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冯洪波| 尧山看红叶
尧山看红叶
作者: 冯洪波
文字编辑:张家凯 | 排版编辑:雨微阑
我对尧山秋天里的红叶情有独钟,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那满山满谷的红叶嫣然含笑,如同一片绚烂的彩霞,仿佛徐徐展现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赋予这座山最壮美的色彩,看得让人沉醉。
这些年,我始终想去寻访一个人,因一次难忘的经历,他的形象总是在我的眼前闪现,耳边不时响起他那淳朴的话语。深秋时节,我又一次走进了尧山,只见天高地迥,一片空阔,群峰苍茫,漫山红遍,山道弯弯,流水潺潺,总有看不够的感觉。
当我们一行来到山脚下时,已是暮色四合。沿着大山深处一步高于一步的青石路朝上走,山谷中弥漫着新鲜清爽的气息,只见两边是黑黝黝的陡立山崖,犹如插着千柄倚天的长剑,四周显得十分狭窄,暮色中偶尔传来掠过林间清脆的鸟鸣声。不时吹来云团雾气,时隐时现,扑朔迷离,恍惚置身于云山雾海中。
这里再不是往日荒凉的景象,在群山怀抱的红枫谷,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宾馆,错落有致,沿街道两边是一个挨一个的店铺,有旅店、饭店、商店,大多经营着山货的生意。我们在一个紧靠山崖的小饭店坐下,窗外明月高悬,竹影婆娑,不远处的瀑布涛声如诉,蜿蜒流至山下。老板娘是一位看上去不到四十多岁的妇女,不施粉黛,衣着朴素,干净利落,笑盈盈的,像一株被这里的山水滋润着的百合花。她热情的为我们端上竹叶茶,摆出了柿子、核桃、松籽、猕猴桃……。我们要了凉拌木耳、笋丝,拳菜炒肉片、香菇炖土鸡,几瓶啤酒,轻酌细品,领略着山野的夜色。我性情所致,诗意油然而发,不禁低吟浅唱道:“暮至竹园村,林深路无尽。半月出深山,十里闻蛙鸣。采掬山涧水,烧开一壶春。浮生随缘适,把盏听竹声。”
我所写这首《尧山品茗》的诗至今挂在书房里,每当读起它时心绪飞扬,仿佛昨日,仍然沉浸在超然恬淡的境遇里,留下难忘和美好的回忆。
一辆小客车在门前停下,一阵风似的走进一个中等个子的男人,他热情地向我们一一打着招呼。我们猜想这人便是女老板的丈夫。他匆忙地洗一把脸,然后坐在树下的石头上大口大口地喝起了茶。与我们说话时,他细细地打量我半天,我也似乎感到这人有些面熟。突然,他走上前拉着我的手,喊一声:“老哥!”我正怔着,他兴奋地说“我是石柱呀”。哦,我一阵激动,不曾想到在这里遇到常让我牵挂的石柱。
十五年前,正是这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节,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寻访尧山,当时是冲着报纸上一则不足百字的新闻报道,带着青年人热血和求知的欲望,探幽寻秘来了。沿着荒草没过腰身的山路,吮吸着山野中的气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很难遇到一个人。葱郁的参天古树呈自然生态,树身上布满绿色的青苔,树干直插云天,枝杈自由伸展。山涧溪流叮咚作响,路边是随手可摘的山果,冷不丁树丛中窜出一只野兔或者一只小松鼠,不时惊起一群鸟儿飞向山谷中。
那时候,尧山还没有开发,处于原生态状,千峰凛然,大气磅礴,空气中散发着树木和泥土的清新的味儿。那色彩斑斓的红叶是秋色的灵魂,一簇簇、一片片,从山下到山顶,从崖际到深谷、从溪畔到路旁,漫山遍野,流丹溢彩,犹如油画大师笔下的一副神奇画卷。秋树染红,倒映水中,溪流环绕着木篱相隔白墙乌瓦的村庄,青烟袅袅,密密疏疏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山间是一片片黄灿灿的稻田,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每年的这个时候,尧山上的黄栌、五角枫、乌桕、青皮椴、柿树、七角枫、漆树叶、槭树等叶类观赏树种,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叶子也在变化,山势愈高,秋色愈浓,以红、橙、黄为主,由绿变为黄,再由浅红变为深红,浓淡有致,更加显得娇媚动人,构成了色彩充盈,层次丰富的斑斓世界。抬眼望去,被阳光照到的红叶显得亮红,或刚、或柔、或傲、或秀,每一个角度,每一种姿态,每一种色彩都让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
我们沿着寂静的山谷,穿林攀崖,翻山过涧,一路上的景色越发绮丽。但是,我们还是遇到了麻烦,由于只顾看景,走得又是打柴人的所走的羊肠小道,走着走着却找不到路了。我吃力地爬上一棵笔直的冷杉树,想寻找道路,眼前是五光十色的茫茫林海,一只苍鹰在浓云密布的天空扶摇、盘旋。就这样,我们在这荒草丛林里茫然前行,树枝剌伤的手臂和脖颈,被汗水侵的隐隐作痛。天渐渐黑了下来,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无法与外界联系,眼看着又要下雨,大家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不免有些感到失望和恐惧。
