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档案|六十年前“双生子”落地 中国原子能时代正式开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坐落着标志中国跨进原子能时代的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堆一器”。

“一堆一器”开启中国原子能时代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集中力量发展核事业的重要指示,并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原子能院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一堆一器”的建造工作。

仅仅两年多时间,一座新的原子能科研基地在昔日荒滩田野上奇迹般地屹立起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诞生。1956年5月26日,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动工兴建;1958年6月10日,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得到了质子束并且打到靶上;6月13日,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报道说:“‘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原子能时代”。

“一堆一器”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移交典礼隆重举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亲自为典礼剪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发表重要讲话并在移交簿上签字验收。

1958年10月5日,毛泽东来到中国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在重水反应堆模型前详细询问了这个新基地情况。此外,在移交典礼前后,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毅、贺龙、彭真、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原子能院视察,对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和“一堆一器”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巨大关注和殷切希望。

“一堆一器”建成后,原子能院科研人员围绕堆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攻克“两弹一艇”技术难关、为研制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核能开发和核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170项,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一堆一器”荣耀中国核能事业

从基础研究,到“两弹一艇”技术攻关,再到和平利用原子能,“一堆一器”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87年和2007年,回旋加速器和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了她们艰巨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在“两弹一艇”攻关中,“一堆一器”发挥重要作用。元件、材料及部件先后在重水反应堆和轻水反应堆上进行辐照考验,提供了重要数据。

“一堆一器”为核能和平利用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圆满完成了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组件多次入堆考验任务,为燃料元件国产化、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数据,为我国核电起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二是生产的同位素和放射源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等领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一堆一器”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核科技人才。六十年来,其创新性工作造就了60多位两院院士,培养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遍布全国,先后派生或援建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

“一堆一器”是核工业文化的源泉。老一辈核工业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培育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60年来,这些精神和优秀文化传承至今并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核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奋勇攀登。

“一堆一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核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目前,原子能院是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和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堆一器”是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保持了非常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每年接待参观万人以上。

如今,退役后的“一堆一器”安静地矗立在原子能院科研生产区中心位置,东西遥遥相望。重水反应堆整体建筑保存完整。回旋加速器原有厂房建筑完好,目前作为实验研究和办公使用。回旋加速器的核心部件主磁铁展出于回旋加速器设计研究中心办公楼前。

Hash:4273712eaa2ab67e4a59c182c020cf347379d0e6

声明:此文由 中核集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