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北京近代建筑

在古都北京

宫殿、民居、苑囿、宗教建筑

是古代城市建筑的主体

到了近代

建筑又体现出包容并蓄的特征

这中间既有对

外来建筑文化的主动接纳

也有来自外来文化渗透的

被动改造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

中西合璧

诠释历史进程的

北京近代建筑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早期“西洋楼式”建筑

颐和园石舫

01

颐和园石舫(摄影:赵信儒)

●1750年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称清漪园。曾建有大型石船,是乾隆皇帝及其母放生之所。

●1860年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

●1893年

光绪十九年仿外国游轮重建,把原来中式的舱楼改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顶,并在石舫两侧添加了两个石造的西式机轮,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清晏舫”。

整个船体长36米,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舫内满铺西洋地砖,门窗上面也镶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精巧华丽,船头抱厦里柱雕花,楣子下悬挂“清晏舫”匾。

石舫做法其实仍遵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只是在装修上做了洋式处理,“清晏舫”的匾额也是中式的。

虽然这只是一座舱楼,但在北京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西洋楼式”在北京地区的代表之作。

02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王府井天主教堂里的

中式楹联

王府井天主教堂(供图:谭烈飞)

●1655年

王府井天主教堂,又称“东堂”,始建于公元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

●1904年

现存的教堂是光绪三十年,用《辛丑条约》赔款由法国爱尔兰遣使会合作重建,总占地面积近1公顷。

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坐落于青石台基之上,面阔约25米,进深约60米,共计约30间,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大堂正面开三个门,南北两侧有旁门,上有“1905”字样。

堂体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堂顶上有三座圆拱形堡顶,上立有十字架,中间略大,两边略小。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柱径为0.65米,柱础为方形,两侧挂有许多内容为耶稣受难故事的油画,是典型的罗马式教堂。

就是这样的一个完全舶来的建筑形式,在正门石柱上有楹联“庇民大德包中外”“尚文宏勋冠古今”,横额为“惠我东方”,带有明显的中式文化的痕迹。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瑞蚨祥店门

03

瑞蚨祥(供图:谭烈飞)

●1893年

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十九年,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

●1900年

被焚后重建,于1901年 重建完成。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全部建筑由店堂和附属用房两部分组成。店堂平面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由传统建筑屋顶单元(勾连搭卷棚)组成。

●入口处是两层楼高的铁皮天棚,此外均为木屋架、砖墙;

●店前有洋式铁皮顶罩棚;

●朝南的主立面为深绿色,上有五幅白色大理石雕刻,主题为中国传统的“松鹤延年”“牡丹图”“荷花图”等;

中央入口处采用浅黄色及石头本色。

该建筑总体上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做法,店面采用了一些西洋建筑变形的局部,被称为“从中国民间渠道接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一个典范”。

04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带有云龙浮雕的

正阳门东车站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供图:谭烈飞)

●1903年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始建。

● 1906年

投入使用。

● 20世纪60年代

改造成铁道部科技馆。

● 2008年

改造成“中国铁道博物馆”,2008年8月1日正式开放。

车站由英国人修建,建筑风格体现了英国流行的特点,墙体使用红砖,兼以白色石材;平面为矩形,墙体采取英式砌法,即一层顺砖,一层顶砖交替砌筑;主楼二层,瓦楞铁皮屋顶,中间开天窗;外墙用红砖和水泥抹灰相间处理。不过,候车室的山墙面呈弧形,弧形两端各镶一块只有中国才有的云龙浮雕。

龙,是我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为皇家专用。它为什么会装饰在京奉铁路车站上呢?

原来,京奉铁路连接的是北京与满清故都盛京奉天(今沈阳),因此这里便出现了龙的形象。建筑史专家们称之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英国风格建筑”。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北京协和医学堂的

大屋顶

0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协和医学院,再前身为北京协和医学堂,位于东单北大街路西。

●1906年

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协和医学堂”。

●1917年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在东单三条胡同原豫王府奠基建新校舍,分两期建设,其中1917年至1925年建成14座楼房,设计皆由美国人负责,整体为砖混结构。

新校舍建筑群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水泥和砖石,其内部的装修主要是西式的,而墙体之上为庑殿式绿琉璃瓦大屋顶,中间加一道琉璃腰檐,下为汉白玉台基栏杆,模仿的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远远望去青砖墙体上的绿琉璃瓦大屋顶独具特色。

06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

四合院中的

西式点缀

后圆恩寺胡同四合院中的小洋楼(供图:谭烈飞)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形式,其典型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及与正房相对的南房,称之为四合,并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式的宅院。 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数个“一正两厢”的院落,形成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几个多进院并列,且附有花园

进入近代以后,有些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

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

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 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原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抗战胜利后曾为蒋介石行辕,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兼收并蓄是北京近代建筑的

重要特点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带来的变化

这些建筑形式

都是漫长变化的历史的有形记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也需要全社会给予珍视和保护

今天的“古迹探真”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史志北京 北京市方志馆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Hash:810a4052af40258c1b2424d41d3ac377a350259e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