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纪念马鞍山保卫战79周年
今天
是马鞍山保卫战79周年
我们现在享受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不能忘记那些
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青山仍在 英雄万古
让我们再一次纪念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太河镇,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 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 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 1942年11月9日的马鞍山保卫战,抗日英雄威震敌胆的壮举给该山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壮色彩。
铭记那传奇悲壮的历史
小小马鞍山敌军围困万千重
海拔618米的马鞍山,分东、西两个峰顶,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因为扼山东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就曾在此大动干戈。
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当时,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拉网合围式的大扫荡。马鞍山地区的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人合围暂时撤离。但由于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仍是我军的“小后方”,30多名伤病员和一些群众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就有负伤截肢后在山上休养的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按常理,一方面山上并无我军主力,另一方面马鞍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不会不惜代价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2年11月9日,日伪军突然兴师动众前来进攻。小小马鞍山下竟密布了2000多个日本鬼子。
原来,在日寇的扫荡中,一个急于立功的汉奸向敌人透露了一个不确实的情报,说山上不仅有我军的指挥部,而且还有兵工厂等军事设施。正因找不到我军主力而心急如焚的敌人做出了这样疯狂的举动。
扼守天险毙伤百余敌人
攻山的鬼子非常多,几乎密布了整个山坡。轻重机枪射出的子弹就跟下雨一样密集。战斗到了晚上也没有停止,敌人的大炮炸得天上就跟烧红了一样。
史料记载,当时敌人在周围孟良台、东坡和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大批日伪军向山上不停冲击。而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加起来不过30余人,却一直坚持了两天一夜,并毙伤敌人10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呢?
一是抗日军民誓死抗争。当时,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击敌人,可说人人皆兵,个个死战。
二是马鞍山的地势天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鞍山两个马鞍部主峰,都是壁立百仞,只有一条仅容一人的小径可以向上攀登。在小径的侧面峭壁上,我抗日军民还专门在内侧挖了两个仅容一人的小洞,小洞挖成后留一个枪眼,射手只能看见小径一米见方的区域,但只要敌人经过,肯定在劫难逃。即使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山上的军民仍以石头为武器,让敌人寸步难行。最后直到石头也全扔光了才丢失了山头。
这场英勇的战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敌人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敌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也在战斗中一命呜呼。因此敌人发现以如此代价夺得一座空山后,恼怒得将提供错误情报的汉奸当即处死。
连石头也全部砸光后,山峰失守已成定局。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王凤麟也壮烈殉国。在敌人冲上山前,幸存者中有抗日军属冯旭臣老人和女儿冯文秀、儿媳孙玉兰及3个孙子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眼见得敌人就要冲上山峰,全家人相扶着跳下山崖,英勇就义,谱写出山东抗战史上壮烈的一页。
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表现了民族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正如《马鞍山抗日烈士赞》中写的那样: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
带你去爬马鞍山
马鞍山主峰
马鞍山主峰海拔618米。其孤峰耸立登临险要,山顶狭窄,给人动之欲坠的危机感。
这里既是马鞍山风景区的景点中心,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所在。有指挥所、守山掩体、英雄碾、英雄跳崖殉难处、摩崖石刻等景观。
战队指挥所
马鞍山抗日保卫战总指挥王凤麟,原名李芳,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底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学习深造。一九四二年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因在战斗中腿脚部伤残,同年十月来到马鞍山。该指挥所为王凤麟指挥战斗的地方,在战斗中被日军炸毁,现存遗址1992年重修。
马鞍山抗战纪念碑是1945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八周年、抗战胜利前所建,碑的正面镌刻着原鲁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一面是马鞍山战斗牺牲的烈士英名,一面是原博山县县长毛梓材撰写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另三面是悼念马鞍山抗日烈士的碑文。
抗战纪念馆及烈士祠
为充分展示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的壮烈场面和英雄气概,激发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热情,1970年,淄川区人民政府修建了简易的烈士祠和事迹展览馆,里面陈列着205名烈士的灵牌。1995年,淄河镇政府在原烈士祠旧址上重新建起马鞍山纪念堂。2004年6月,原淄河镇又在马鞍山西峰下建成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和纪念碑。2014年,太河镇对马鞍山烈士祠及抗战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
纪念馆为环廊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上层四面墙壁镶有马鞍山抗战宣传画,下层墙面为40平方米的马鞍山战斗大型油画,侧面为冯毅之全家六烈士雕塑。
纪念碑呈“三八式步枪”状,高11.9米,象征着1942年11月9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原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马鞍山抗战纪念碑题写了碑名。该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必将为弘扬革命传统主义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天梯、南天门
通往山顶的台阶共132级,因陡峭的像梯子一样,故名“天梯”,最陡处可达70度角,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过。
“天梯”的顶部就是南天门,始建于清末,1992年重修,和天梯连为一体气势恢宏壮观,是登山必经之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守山掩体
马鞍山主峰上共有掩体五处,掩体内可容2-3人作战,留有枪口,人在里面非常安全。东峰上的两个掩体,下面对着陡峭的台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说王凤麟副团长就是在此掩体中击毙日军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的。
烈士殉难处
此碑于1996年设立,是马鞍山抗日烈士跳崖的地方。当时,我方守山人员团结抗战,坚持战斗两天一夜,终因寡众悬殊弹尽粮绝而致失守。当敌人攻上山头时,英雄们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殉国。
英雄碾
该石碾位于主峰东部,原为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用来压米、压火药所用。1942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99年10月重修。此石碾似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石刻题字
马鞍山抗日遗址:原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旅长廖容标将军(后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题写。
碧血千秋:原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后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题写。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妻子孙玉兰、女儿新年、芦桥、平洋及妹妹冯文秀一家六口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殉国。
一代英豪:原山东纵队一旅副旅长钱均(后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题写。
《水调歌头》石刻: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二团政委李伯秋(后为沈阳军区副政委)1984年重游马鞍山时所作。
“忆王凤麟烈士”石刻: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后为海军副司令员)所作。
巍巍马鞍山:原中共淄川区委书记傅景鸿题写。
英雄魂
在马鞍山主峰东顶百米高的悬崖上,可以看到顶部有一个十余米高的八路军头像,象征着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不屈的灵魂,其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被称为“英雄魂”。
在马鞍山西侧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长城、烽火台、兵营,当时此处是齐鲁交界处,山南三面环水的城子村,经考证就是古莱芜国遗址。现西峰古齐长城保存完好,虽经战火坍塌。但遗迹仍存。已按原貌整修。古兵营现存百余间,可驻扎兵将千余人。所留烽火台高数十米,在淄河沿岸数十里都可看到。有一“古砦”与兵营相连,在战争年代炸毁,而石拱形门洞上的“古砦”二字现在非常清晰。
导航搜索:马鞍山旅游区
编辑:刘苗
审核:徐晓倩
在看点一下
Hash:b5190378100ac074bf04ddf29bccf809df65e4df
声明:此文由 慢节奏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