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上海 你所不知道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及其大楼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世界性跨国别、泛宗教的青年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以通过团结活动和公民训练,发扬青年基督徒高尚品德为宗旨。据记载,1844年,一家英国伦敦布店的业主威廉斯认为当下青年堕落现象严重,就联合一些青年组织了一个青年俱乐部,在当地开展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布店和其他行业的青年的灵性修养”,以后这种形式被世界各地接受并推广,使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青年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根据青年人的特征,开展体育运动、野营、生活辅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公共事业和公民活动。

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基督教口号是“非以役人,仍役于人”就是不奴役人民,为人民而献身的意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又将宗旨更明确化,就是努力将青年培养成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人才,会员不限定为基督教信徒,团结和服务的对象不分信仰。中国或上海的基督教青年会会员不受信仰和教派的约束,只要志愿参加即可以入会,但又规定,基督教信徒可以成为基本会员。 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与美国的关系比较密切。

穆德(John R. Mott)是美国人,188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从事基督教青年会在学校的工作,就在这一年,他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叫“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执行委员会”的机构,并担任主席。他发起了“基督徒学生运动”,动员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这个组织,并到海外开展学生运动,他的行为得到美国的不少教会的认可和支持。到了1894年,他又提出了“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而当时美国正在积极筹划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准备向控制菲律宾西班牙发动战争,也就是“美西战争”。美国要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就得加强对该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渗透,于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也成了美国政府的排头兵,急先锋。就在“美西战争”即将结束时,1898年穆德就在他的组织的会议上提出:“耐心地、彻底地刷新异教徒的生活,包括个人、家庭、城市、宗族、国家的实际生活和倾向的各个方面,目标是要把异教国家的每一个异教徒,使之成为在耶稣基督里的新人。”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早年就读于上海的英华书院,旋考入天津北洋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赴美国,191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15年至1917年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是第一位担任此职的中国人,后因步入政界而辞去该职。穆德是1896年首次到中国的。王正廷在一篇文章中讲: 在穆德先生来华以前,学校青年会的数目只有三、五个,其中一个是设在天津的官立学校里,他来华旅行的结果增加了二十二个新的学校青年会。 早在1890年中国基督教宣教大会在上海举行时,会议正式邀请北美基督教派员到中国开展工作。之后,北美基督教不断派人来中国,1900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路义思(R. E. Lewis)联合了中国教会人士约50人,以及上海几个学校的青年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这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家城市基督教青年会,最初租“苏州路(今南苏州路)17号”的一幢半西式房子为会所,可惜难以确定这幢房子确切的位置了。不久又迁“南京路(南京东路)149号”的底层,这里原来是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堂,当时会审公堂已迁北浙江路新址,他们就租会审公堂旧址为会所,位置即今南京东路720号的上海第一食品公司。

南京东路720号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由于青年会成员不强行规定为基督教信徒,入会或参加青年会组织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会必须解决会所和活动场地问题。1905年,上海青年会得到旅沪甬商朱葆三的慷慨捐赠,其中包括一块位于英租界四川路的5亩土地,分两期建设,先建东楼,1907年建成,由英商爱尔德洋行设计,建筑占地1 583平方米,砖混结构五层(现加建为九层)。建筑立面的处理简洁,清水红墙,没有太多的非功能性装饰,只是大门以白石材做拱形门,与红砖形成色彩上的反差,增强了建筑的色彩和立体效果。青年会的服务宗旨是推动青年的德、智、体、群的教育和全面发展,除了青年会的机关设在该楼里,其余的房间全部用作教室和活动室,在这里开办各种讲座,举办民众歌咏活动和比赛,中英文辅导班等。西楼建于1914年,据说是一位叫马特的美国基督徒捐款建造的,西楼建成后,原东楼的中英文辅导班全部迁入西楼,并正式称“青年会中学”。

四川中路595-607号

到20世纪40年代后,上海基督教活动处于低潮,于是东、西两楼均为青年会中学使用,即今浦光中学,地址为四川中路595-607号。由于东楼从原五层被加建为九层,建筑外观遭严重损害,显得十分不协调。 四川路的基督教青年会,今为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在海外的活动符合美国对亚太地区扩张的政策,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1910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塔夫脱在白宫召开了一次关于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专门会议,对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工作给以充分的肯定,他发表演讲说: 通过我们的国务院,我们可以对其他国家在道德等方面的进步表示同情和关心,不过国务院在这方面的工作要受到限制,而且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没有人会认为我们到中国去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是抱着任何占领他们土地或干涉他们国家的内政的野心的,我们可以提拔青年会的会员能在他们本国的政府内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他们这些人,我们就能够使这些落后国家最终地接受我们的文明和道德标准。 政府不能直接出钱,公开支持北美基督教公开的传教活动,那就得动员美国的企业和民众来捐资,就在这次会议上,美国“石油大王”就同意捐资54万美元,仅几个月后,穆德就已募得资金二百余万美元。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多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赔款高达四亿五千万两,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估计当时大清每年的财政总收入约一亿两,可见赔款额之巨大。这次赔款是针对1900年,即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起,故称“庚子赔款”。1909年,美国为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主动提出“减免”庚子赔款中尚未付清的余款,但中国政府还得支付赔款,只是美国将获得的赔款改充中国留学生费用,在中国创办、兴建学校、医院之类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设施(后来其他国家也仿效此法),在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也多少获得“庚款”的资助费用。

