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桐江名人丨曾是桐庐县主簿,他的一生,见证了翙岗李氏的一段兴衰史!
近
山
老
人
本节目由桐庐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携手推出
李文(生卒年不详),字仲章,号近山,李骧族弟,是元代翙岗隐逸群中的重要人物。据清光绪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人物行状记载:“(李文)自幼志趣不群,明春秋,读书不烦,程督既冠,卓然自立,豪逸迈众。”刘基称赞他是:“儒士之旷达者。”
与李骧相较,李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者,他既有儒士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隐士潇洒散淡的心性,一直在出入之间徘徊惆怅,最终怀着满腹才华,流连在了山水烟霞之中。
本期“品读桐江名人”将由 吴宏伟先生为大家讲述近山老人李文的故事。
翙岗老街入口
诗画交鸿儒
翙岗李氏,本系簪缨之族,到李文这一代时,已是桐庐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户,而且家族盛行崇文尚义之举,一时四方名士争相来游。至李文时,与诸名士的交游达到了鼎盛,元代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元代著名道士、诗文家、书法家张雨(1283—1350 ,道名嗣真,号句曲外史),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 号铁崖),著名书法家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元代著名文学家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之子)赵雍(字仲穆),元代画家(赵孟頫外甥)林子山;元代名士许瑗(字栗夫)、吴立夫,元代剧作家柯丹邱,以及大名鼎鼎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都争相与李文交游。一时群彦荟萃,鸿儒云集,翙岗李氏也声名远扬。
李文不仅擅长诗文,而且擅长绘画。他曾画过一幅《林泉读书图》,其侄儿李恭、好友康里巎巎、刘基等名士都留有题诗跋文。
李恭《题林泉读书图》诗曰:
观昔于今一梦中,竹林书舍已成空。
衣冠人物具尘土,惟有溪山似画中。
康里巎巎《题李近山林泉读书图》诗曰:
深林飒飒无人到,却是秋风落叶声。
抛卷出门聊倚杖,且看山下白云生。
刘基看了康里巎巎的题诗后,诗兴大发,也和了一首《次前韵》,诗曰:
茅屋秋风黄叶里,隔溪听得读书声。
松萝掩荫无行处,更有晴云满路生。
虽然李文的《林泉读书图》没有流传下来,但是通过李恭、康里巎巎和刘基三位名士的描述,依旧可以看到李文此画描绘的情境:白云绕山,深林飒飒,一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浓密的树荫下,一位儒士放下书卷,拄杖凝望。这不就是李文翙岗村依山环水的现实情景吗?从题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文与刘基等名士交流唱和的潇洒风采。
进入明代,李文去世,其子还千里迢迢赶到金陵前去向刘基报讯。刘基闻讯,哀痛万分,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追悼诗,诗曰:追悼李君近山
桐庐李君近山,儒士旷达者也。与仆为知心友,契阔十余年,风尘澒洞,音问杳绝。忽其子来京师,始知李君亡矣,悲感成诗,聊以写其情耳!
