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有一祠堂里面竟是欧式风格的!你见过没?

樟林德茂内:潮汕祠堂里的

欧风大厝和暹罗往事

陈斯楷

(毛毛呗,凯文与小老虎)

▲宜居樟林交通方便,商贸兴旺,是兴建祠堂大厝的黄金

家训书法“刷屏”祠堂

潮汕乡村,最重要的文化标记是祠堂。崇宗祭祖、婚丧寿喜、宗族会议,都在这个神圣空间举行。祠堂建筑的营造,巍峨雄伟不下于宗教场所,以此象征宗族的影响力。嘉庆《澄海县志》载:“大宗小宗,竟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澄海的祠堂建筑在清朝已经蔚为规模。

作为宗族聚落的灵魂、宗法精神的化身,潮汕祠堂建筑严格地“遵古法制”,体现最正统的礼仪。但在樟林塘西,却有一座前卫的中西合璧祠堂“起凤陈公祠”。

▲1939年澄城沦陷后,澄海中学迁到樟林复课,曾借用起凤陈公祠作为教学地点,书斋是教师宿舍

起凤陈公祠也称陈德茂祠,由饶平黄冈陈德茂的儿子陈欣木、大孙陈燕臣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祠堂坐东北向西南,总面阔14.2米,总进深27.9米。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硬山顶,共二进。大厅立德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横梁描金漆画,木雕石雕精美。祠堂配有金漆神龛(已毁),杉木地基交叉叠放,十分坚固。以起凤陈公祠为中轴,书斋(别墅)、大夫第(大厝)和花园分别在东西两侧营建,当地人称为“德茂内”,“内”就是潮汕话“家”。

▲门面担当,家训刷屏,石雕精美

去国怀乡,慎终追远。侨乡祠堂是华侨寻根意识的体现,也是海内外家族精神的维系体,祭祖香火里氤氲着家训家风的传承。起凤陈公祠大门正中为《朱柏庐先生家训》全文,两侧楷体碑刻王阳明家训《示宪儿》。立德堂柱石镌刻对联“立身行道足扬名须知踪追文范,德星庆云先兆瑞伫见派衍樟林”等对联,祠堂配套建筑的“哲谋广居”的墙板题写格言警句,整座祠堂堪称不可移动的书法展,一字一句凝聚对后代子孙的无声教诲。

游船贵妇在欧风大厝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的生存制约,与东南亚空旷空间的诱惑,催生了人数庞大的下南洋番客团。依托樟林港这一粤东通洋总汇、红头船第一大港,樟林的出洋人数在澄海各县最多,出洋户数占全乡总户数的四分之一,按照中国乡村社会的亲缘关系,每户人家都有海外亲戚。

“番畔钱银唐山福”。侨资侨汇的注入,在樟林掀起两次房地产建设潮,第二次潮流从民国建立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大陆战事激烈,未受波及的东方殖民地、半殖民经济反而得到发展,海外致富的华侨纷纷汇款回乡置产起厝,大家族的成片产业直接形成社区(里),德茂内(德和里)就是樟林二十八个里之一。

这时期的建筑审美欧化更加明显,祠堂的配套建筑书斋“哲谋广居”、“向荣别墅”使用进口花瓷砖与科林斯柱式;镶嵌玻璃门窗的拜亭、天使与蝙蝠同时浮现的门楼、欧式蓄水池与古老水井并存的取水系统,极具中西合璧韵味;书斋隔壁的大厝“大夫第”,门框灰塑甚至出现一位身着束腰百褶裙、戴礼帽、撑洋伞的欧洲游船贵妇。

▲入乡随俗的天使有一张年画娃娃的脸,托起一只东方蝙蝠

▲国际化组合:中国风飞檐凉亭+希腊科林斯柱式

最为特别的是一种粉蓝色的运用。家家都有“马卡龙蓝”,房梁、门簪、窗户、斗拱,樟林乡里迷之流行,犹如城市规划。潮汕民居建筑主体多为黑灰白色调,细部装饰如嵌瓷、壁画,又是高饱和的民间艺术色彩,小清新的新审美从何而来?

