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石窟 镶嵌在绝壁上的空中楼阁
在渭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带的旬邑县境内,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的三水河,逆流而上,除了可以看见青山绿水,还有危崖峭壁、怪石嶙峋,每走几里,河流两岸的石山上就可以看见一排排石窟星罗棋布,气势恢宏,一组组岩洞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粗算下来,从下游的马家河到上游的黑牛窝大约50公里路程,至少有7处石窟、30多处岩洞,洞窟数以千计。这些绵延数十公里的成片石窟岩洞究竟是何人所凿?又所用为何呢?
独特的地理
旬邑民间自古至今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石山土盖头,汃水向西流;发财不长久,做官不出头。”
后两句道出了旬邑的人文特点,论经商,这里出过商号遍布13省的鼎鼎大名的唐家,至今其宅院唐家大院还是旬邑人引以为豪的人文景点之一;论做官,这里出过东汉宰相(大司空)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还有北宋时期地位相当于现在“国务委员”的范仲淹等等,但到底富贵不长久,做官不到顶,人还得有“平常心”才好。而前两句说的则是旬邑的自然景象了。汃河也就是三水河,河水从东北向西南流淌,经年累月流淌冲刷,河床两边露出的全是高耸的石山危崖,石山顶上覆盖着深厚的土层,森林茂密,苍翠碧绿。
如果你沿着三水河逆流而上,就会看到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画卷。行进途中,河流两岸的石山上的数以千计的石窟岩洞,让人惊叹不已。《三水县志》里记载了旬邑石窟群的盛景:“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于是到了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时曾一度隐居此地,也佐证了石窟的风景之胜。
我们知道,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丝绸之路沿线和黄河流域有不少石窟,其中许多都声名在外。但能像旬邑这样集中、这样壮观的石窟岩洞群却并不多见。旬邑地区的地理环境为开凿石窟创造了首要条件。用专业语言来描述,旬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塬、梁、峁、沟相间存在。地理构造为南北向褶曲带,岩性以三叠、白垩纪的砂页岩和泥质砾岩为主。山体中部坡度多在45°左右,广袤陡峭的崖石是开凿岩洞的天然场所,又缘砂页岩质松,更加利于穿凿。
我们可以这样大胆想象,当某日因为某个原因人们开凿成了一个石窟,发现这事儿其实“so easy”,后来便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开凿,最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窟群。
神秘的赵家洞
赵家洞是旬邑石窟里的典型代表。赵家洞又称琅天洞,位于县城东北十余公里处的汃河北岸。抵达赵家洞,只见密密麻麻有许多洞窟,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阁。
据村民赵师傅介绍,古时先人为避祸乱,常躲避在石崖上,日久相继凿洞而居。石窟先小后大,先下后上,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风采依旧。
我们徒步而上,仰首望去,红崖峭壁上依次凿有多个石窟,外露其窗,内隐其洞。我们细心数了数,共分上下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如今洞外崖壁上的栈道桩孔历沿着悬崖依次而上,令人目眩。
站在旧址上,能清晰看到“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应当创建在南宋之前。洞在石崖峭壁上凿成石炕石灶,留下了经年岁月烟熏火燎后的痕迹。手扶石窗,凭栏而望,只见崖壁上伸下缩,如雄鹰展翅,迎风翱翔。细细观赏,石窟顶无片瓦覆盖,也不遭风蚀雨淋,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先人匠心独具,颇具慧心。
据村民赵师傅介绍,赵家洞虽然年代久远,但一直没有中断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社员在此生活,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480”工程处占用。“文革”时这里存放绝密档案,后又成为国家文物部门的库房,为这处独特风景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群。
另一个“世外桃源”
除了赵家洞,比较集中的还有官家洞石窟、马家河石窟、寺沟佛窟石窟群等等。这些岩洞众多,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旬邑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于这些石窟岩洞究竟开凿于何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旬邑本地人萧之葆对于当地石窟很有兴趣,研究之后得出了“以时势揆之,洞当起南北朝及唐末时”的结论。有结论当然得有推论过程,萧之葆是这样解释的:“ 则旧志载,唐末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逆命朝廷,据龙山自固,为李克用兵攻,走中部。(按:龙山即堡岭,距各洞甚近。)时又与黄巢之乱相先后,居民被蹂躏不堪,相率凿洞以居,以避兵计。”“又南北朝及唐人均好造像,今飞云、琅天及桑村洞,均有佛像,垩碧庄严,亦一证也。”
萧之葆的推测还是主要基于历史时代背景。石窟技艺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繁盛。而自从唐统一了全国后,建都长安,旬邑县所处地理位置,离京都较近,离番地不远,山大林密,沟壑纵横,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连年的战争,在唐贞观之治前,旬邑是“狐狸常在村边转,狼进村舍无人喊,难民游民民遭难,无衙无官无人管”的情景。
于是,为了躲避战争,随着开凿石窟技艺的日趋成熟,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聪慧的旬邑古人便与三水河河谷内开凿出了一个又一个石窟岩洞,使之成为避难安身之所。而这些位于百米高崖之上的石窟居室,隔绝了纷乱的战事,也躲避了野兽的侵扰和洪水的肆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
还有人认为旬邑石窟应该在封建制度的初建时期就已有开凿了。距离赵家洞约2公里处的官家洞,史载“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旬邑地处古豳地,这里为周人祖先生活之地,是西周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诗·大雅·绵》中有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康熙《三水县志》卷二《官家洞》条记“而陶复则石也”。但“陶”究竟为“掏”还是“窑”,“穴”究竟是指“凿地为穴”还是也指“土室”,许多解释都有歧义,后人的理解更加五花八门了。
如今,我们览诸洞,观余迹,会发现仍然有许多奥秘有待于查考。但在此之前,不妨先为开凿出这些大河之上、峭壁之巅的庞大石窟群的古人们鼓鼓掌吧。
以上所有图片均由刘晓华拍摄。
Tips
官家洞:距离赵家洞约2公里处,又名飞云洞,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四层楼式叠洞,保存较完整。每层及各洞之间均有甬道相连。据史志记载,官家洞“始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
马家河石窟:199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石窟中的题诗和碑文推断,应建于五代,清嘉庆八年重修。石窟位于河岸百米高的石台上,人工雕凿而成,其形制为中心柱窟。窟内中心石柱四面设龛造佛,共四佛、八弟子、八菩萨、八飞天,其雕刻细腻,形象逼真,衣纹流畅,着色典雅。
寺沟佛窟:位于旬邑县东北部10公里处,地处官家洞与赵家洞之间。寺沟石崖,形如刀削,崖壁上留有佛窟多孔,窟中皆有佛像壁画,其形象生动、姿态万千。壁画上写有明代华山大地震、关中洪灾、雹灾的灾异题记多条,为研究古代气象提供了可贵资料。
带你领略旅游发展之魂!
送你一个美丽的陕西,
标题
陕西旅游杂志
微信号:sx710075
编辑部:029-82090291
广告部:029-82090007
Hash:8f04c4503b9425ce00c985d65dec5d4547f75a74
声明:此文由 陕西旅游咨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