白头经丧乱,青眼总凋零。
解剑情何及,看山兴已瞑。
夕岚空蕙帐,朝雨翳松铭。
痛哭幽明隔,酸凄孰为聆。
此诗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故友的追忆哀悼之情。“青眼”出自晋代阮籍看待友人正视,看待厌恶之人则斜视的典故;“解剑”出自延陵季子季札践行诺言,挂剑徐君墓的故事。刘基以阮籍和季札对待朋友的态度,表达了他与李文君子之交的深情厚谊。“夕岚空蕙帐,朝雨翳松铭”一句则真实地再现了李文林泉幽居时的生活情景,若非挚友,何能道及如此。
儒士初显功
李文曾担任过郡县庠序的广文(教官),他在对待功名的立场上与刘基颇为相同,尽管面对蒙元异族的统治,他还是抱着积极入世态度和决心,想通过出仕来实现人生理想。
据清光绪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的记载:“(李文)初授建德路桐庐主簿,张士诚起兵骚扰吴越,元将不花儿统兵击之,屯于县境,粮饷不济,公出家储,以饷士卒,赖以克捷。至正十二年七月,红巾贼反,奉浙东宣慰使司都元帅脱脱,咨(李)文差往剿捕,屡奏捷。论功行赏,升授浙江行省都事。”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李文一开始就有桐庐县主簿的职务,在打击张士诚的战斗中,李文献出家中储备,解决了元将不花儿军队的粮饷问题,可见李文家道的殷富。在其后的红巾军起义中,李文受元帅脱脱之命,前往衢州地区剿捕戡乱,屡次获胜奏捷,并因军功提拔为浙江行省都事。看待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基在离开翙岗后,在1352至1358六年间,被元朝启用为浙东元帅府佥事,也多次参与了平定浙东农民起义的战争,但并不影响后来他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历史功绩。站在当时元朝政府的立场,李文为维护社会稳定立下了大功,这符合他修齐治平的儒家追求。
遁迹终山水
作为元朝故吏,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李文选择了弃官躲避,他在《避世山中和韵》中写道:“迢递天河水,河当洗甲兵。风尘嗟客况,霄汉惜交情。李愿终归谷,庞公不入城。山深无鼓角,好为养残生。”希望借助天河水,一洗天下兵戈,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平静终老的向往。
当时蒙古势力已被元末农民起义军赶出了中原,朱元璋在刘基等能臣的帮助下,开始逐个击破张士诚、陈友谅等红巾割据势力。面对群雄纷争,社会动荡,李文只得偕家随友人避乱于金华山中。据清光绪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记载:“元亡,(李文)与许瑗(字栗夫)游金华山中,飘然有物外想,迨洪武定天下,始复旧居。”
从中可以看出,李文在躲避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饱受战乱之苦,在深山老林中才有了飘然物外,遁世归隐的念头。其时,李文已经进入暮年,战争离乱的痛苦,家山田园的招隐,使得李文更加思念家乡的田园生活。等到朱元璋一统天下,李文才回到了翙岗,重新修复故居,开始了真正的隐逸生活。
李文晚年,画了一幅全身肖像图,并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如寄形骸本不真,一时摹写作全身。信知灵爽千年后,留到儿孙说古人。”他希望千年之后,能留一幅肖像给儿孙凭吊纪念,并作了作一首四言诗,概述了自己散淡的一生:“黄冠野服,逍遥自如。性静心逸,志动情舒。无求名利,嗜读诗书。近山而居,临水而渔。抱冲养性,乐也蘧蘧。”“近山而居,临水而渔”基本概况了他的隐逸状况,“近山老人”的自谓也由此而来。
战乱之后,李文对翙岗的山山水水更加喜爱流连。他在闲居之余选取了翙岗十个景点创作了《南冈十景诗》,其中的《山市晴光》便是他对战争创伤的感慨:
村郭朝晴图画开,两山时好送青来。
綵帘摇影沽春酒,翠竹凝辉间玉梅。
霞彩远涵新院落,日华纷绕旧亭台。
可怜二十年重到,一段繁华付劫灰。
诗中青山依旧,画图新开,翠竹梅花交相掩映,新院旧亭满目沧桑,离乡背井二十年,昔日高朋亲友多已不在,往日的繁华已是劫后余灰,诗人不禁感慨满怀。
李文暮年,梳理总结了一生的诗文创作,编辑了《古乐府》二卷、《近山集》二十卷。李文的一生,见证了翙岗李氏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段兴衰史,他的出仕与归隐,这是人生理想与历史变迁碰撞的结果。
节目信息
首播:每周五9:00
重播:每周五16:00、20:30
(重播时间一般为第二周)
收听方式:FM89.3 桐庐人民广播电台
音频:FM89.3广播
编辑:范休婷
大家都在看
Hash:9fefc586d4fcd80c317c2d84cb81554e8625723d
声明:此文由 本地小灵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