暹罗与唐山异地重逢

原来,“樟林蓝”是“南洋蓝”,早在19世纪就流行于东南亚。泰国王宫柬埔寨寺庙新加坡克拉码头都可以见到这种蓝,最著名是《情人》里那栋蓝屋。蓝屋伴侣“百叶窗”也大规模登陆樟林塘西。在当时,作为下南洋首选的暹罗,最有可能通过潮商与建筑工人将这种色彩搬运到樟林。

▲南洋蓝+百叶窗,浮雕人物头部虽损毁,仍可辨认出是“番婆”

▲红头船主林泮的园林——西塘六角扁亭

红头船出发樟林港,中暹航线最热。这有历史原因:明朝郑和下西洋,受到泰王礼遇,打下友好交往的基础;也有现实条件:暹罗地广人稀,农业、渔业环境优良,泰族不愿意从事冒险性的商业活动,发展空间巨大。乾隆年间,中暹大米贸易高涨,潮商利用暹罗盛产的质美价平的柚木就地造船,进口大米到唐山,同时在船底运装楠木木材,作为高级家具的原材料出售。

▲王厝后包的窗户,南洋蓝+民国蓝,民国蓝来自国民党党旗,是民国流行色

得益于出众的商业头脑,泰国社会从垄断巨头到街边小摊,各行各业遍布潮人身影。陈欣木在泰国开设泰昌色料行,又提携侄儿陈燕臣赴泰经营布行,叔侄俩在第二次起厝潮期间返乡营建了德茂内。后来,陈燕臣的大儿子也过番泰国,并娶了一位英国媳妇。

▲德茂内“番三代”:陈燕臣大儿子陈树楠12岁即过番暹罗,在伦敦求学时与英国女子结婚。陈椰回忆:小时候翻看相册,真奇怪这些洋娃娃(堂姐们)是谁?【陈椰供图】

▲德茂内“番三代”:陈燕臣二儿子陈树桢1946年过番马来西亚槟城拿督,在当地华人社会德高望重

近一个世纪后,一位从暹罗踏上故土的老兵,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了德茂内。1941年-1943年,这里是潮澄饶抗日自卫总队二大队的驻地,二大队中尉衔书记吴仁平是迄今发现的军衔最高的潮籍抗战老兵。吴仁平所在的这支队伍,参加了潮汕抗战的整个过程,从1938年的南澳抗战,到1939年的反攻澄海、反攻潮州,1940年澄海沦陷之后,反复与日寇拉锯,最终在南澳岛接受日寇投降。

▲95岁(2015年)抗战老兵吴仁平在抗战驻地德茂内哲谋广居【陈椰供图】

抗战胜利后,吴仁平携家赴泰。六十八年间,他没有学习泰语、加入泰籍,因为“我是中国人”。2015年,志愿者筹资帮助吴仁平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澄海。在哲谋广居,吴仁平无意发现墙板题字者正是自己的老师。当年兵马匆冗不及细辨,梦回唐山,竟可重逢。清晰如昨的颜体小书,一如乡音无改,讲述了德茂内家族故事以外,一段烽火抗日的历史……

以下为方立峰摄影

▲起凤陈公祠壁刻

▲大夫第欧洲贵妇游船灰塑

▲书斋墙板格言

▲向荣别墅欧式蓄水池

▲向荣别墅欧式蓄水池

▲立德堂的檩架

▲窗户上的排水槽(“花眉”)

小佚兴起也凑了九宫图(点击看大图)

附上:《情人》剧照

致谢:

帮助联系起凤陈公祠并赠书《樟林古港》的东里镇政府、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

带领我们三次重走番客路、并提供温暖休息场所的友人笛子姐(留意后续多篇文章)。

接受访问并提供照片的德茂内后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陈椰老师(另有一段“博士爷”的因缘)。

提供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的江泽楷老师。

提供抗战老兵线索的曾健鹏叔叔。

远程指路与引荐的陈嘉顺老师。

热情招待的祠堂工人五叔。

来源:哈燒茶書齋 感谢作者授权转发

Hash:bb2d98321d7602d2caa8eeb528f823d7a4236e42

声明:此文由 精彩澄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