“你看”。不知谁喊了一声。蓦地,对面山崖上隐隐约约有黑影晃动,仔细看像一个人,我们不由分说地喊了起来。当这个人走近时,原来是个十八岁左右的小伙子,脸色赤红,头发稀黄,上身穿一件褪色的军装,深蓝色的裤子,扎着绑腿,一双解放鞋露着脚趾,肩上一盘绳索,腰间挂着竹篓,身上还飘着绿叶和野花的余香。
“我们迷路了”。他上下打量我们一会,便爽快地答应带我们下山。他叫石柱,住在尧山下一个叫西竹园的村里,一家人住在两间石墙草屋里,种着几亩薄地,靠救济和挖草药维持生计。下山时,天已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一路上他不断提醒我们小心两边都是幽深的山涧。就这样走了近两个小时,才看到远处有几点微弱的灯光,听到了传来几声狗吠。当晚,石柱做了一锅面条,又为我们烧热水泡脚解乏。我们睡在铺着麦草的地上,盖着一床厚厚的新被子,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度过了山村最难忘的一夜。
第二天,雨下的更大了,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将上山的道路隔断,看来是无法再次进山了。正是这次尧山之行,使我认识了石柱,并有了这段难忘的故事。直到中午雨才停住,石柱和他的娘一再挽留,我们怕再添麻烦执意要走。石柱一直把我们送到了二十多里的尧山镇,大家十分感激。临别时,送给他二十元钱和一双旅游鞋,他说啥都不要,直到看我们有些生气了,才勉强收下那双鞋。第二年秋天的一天,石柱扛着一袋子的核桃、柿子和猕猴桃,从尧山来看我。在我家住了一夜,我送给他一些衣物,还特意送给他母亲一把梳子。后来听人说,石柱娘去世后,他独自去山北一个小煤矿打工了,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音讯。
眼前的石柱身体健壮,一脸的质朴,与十五年前相比多了几分成熟和自信。他说曾经找过我,因为我工作的调动,没有找到。在一个小煤矿干了三年,砸伤了腰住了半年医院,伤愈后与人合伙进山给煤矿送木料,就是在拉木料时,认识了百合。那年冬天,随着隆隆的开山炮声,鲜为人知的尧山一下子名响山外,石柱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山里。他娶妻生子,和百合开了这个小店,扒掉草屋盖了楼,又买了辆小客车,每天山上山下地接送慕名而来的一批批游客。他还想在城里办个旅行社,让城里人和外地人都来尧山。
第二天,石柱带我们坐上缆车,登上如云霞之巅的西观景台,头顶是红叶的叙语,脚下是红叶的轻歌。登高望远,目之所及,群峰竞秀,林海苍苍,云蒸霞蔚,层林尽染。我们沉浸在作家李准所描述 “三黄五红十绿”、 “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无边诗情画意中。那一棵棵挺拔的大树扎根深山,葳蕤苍郁,经雨雪流红荡紫,显示着顽强的生命,装点着尧山秋天静美如画的风情。那一簇簇鲜红欲滴的红叶,经风霜红如丹霞,紫同胭脂,桔黄若金,流光溢彩。一阵秋风吹过,那满山的红叶随风摇曳,滚滚而来,奔泻而去,使人感到仿佛整个山都在动,舞动着生命的活力。这生命的律动,如霞似火,让人心潮起伏,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采摘一片尧山红叶,作为最珍贵的收藏,也寄予我对这座山的情深,它更像尧山如火的热情。分别时,石柱一再挽留,说明年开着新车到城里接我。我答应了他,明年秋天我再来尧山看红叶。
END
作者简介:
冯洪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图片网签约摄影师。从事摄影写作共拍摄《楚长城》、《乡村茶馆》、《河南曲剧》、《千年炉火话汝瓷》等30多组纪实摄影专题。一些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华夏地理》等报刊发表,并在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中华世纪坛、香港和台湾展出,2017年《遇见》专题参展17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有10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收藏。同时,发表文学、新闻作品30万字,曾荣获“平顶山市摄影十杰” 、“摄影文化奖”、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等。
我们的团队
终审校对:如梦令
一、作者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在其它平台上发表过的作品请勿投稿。来稿作品作者要校对无误,杜绝错字,文责自负。
Hash:1df734eed7e4c8e32969fe1ac7defead67d884d4
声明:此文由 华文驿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