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达文士楼:五大道小洋楼中的“老大哥”

马场道121号,东邻天津外国语大学(昔日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南靠照耀里小区围墙的坐标点,有一幢浅黄色水泥砂浆墙面、瓦楞铁屋顶的西班牙风格小洋楼,名为“达文士楼”。小楼墙面上与装饰花纹连成一体、清晰可见“1905”四个阿拉伯数字,表明它建成的年份——1905年。它是五大道上保存至今几百幢小洋楼中的“老大哥”——年纪最大的一幢,今年112岁。

1903年五大道开始开发建设

英国花园城市”理念造就华北宜居区

1903年1月14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签署协议,在原有英租界的基础上,墙子河(今南京路)以外“英租界推广界”正式确立,这一区域,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五大道。

推广界的地块,最初是一片沼泽泥塘。这怎么盖房子呢?英租界工部局与海河工程局签订了工程合同,由后者负责疏浚海河,用海河之泥填平墙子河外这块开洼地。海河工程局采取围埝筑池的方法,在某一区域内四周筑起土埝,中间呈池状。挖泥船在海河内深挖淤泥,用水泵经几公里长的地下管道抽送到推广界,注入池中。淤泥在池中沉淀,待水分蒸发渗透逐渐消失后,沼泽地便高了起来。一个池子填平,施工者又在临近筑好另一个池子继续注入河泥,循环往复。

吹泥填平工程每年以20万到25万土方的速度持续推进,两年后达到40万土方,但即使这样,填平整个推广界,也耗用了整整5年时间。

在天津的欧美商人纷纷看好墙外推广界的前景。1901年3月22日,美国人丁家立发起成立英商先农公司,利顺德大饭店的股东、英商总会会长狄金生,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胡佛(后任美国总统),天津都统衙门秘书长田夏礼等七人共筹集股份105股,每股纹银一千两,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发推广界的房地产项目。

先农公司的第一单生意,是高价出售了过去他们囤积的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段)的一部分土地,又用这笔资金以每亩200—500两白银的低价,购买了墙子河外即将吹泥填平的几百亩坑洼荒地。十年后,推广界地价涨到每亩3000两。这单生意让先农公司大捞了一票。

早期英租界的房屋,除了公共建筑之外,主要是西方传统的砖木结构住宅,设计图纸来自于香港印度,房子四周一般都设计一圈拱券结构的回廊。而墙外推广界则整体参照了当时英国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进行规划建造,远离城中心,修建花园和林荫道,铺设最先进的排水、排污系统。正是因为城市建设理念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接轨,推广界开发后,很快成为华北最适宜居住的住宅区。

1905年马场道盖起了第一幢小洋楼

最初房主是位德国武官

墙外推广界的吹泥填平工程持续了5年。在进行到第二年的时候,1905年,马场道上第一幢小洋楼建成,这就是我们说的这幢达文士楼。

但是,达文士楼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这幢小楼最早是一名德国武官的寓所。据说当年楼前有花园,栽种着海棠藤萝,侧面有一个小网球场。实木大门上雕刻着欧式花纹图案,楼内一层有60平方米的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卫生间;二层是卧室、书房和卫生间。壁炉上方、楼梯栏杆装饰有外文图案的族徽,形状是欧洲中世纪的盾牌,似乎是日耳曼人独有的标志。

这位德国武官的身份比较模糊。德国商人曾在天津前后开设了36家洋行,开辟了从德国驶往天津及天津与大连烟台青岛之间的航线。西门子洋行的电气设备,德孚洋行的颜料及化工产品,德国产的照相机、望远镜、胶卷、电影放映机、阿司匹林,都通过德国轮船公司源源不断运到天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当时在天津的德国人并不多,这位武官能住上马场道的小洋楼,估计也有生意上的投资

当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消息传到天津,1917年3月16日,民国政府特派直隶交涉员黄荣良与直隶全省警务处处长杨以德前往德国驻津领事署、德租界工部局办理接收德租界事宜。第二天,天津德租界被正式收回,改名为天津特别行政区第一区。

德租界成为天津九国租界中最早被收回的一个,只存在了22年。天津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一群兴奋的英国人跑到德租界,推倒了德国公园里的“德国铜人儿”雕塑,将它拖到英国俱乐部的院子里,砸了个稀巴烂。但这件事好像和天津人没什么关系,爱围观的老百姓感到惊讶不已——洋人怎么自己打起来了?

