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第一丰碑”宋祥符碑的悠悠往事~

悠悠祥符

泰山五岳之首,历代碑铭题刻之多列五岳之冠,素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泰山脚下的岱庙,作为古代祭祀泰山神的圣地,更是珍藏着不少名碑。其中,就有被称作岱庙“第一丰碑”的宋祥符碑

宋祥符碑,全称《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螭首龟趺,是岱庙现存最早的龟驮碑。碑阳文34行,满行80字,共计2319字,字径5厘米,行书。额篆“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2行10字,字径15厘米。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尹熙古篆额并书。碑文记述了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将泰山神由“王”而晋封为“帝”以及兴修泰山神庙的过程。

自唐代开始,泰山神被授予各种封号。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意为与天相齐。宋真宗为了“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政治需要,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告成之后,下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修饰庙宇。四年(1011年),又晋神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使泰山神由“王”而“帝”,位崇至高。

宋真宗的这次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其起因竟是一次在史书上留下重要篇幅的宋辽之间的边境战争。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进犯宋朝边境。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赵恒亲至澶州督战。后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但宋真宗赵恒无心再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每年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给宋朝带来了暂时的安定,但泱泱大朝,还要年年向“蛮夷”辽国进贡,对于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者来讲,终归是很没面子的事。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之下,君臣总有不甘。大臣王钦若对宋真宗言道:“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自古以来,封禅需要政通人和、“天人相应”等诸多条件,宋真宗不够格。为了达到目的,在真宗赵恒的授意下,君臣自导自演了一出“降天书” 以示祥瑞的闹剧。

为了怕别的大臣阻挠自己封禅泰山这样的“大功业”,真宗居然不惜向自已的大臣行贿。有一次,真宗宴请宰相王旦,散席之后,赵恒送给王旦一坛酒,说:“此酒极佳,你拿回去和家人共享吧。”王旦回家取坛一看,满坛竟是价值连城珍珠。酒也吃了,宝贝也收了,王旦也只能默许了。朝中其他的大臣在封禅这件事情上也都附和,毕竟谁都不愿错过封禅这一盛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真宗封禅,因为背离了原有传统的约定俗成,所以广受后世诟病。《宋史·真宗记》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大概自宋真宗破了规矩以后,后世的君主们不再认为封禅是神圣之事。曾经的旷世大典就此绝尘,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值得一提的是,宋祥符碑的碑阴刻有“五岳独宗”四个榜书大字,字径110厘米,正书,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张允济、巡按王立贤所题,气度雄浑,堪称巨制。明代题字可谓锦上添花,游人至此,往往驻足而观,由衷地生发出对泰山的敬仰之感。

泰安市博物馆 赵鹏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Hash:1d2381d6b9524cb13d4831e494c84e51e93f4169

声明:此文由 Hi泰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