活动,如二十四节气、诗词中的植物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的活动,将植物园作为实境课堂,以园内植物为直观教材进行现场教学;组建专业科普讲师团、招募科普志愿者为体验者讲解科普知识;利用新园开放资源组织参与植物栽培、养护、科普实验, 形成系列品牌课程培训体系,策划制作科普宣传画册与教材,打造植物园专属教育品牌。

三是科研水平专业化。

除了团队人员科研能力专业化以外,还需要有专业平台作为人才孵化器不断输出专业技术储备。依托园林局重点建设植物科研基地,致力于收集以海棠、樱花、木瓜为主的蔷薇科植物品种。从外部来讲,继续利用中国植物园联盟这个平台,加强与其他植物园及各类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建立项目科研基地,寻找科研团队参与与苏州植物园专类植物品种培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发挥科研资源孵化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争取在现有 465种植物的基础上,于植物园建成初期引进植物 1500种,目标收集 2500种。

对于远期发展目标来讲,要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在物种保育上追求科学体量,注重引种成效和区域特色,在资源利用上打通 “引种—选育—扩繁—评价—展示—科普”全链条,每年举办各类科普讲座 12-18次,最终实现高端科研成果资源科普化。向广大市民呈现一个自然至上、和谐共融,集休闲游赏、人文展示、科普教育、科研学习、护林育苗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植物园,让“十里湖山开画屏”这幅美景在上方山脚下展翅开屏。

免责声明

作者:赵军,苏州市植物园主任、党支部书记。

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办: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苏州风景园林公众号文图版权所有,不得侵权,违者必纠。

Hash:64661a646deca75cad7d02a0d48a19913553c5e3

声明:此文由 苏州风景园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