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唐昭陵,带你了解“天下名陵”里的盛唐文化
从远古时代的五帝之首的黄帝陵,到开创统一封建王朝的秦始皇陵,再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汉、唐帝陵,大大小小众多的帝陵散落在陕西大地。
这些帝陵文化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和陕西历史文化的浓缩,也构成了陕西庞大丰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背后的故事。
△ 唐昭陵九嵕山(图/华商网友水过石听)
为什么李世民的陵叫做昭陵?
为什么他的陵前会有六匹骏马雕刻?
这些背后,暗藏了什么秘密吗?
也许你的疑问会在今天的文章里得到答案!
△ 唐昭陵入口处(图/华商网友车矢菊)
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她在临终前留下遗言“但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长孙氏崩后,把她临时安葬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命名为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穿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 九嵕山(图/车矢菊)
为何李世民会选择在此处与皇后合葬呢?这就要说到昭陵所处的九嵕山这个地方了。
九嵕山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部,据西安市70余公里,海拔1188米,主峰周围分布着九道山梁寓把它高高拱举。九嵕山为东西走向,从正南方向看,呈圆锥形;从西南方向看,呈覆斗形;从东南方向看,成三峰聚会,似一个笔架,中间山峰高,两边低,昭陵就在中间的主峰上。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据说,当年是大唐的一位阴阳家李靖建议,陵址定名为昭陵,凸现阳气,“昭”拆开为“召”、“日”,“昭”有召集、收集的意思,“日”为阳,代表帝王之气。此名可以弥补泾水割断龙脉的不足。
△ 唐昭陵分布图(图/百度百科)
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昭陵依山凿石,开启唐代帝王陵墓“依山为陵”的先例。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 唐昭陵(图/水过石听)
关于唐昭陵,来听听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为大家介绍它的故事吧。
△ 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为大家讲解(图/车矢菊)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
△ 唐昭陵“依山为陵”(图/水过石听)
昭陵陵区由陵园、寝宫建筑、祭坛及陪葬区等组成,据有关史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陵山上有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总体布局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来设计的:
1.昭陵的玄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千米,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
2.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200多座陪葬墓成扇形分布于主陵南偏东方向,陪葬者有皇室宗亲、嫔妃、功臣、文人学士等,恰似群臣生前一样,帝王面南背北,朝臣侍列殿堂,象征着封建地方“至高无上”的权利。(现在的昭陵博物馆所在地就是陪葬墓之一的徐懋功墓)
3.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 唐贞观二十三年大事件表(图/华商网友关中牛刀)
如今昭陵的地面建筑均已不存,主陵现遗存的重要建筑遗址有三处:九嵕山南的司马门和献殿遗址,西南的寝宫遗址,北侧北司马门祭坛遗址。
北司马门遗址
北司马门遗址是一组完整的东西对称的建筑群,南北纵长86米,东西最宽处61米,分布九嵕山北侧山梁的三个小台地上,建筑遗迹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 北司马门阙台遗址(图/车矢菊)
第一台地上有三出阙台基一对、推测为列戟廊的廊址一对、北围墙外的小型建筑4座;第二台地的北边缘是庑殿式门址和北围墙、砖砌排水沟等;第二台地以上仅残存西侧建筑遗迹,保留有偏殿、方形小建筑、阶梯状长廊等。
北司马门遗址的发掘还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昭陵六骏”石屏
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
“昭陵六骏”是以李世民在公元618~622年5年间南征北战扫群雄,统一天下乘骑过的6匹战马为蓝本创作设计制作出的高肉浮雕石刻作品。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如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全唐文》中。
△ 昭陵六骏(图/华商网友江南红叶)
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与拳毛騧(guā)1914年被盗运送往美国,现藏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院。
十四国蕃君长石像
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蕃君长”石雕像: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这十四个蕃君长都是唐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国王或首领。清代学者林侗曾记述:“诸石像高九尺”,“皆深目大鼻,弓刀杂佩”,栩栩如生,极为壮观。
△ 十四蕃君长像(图/《陕西帝陵档案》)
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7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
△ 唐昭陵碑林石刻中“可汗”记录
百余座陪葬墓
历代帝陵之冠
昭陵陪葬墓形成于贞观十一年(637)至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的一百多年间。呈扇形分布于主陵南偏东方向,共有200多座,为唐帝陵中陪葬墓中最多者。陪葬者有皇室宗亲、嫔妃、功臣、文人学士和少数民族首领等。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 昭陵示意图(图/百度百科)
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 徐懋功碑(图/车矢菊)
△ 徐懋功碑(图/鼠帝)
众多陪葬墓衬托了主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
韦贵妃墓
△ 韦贵妃墓 (图/水过石听)
韦贵妃墓是昭陵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地宫由四个过洞、四个天井、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和四个壁龛组成,水平全长约五十米。其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双头人面镇墓兽与备马图壁画。
△ 双头人面镇墓兽 (图/车矢菊)
△ 《备马图》壁画 (图/关中牛刀)
如今,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又屡遭战乱破坏,但陵园遍布丰富的古迹和文物,依然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
△ 魏征墓(图/车矢菊)
房玄龄墓
△ 房玄龄墓 (石碑为新修图/车矢菊)
昭陵博物馆
△ 叶圣陶题写的“昭陵博物馆”(图/车矢菊)
今天的昭陵博物馆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西侧,以李勣(徐懋功)墓为依托,采用我国古典式轴对称庭院模式,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展示众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 昭陵碑林(图/关中牛刀)
“昭陵碑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物部门迁移昭陵陪葬墓的碑石形成。碑石的主人全部都是初唐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有欧阳询的《温彦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龄碑》、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勣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王行满的《周护碑》、殷仲容的《马周碑》、畅正的《程知节碑》,另有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都是稀世珍品。
△ 鼠帝《昭陵碑林之一》
△ 昭陵博物馆(图/华商网友似云时光)
△ 陪葬墓出土文物(图/车矢菊)
△ 出土壁画(图/车矢菊)
部分内容来源:陕西发布
编辑:Echo 审核:Ryan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1afff3d3eb79eef52b583ce49535371e92e27f22
声明:此文由 西安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