1931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又在“八仙桥”建设青年会新楼,为示区分,原在四川路的旧楼称“四川路青年会”,新楼则称“八仙桥青年会”。 近代以后,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大多是由英国、美国的各教会的“差会”(Missions or Protestant Missions),也即各教会的“海外布道会”派遣的,所以,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明显的教派、国别的区分,教会和传教士领取“海外布道会”的资助、津贴,也得听命于“海外布道会”,进入20世纪,尤其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的教会和传教士不愿听命于海外的布道会,掀起了“本色运动”,英文为Indigenous movement or natur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即“在华基督教本土化运动”。

1922年全国基督教大会发表的《教会的宣言》中讲: 我们对西来的古传、仪式、组织,倘若不事批评,专做大体的抄袭,卑鄙的模仿,实在不利于中华基督教永久实在的建设……所以我们请求国内耶稣基督的门徒通力合作,用系统的捐输,达到自养的目的;由果决的实习,不怕试验,不怕失败,而达到自治的正鹄,更由充分的宗教教育,领袖的栽培及挚切的个人传道,而达到自传的目的。

多伦路59号

“本色运动”的方向是引导中华基督教的自养、自治、自传,即所谓的“三自”,而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西方基督教建筑的中国化、民族化。 鸿德堂的英文名为Fitch Memorial Church,即“费启鸿纪念堂”,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费启鸿博士(Georg F. Fitch,1845-1923)创建于1882年,址在北京靖远街(今北京东路288弄内)。1923年费启鸿逝世,1928年,北长老会在虹口乐安路(今多伦路59号)重建新堂,该教堂建筑打破了传统教堂的规制,屋顶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飞檐,其他部位也极富中国建筑特征,使你无法从建筑上认为这是教堂,而也许会误认为是道观。八仙桥青年会大楼由时任上海市建筑师协会会长范文照创办的“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设计,范文照、李锦沛、赵深主持设计,汪裕记营造厂承建,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 211平方米,建筑面积12 870平方米,中西混合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主立面朝西,临西藏南路,两侧对称,外立面以三层为界分作两大块,三层以下为人造大理石贴面,设计比较简洁,花岗石做成的通二层的大门框,在三层檐部设计有明显的腰线,以中国传统的“雷云纹”作为图案。

四层至八层则以棕色的高岭土机制砖(俗称“耐火砖”)作为贴面,在八层与九层,以及九层以上的建筑顶端设计为中国传统的重檐屋顶,以蓝色琉璃瓦铺顶,这个形制与北京的前门十分相似。室内装修也努力中国化。八仙桥青年会大楼的设计先于“大上海计划”,毫无疑问,该建筑对后来“大上海”的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还有“西侨青年会”(The Foreign Y. M. C. A.),是上海侨民的基督教青年会。它的建立时间不详,大概在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资助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在华事业有直接的关系。

西侨青年会大楼由洛克菲勒财团投资兴建,1932年建成,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 933平方米,前部九层,后部十一层。以近现代主义为主,并有新古典主义痕迹的“折中主义”建筑。建筑对称,立面水平分为三段,竖向也分三部分。出入口开在中轴线,中央并列三扇方形门洞,两侧开圆拱形窗,大圆拱内又以小柱分为两个小圆拱,这是意大利风格的“帕拉弟奥式窗”(Pallaian window)的变形;中轴线的二层至三层设计为通层长窗三扇,用科林斯式双柱支撑圆拱,十分气派,两侧则改为单层的圆拱窗和方窗;底层至三层的外墙用不同色彩的面砖拼出菱形的纹饰,此又是装饰艺术建筑中常用的手法。

三层以上,中间后退,形成“凹”字形,在功能上照顾到中轴线的二层与三层的采光,兼顾四层以上建筑的通风、采光,而从视觉效果上又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效果。四层以上采用直线条构图,呈现出建筑现代主义的简洁和高耸。关于该建筑的构图,有人认为象征由50个白星聚于一个红方块,整幢建筑好像竖起来的美国星条旗。建筑内设有游泳池、体育馆、弹子房、图书馆、阅览室、体操房、更衣室,更像一个娱乐场所或体育馆。该“西侨青年会”不分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11岁以上品行端正者均可入内。这里除了西侨青年活动外,还经常举行西侨青年和中国运动员的各种友谊赛和锦标赛。1950年8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10月后划归上海市体委,长期为市体委机关所在地,今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地址为南京西路150号。

Hash:2170f7459e8cbf61221e9b0f3d71c6a5145b8e94

声明:此文由 悦读城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