做毛皮生意的达文士买下小楼

后来转手卖给了俄国牙医

那位德国武官在回国之前,把小楼卖给了英国人汤姆斯·达文士。达文士是英租界达文波道(今建设路)一家洋行的老板,主要经营毛皮生意。有人说,达文士的毛皮生意做得不大,所以在天津洋行的历史资料里查不到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当年能在马场道拥有独栋别墅的,生意肯定做得不错。

英租界推广界的建筑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独栋小洋楼,另一类是联排别墅,第三类是公寓式大楼。显然,能住独栋小洋楼的,一定是最富有的一批人,是当时天津真正的上流社会阶层。

那时西北地区是牛羊马等家畜的主产区,高林、仁记、新泰兴等十家天津的外资洋行,在宁夏石嘴山设立分庄收购牧区毛皮,每年低价收购皮百万张、毛千万公斤,通过河运、驼运送到天津,从天津港装船出口,运到欧洲各国的工厂后,再制作成绒毯、皮衣、皮件等物,高价销往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从这一资料看,做毛皮进出口洋行的达文士,生意做得不会太小。

汤姆斯·达文士在1947年去世,他的夫人把小楼卖给了一个白俄牙医,自己带着孩子回了英国。自此之后,小楼改成了家庭私人牙科诊所,丈夫是牙医,妻子是护士,总有人来这儿拔牙,小楼热闹起来。再后来,牙医去世,护士老了,生活拮据的她,经常去马场道上的犹太公会吃盒饭。1956年,老太太去了瑞士,达文士楼改成普通民居,住进几户干部家庭。

小洋楼变成普通百姓杂居小楼

走进来竟然像一次探险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天津,小楼前面那排小平房的尖顶被震坏了。过去那里是仆人居住的房子和厨房。房管站的工人从平房上拆下好多木料,尖顶变成了平顶。过去小楼门前有三级台阶,马场道不断被垫高后,院子变成洼地,居民们又把院子垫起来,三级台阶也被埋了起来。

达文士楼与马场道之间隔着一条绿荫走廊。如今,正因为这条走廊和它前面繁茂的树木,让这幢造型别致的小洋楼变得不那么显眼,因此未被经常粉饰一新,也少有游人打扰,平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穿过绿荫走廊,再经过一个破旧的前院,眼前就是达文士楼。一楼的住户养了一条黑狗,陌生人靠近,黑狗就汪汪汪叫个不停。围着小楼转一圈,看到四周堆满旧家具、锅碗瓢盆、旧自行车等生活杂物,窗户与墙体外檐、屋顶的格局样貌都已经非常陈旧,或许从未经过大修大改。与五大道其他居民区的静谧安详相比,来到这里竟有几分探险的味道。

小楼西北角的附楼不久前新开了一家名叫“卫”的杂货店,对面的平房是一家存在有些年头儿的翻译社。杂货店时尚而又怀旧,里面尽是些店主多年搜集的老物件——天津老城里的原版砖雕、老火柴盒、麦乳精罐子、各所学校的老校徽、花瓶座钟缝纫机……让这个杂货店成为穿越到旧日时光的一个入口。这种时尚信息的注入,不知道是否会改变达文士楼的命运。

达文士楼最多时住过9户人家。楼道里靠墙安放着几个煤气灶,墙面被油烟熏得发黑,窗玻璃上也积满油垢,楼内愈发显得昏暗。房子一直没有暖气,冬天还得靠烧蜂窝煤炉子取暖。后来稍微有点儿经济实力的老住户都搬走了,实际居住在这里的只剩下三四户房主,其他都是出租户。幸运的是,这幢五大道上历史最久的小楼一直还都在那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作者简介:何玉新,资深媒体人。著有《天津往事——藏在旧时光里的秘密地图》。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自媒体“天津往事”。)

责任编辑:王鹏程

本文源自洋楼人文生活分享家《风物》杂志秋季刊,转载请注明出处。您可在先农大院各商家、先农大院展览馆、民园西里各商家、庆王府、五大道各联盟商家等数十个点位免费取阅。

Hash:013db53de654788dc1c69a7818a163018d0e12a1

声明:此文由 天津风貌整理公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