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兴佛造像展亮相国博
10月28日,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10月28日,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4个月。这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览,是山东博兴地区佛造像历史艺术的系统性展示。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开幕式嘉宾参观展览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作为中国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兴地区佛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铭文不仅展示出历史脉络性的连续性,也记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展览现场
展览亮点造像展示的系统性、包容性与历史脉络的连续性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作为中国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兴地区佛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铭文不仅展示出历史脉络性的连续性,也记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展览现场
“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94件金铜佛造像,其中45件带有铭文,铭文中又有35件具有确切纪年,纪年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金铜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区域佛造像中实属罕见,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也为探讨山东地区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依据。
冯贰郎造观世音像 北魏 太昌元年(532年) 通高24厘米,宽9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王上造多宝佛像 北魏 太和二年(478年) 通高14.8厘米,宽7.9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佛造像蕴含的艺术、历史与思想内涵
本次展览以山东博兴地区佛像精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佛像蕴含的艺术、历史与思想内涵,探讨博兴地区佛造像在北朝时期的演变历程,发掘这一时期佛造像艺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博兴佛造像不仅表现出艺术风格的交融,也印证了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历程。源自域外的佛教在本土化后被民众更广泛地接受,同时民众的观念也在佛教影响之下发生了嬗变。
明陵造菩萨像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 通高17 .7厘米,宽6.5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程次男造观音像 东魏 武定三年(545年) 通高13 .5厘米,宽5.3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展览内容
第一单元:博善兴佛,从“遗寺存古”和“金耀龙华”两个方面展示了博兴地区的佛寺遗址与龙华寺出土金铜佛像,介绍了博兴地区佛寺文化的兴盛与佛造像艺术风格融汇南北之特色。
张见造观世音像 隋 仁寿元年(601年) 通高21.2厘米,宽11.2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孔昭俤造弥勒像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 通高27.8厘米,宽26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第二单元:金像流辉,从“造像规尺”和“地域神韵”两个方面展示龙华寺出土金铜佛像的特点,凸显博兴地区佛造像饱含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地方特征。
孔钺造老子像 隋 开皇十一年(591年) 通高13.6厘米,宽5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蔺铁造像 隋(581—618年)通高20.6厘米,宽6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疃子造像碑 东魏(534—550年) 高120厘米,宽80厘米 1966年山东博兴县疃子村出土
第三单元:金像铭愿,通过“观像取意”“西方净土”和“兴福造像”三个方面表现博兴地区民众对佛造像认识与理解的过程,展示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不断进行本土化的转型。
Hash:eaf53f75a8e9e55e219d47d1ce73cc76ae896b08
声明:此文由 雅昌艺术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