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往事丨亦喜亦忧话海河

海河水系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包括有海河干流和北系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西系的大清河、子牙河,南系的南运河、漳河、卫河,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燕山、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区。海河上游支流众多,10公里以上的支流达三百多条,分别由西北、正西和西南几个方向汇聚于天津,形成了海河干流,故而有 “九河下梢”之称。海河干流专指从三岔河口到大沽河口间的一段河流,全长73.6公里。海河干流流经滨海新区段长30.57公里,占海河干流总长的41.67%,是滨海新区段河道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条河道。滔滔的海河水,滋养了这块土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海河儿女。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又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海河也具有这样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是无私的,无私得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方面它又是无情的,无情得就像一个独断的暴君。据《天津市水利志》记载:“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海河流域淫雨一月余,天津淫雨异常,6月以来,昼夜如倾,坏庐舍,溺人民,二百余年所未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东南风怒号,雨如瀑布,沿海浪高7米。淹没土屋千数百家,海垱冲决,铁路冲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台风,海啸(风暴潮),房屋淹,京山铁路冲断。8月中旬,海河口北炮台验潮站潮位最高达4.6米,陆地行舟,沿海房屋倒塌。9月上旬,大沽连日海啸,居民登船避难”……一部天津水利志,有关风暴潮、洪涝的记载史不绝书,也再次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从而显见了人与海河既亲近又复杂的特殊关系。

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西部湾顶,特定的地理环境使风暴潮灾害频繁,居各类灾害之首。可以想见,自有人烟开始,人们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建设家园和保卫家园的斗争,而这一切行动都紧紧围绕着这条既养育了人类又威胁着人类的海河而展开。没有洪水就没有治水,没有治水就不会产生大禹治水的故事。从一定意义上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缩影。作为京津门户,历史上的滨海新区凭借着特定的地理环境,成为北方重要港埠,海河则成为漕运中枢,曾设立专门建管机构,多次疏挖改造,治理得到加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沿海河叠道由天津到大沽观海。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道陈弘谋建议重修海河叠道,朝廷批准由“官商捐资”,利用海河堤岸培固叠土,筑成自天津东门外至大沽的一条大道,穿堤建闸修桥,使这条叠道具备了运输、海防、农垦等多种功能。然而,此后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疏于建设和管理,此处的防洪防潮能力减弱,水利工程几乎成为一片空白。在这样一种自然条件下,人们遇到洪涝灾害,只能听天由命了。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肆意分割所遗留下来的种种遗患,致使整个天津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通过674个出水口,直接或间接地流入海河,海河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海河受渤海潮汐的影响,汹涌咸涩的海潮直灌至三岔河口,使河水变咸,海河两岸灌溉农田受到影响。天灾人祸的影响,使海河逐渐变为一条害河。

根治海河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兴修防洪工程、水利工程与根治海河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在海河干流入海河口的海河防潮闸、海河渔船闸、新港渔船闸,堪称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枢纽工程。尤其是海河防潮闸工程,曾一度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成为海河水利工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58年7月,天津市委决定兴建海河防潮闸的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了。根据当时的一份《海河建闸工程情况介绍》记载:“建闸工程自从开工以来,全市各界人民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建闸劳动,参加建闸的劳动大军共有10.85万人次,其中有:工人、农民、军人、机关干部、学生,工商界、文化界、医务界、宗教界人士、市民以及省市领导干部和国外来宾等。建闸工地上的全体劳动大军,以‘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征服自然,驯服海河,涌现出许多可歌可颂的英雄事迹和各种英雄连队。”可以想见,涛声不断的海河岸边,由人的海洋组成的劳动大军,以冲天的干劲,展开了一场征服自然的战斗,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些亲历了那个年代的当地人,至今都记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工地上人头攒动,歌声如潮,劳动号子震天响,广播喇叭捷报频传,就连附近的小学生、家庭妇女都加入了万人治河大军的行列。海河防潮闸的建成,实现了根治海河的两个目的:一是咸淡分家,既可挡潮蓄淡,利用海河防潮闸将河水与海水进行物理隔离,又可改善防汛条件,使汛期的海河水有计划地流入渤海;二是清浊分流,即修建南北排污河,使市内的污水不再排入海河,从此天津人喝上了洁净甘甜的海河水。海河防潮闸的建成,是这块土地上第一座横跨海河的桥梁,一度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至今,在建闸东西桥头堡的面河壁上,还分别用两块大理石镶嵌着朱德委员长的亲笔题词:“海河防潮闸”、“努力跃进,提前完成海河建闸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河防潮闸建设的关注。海河防潮闸的建成使用,为根治海河树起一座历史的丰碑。此后,来自海内外参观学习的人流不断。

1963年8月2日,正当海河流域广大农田丰收在望之际,天津、河北普降特大暴雨。这次暴雨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海河流域有水文记载以来从未有过的。随着上游水下泄,海河干流的排泄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特大暴雨,市委发出紧急动员令,立刻组织起一支抗洪大军,冲向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战风雨,斗恶浪,筑人墙,加高加固了六十多公里长的海河干流、金钟河、马厂减河堤坝。在政府的领导下,当地人民团结一致、组成抗洪大军、全力抗洪,在滚滚洪流中,抗洪大军与洪水展开了生死较量。抗洪大军中有工、农、兵、学、商、市民,有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在抗洪的日日夜夜里,英雄的事迹,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面对着滔滔洪峰,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种英雄主义气概,惊天地,泣鬼神。在集体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筑起的长城面前,洪水终于退却了。海河防潮闸在防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受了严峻考验。

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参观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时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所指的海河,实际上是海河流域。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各地相继开挖新河、改造老河。1966年,区根治海河指挥部成立,为进一步根治海河、兴修水利提供了组织保证。此地的水源历来依靠海河,六十年代末,因连年干旱,上游径流减少,海河水质变咸,居民饮水紧张,区内农业减产,滨海乃至天津市面临着水荒带来的种种问题。昔日奔腾不息的海河,却变得波澜不惊、无声无息了,仿佛母亲丰盈的乳汁已经干涸。面对着日渐衰弱的海河,人心仿佛也失去了依附。“根治海河”期间,海河干流未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

1958年11月14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天津港时为海河防潮闸题词:“努力跃进提前完成海河建闸工程”,并亲笔题名“海河防潮闸”

随着滨海建设规模的日益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水荒问题日趋严峻,海河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供水压力。滨海相继兴建了一系列引水工程,特别是随着“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完成,到1984年11月,清澈甘甜的滦河水,源源不断的流向滨海,解除了城区长期水源奇缺的重大难题,结束了当地人民喝苦咸高氟水的历史,为此地的港口贸易、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海河两岸堤防经过了重新整修,建起了海河外滩公园、汉字大观文化墙等漂亮的人文景观,当年那咆哮的海河、奔腾的海河已经变成了欢乐的海河、美丽的海河,已经成为市民游人观光嬉戏的休闲首选。如今的海河像母亲一样把慈爱带给滨海,更把美丽留在世间。

来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Hash:0588921ca30b0e6d32347b48fd702f7e77290fe2

声明:此文由 文化随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