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85):吴三桂战败后,手下降兵去哪了?来长春的最多!
在清朝的历史上,吴三桂地位非常重要。这位清代枭雄,助推了大清王朝的建立,最后又反叛,被康熙平定。那么,吴三桂被康熙平定后,手下战俘去哪了?很多人不知道,来长春的最多!
满清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朝代。
因为是少数民族长政,自信心严重不足。当满清贵族轻松进入关内后,他们始终在想,我们是少数民族,能统治那么有文化的中原地区吗?所以,满清贵族就给自己留了后手,一旦统御不了中原,马上回东北老家。
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他们在东北地区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防止外人进入,抢了他们的老家。这就是满清修建柳条边的初衷。
此外,清朝统治者看来,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为了防止其“龙脉”受损,须加以管控封禁。 保护东北地区生产的皇室贵族所需要的人参、东珠等特产,以及供每年采捕供物及皇帝巡幸时围猎所用的围场。
根据资料记载,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 ,完工于1681年 。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
柳条边遗址
柳条边有多长呢?1300余公里。土堤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生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
为啥叫做柳条边呢? 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又名条子边, 所以很多人管这条警戒线叫做柳条边。在柳条边沿线的交通要道和险隘处,用砖石建立边门。门楼上为守门官署,楼下门洞为通道,两侧为守边兵丁的营房和拘留冒犯禁令、擅越柳条边人的监狱。
在新边沿线共设4个边门,每个边门设防御(武将)、笔贴式(文官)、领催各一员,驻兵丁20人,其任务是管理边门的开闭,视察往来行人。凡往来行人必须持官方所发路票,经关吏检验后方可从门洞大道出入,不得爬边越壕。对违禁者,逮捕拘留论处。
后来,这些边门逐渐发展成为收税和勒索财物的关卡。新边还设置了28个边台,每台有台丁,担当查边和设立栅壕的差使。长春市九台区即是从北端法特哈边门向南数第9个边台,在九台市范围内至今还有叫三台、四台、五台、六台等的聚落,这些都是因当年的柳条边遗留下来的地名。
吴三桂
修建柳条边,守护边门需要大量的兵丁,这些兵丁大多来自哪呢?
资料记载,柳条边主要是由流徙罪犯修建而成。 清初,因抗清和逃人等获罪流徙的犯人大多发遣到盛京。在开原附近的尚阳堡,是清初流放人犯的聚集地。康熙七年(1668年),尚阳堡有流徙犯人3500余人,连同家属共5914人。他们有的劳作服役,有的则出钱认工赎罪。据《清圣祖实录》载,奉天府尹张尚贤奏称:“近有流徙人犯修造工程赎罪之例,有力者已认工程。”即指柳条边的兴建工程。
康熙平定吴三桂等三番叛乱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战俘。往哪安排呢?康熙一想,干脆去东北看柳条边边门吧。资料记载,三番战俘,吴三桂兵居多,他们被绑手成串发往东北长春充边护台。此外,清朝还有云南884户战俘到关东边台、驿站、守边清沟,不准考试登科,世代不能为官,地位卑贱。
如今,在东北,特别是长春,吴三桂手下兵将的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作者:每日汉字】
Hash:511c3fceaf9721b3b98fc5fa22964fb21b274a32
声明:此文由 每日汉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