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艺术典范:安岳石刻华严洞
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称。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民国为数最少。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最多的是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咸通(860—874)、天复(901—904)和五代的天成(926—930)、天福(936—942)、广政(938—960)及北宋的端拱(988—989)、绍圣(1094—1098)、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等。
全县境内现有摩崖造像200余处,10万余尊,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它们是八庙卧佛院,石羊毗卢洞,鼎新华严洞、茗山寺,黄桷玄庙观,城郊圆觉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筑—木门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尤以驰名中外的唐代左侧卧佛和有“东方美神”之称的北宋紫竹观音评价最高,最受世人瞩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赞安岳石刻有10个全国之最:
(一)安岳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
(二)安岳佛经《一切经论目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版本;(三)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
(五)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
(六)毗卢道场的北宋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国最早而罕见;
(七)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九)历代的佛道合龛和儒、释、道合龛像在国内最多;
(十)明代木门寺仿木结构的无际禅师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国内少见的。
安岳石刻主要是佛教造像,也有为数不少的道教造像,而且均盛于唐。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庙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宫观也有佛教造像,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佛道合龛。
最为典型的是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较多,而且场面多具恢宏气势,历经唐、五代、宋、明、清不断,这为研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现象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安岳石刻中的“经变”造像很多,有地狱变、观音经变、西方净土变、涅槃变等(所谓经变,“经”是佛经,变是“变相”“变现”,即形象化的意思,所以经变就是佛经的图像化)。
安岳石刻,特别是大量保存较完好的唐、五代、北宋的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资料采集自安岳县旅游信息网)
华严洞
华严洞窟/华严三圣像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距石羊镇6公里,安岳县城东50公里,重庆市大足县30余公里。
华严洞建造于宋代,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大洞为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
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高4.1米的“十大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
摩利支天
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极具特色。“剪云补衣”、“众妙香国”、“化城七宝”等众多求法场景跃然壁间。华严洞窟口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片为好泉拍摄并授权提供。
Hash:f90f1fe519480c09e5021b25b1365754007def59
声明:此文由 乐艺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