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百年市立临床研究传统源于实践和探索的基因

点击上方 “青岛市市立医院”关注我们

近日,我院临床研究中心成立。总院长宣世英在专题讲话中说:“作为医务人员,心里应该有一颗种子,做临床研究的践行者、引领者。市立医院具有百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临床研究传统,临床研究当植入每一个市立医者的‘基因序列’”。

探究百年市立的临床研究传统,不得不提到在医院历史上拥有的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王训颎院长在国内外科界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肝胆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唐之曦主任不仅在心血管外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开拓了肾脏科专业新领域;郭杰主任的胸外科手术独树一帜,他开展的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被编入美国数据库,其本人也被录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及名人词典;耿洪业、徐克惠、吴新彦、金嘉宽、徐克舒等一批专家均在各自领域皓首穷经,成为内科学、影像学、病理学的渊博大家。研究他们共有的一种鲜明精神特质,那就是存疑求知、探索实践的精神、以临床研究为医疗工作开拓思路和永不停歇的毅力和创造力!

与王训颎、唐之曦等医学前辈曾长期共事的老专家孙立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唐之曦主任在做尿道吻合术时发现,传统的吻合方法疤痕容易堵塞尿道,给很多病人造成不便和痛苦。于是他想方设法寻求解决办法,通过查阅很多文献,最终学习借鉴国外的方法将远端尿道套入近端尿道,吻合后,将尿道用导尿管撑起,待创面完全愈合后,再将导尿管取出,这样就避免了创面瘢痕堵塞带来的尿道狭窄,切切实实解决了一大部分病人的问题。

唐之曦之子唐国建说:“父亲是实验医学的推崇者。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要有想法,善于从临床走进实验室,再将实验验证应用到临床。”

20 世纪50 年代——70年代,唐之曦主任在青岛最早开展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和血液透析仪技术的临床经验许多都来自动物实验的验证。70 年代,医院有一台上级调拨来院的血液透析仪,多年闲置未开箱,唐之曦主任一直琢磨着要把它利用起来。得知北京友谊医院开展血透治疗肾衰伤员,他多方联系派人前往进修。仅靠一张日文说明书,他自行组装了血液透析机,调配透析液,照葫芦画瓢地开始了动物实验。最初的实验在狗身上进行,因为狗的血容量和人的血容量差异很大,配比很难掌握,实验一次又一次失败,参与实验的医护人员一筹莫展。在牺牲了十几条狗之后,终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77 年,医院成功抢救了第一例从临沂转运而来的大月份引产导致的肾衰竭病人,在省内率先开展起了血液透析技术。

成功的人都是有迹可循的,他们有目标、有韧劲、有情怀,不仅仅把医生当做谋生的普通职业,而是当成一项事业,因为热爱激励自我不断进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院创造“皮浆植皮术”。1959 年,我院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的青岛钢厂工人谭书业,烧伤总面积为全身面积的80%,其中Ⅲ度烧伤占全部烧伤面积的30%,这是继上海瑞金医院邱财法救治案例之后,轰动全国的又一例大面积烧伤救治病例。医院创造“皮浆植皮术”,使新生皮肤在肉芽创面上扩展六倍,达到创面迅速愈合的效果。这一创造,是医务人员在猪身上反复试验和总结后,应用到临床救治中的。王训颎据此撰写的论文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向全国医务界推广。30 年后,以烧伤救治闻名全国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在此基础上发明“微粒植皮法”,获全国科技大奖。

医院自20 世纪60—70年代开展胆石症研究。1971年,我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研制中药“胆道排石汤”。青岛印刷厂女工吕振琴,服药后竟排出了一个直径3.7 厘米、形如核桃大的胆结石,这突破了医学教科书中关于奥狄式括约肌(Qdcli's)的标准数据。为了找出科学根据,王训颎、唐之曦等人再次走进动物实验室。他们在8 只狗的胆囊里放入人体蛔虫,并用丝线把狗的胆管结了一下,造成人为的胆管狭窄。过了两个多月后,检查发现8 只狗胆囊里的人体蛔虫全部排出。这证明了动物的胆道本身具有排出大于胆道直径的异物的作用。他们又在以前的手术病例中,查到了大型胆石进人胆管的末端时,由于胆道阻塞,大量胆汁不能外流,造成胆道内压上升,也可使胆管扩张。多个例证证明了人的胆管本身同样具有排出大型胆石的机能,由此,他们突破了胆石直径超过1 厘米就不能用药物排除的框框,对胆石直径在4 厘米以下者,都坚持用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许多病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王训颎院长非常重视医学实验,为了推动肝胆外科的发展,他一直渴望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他曾说:我宁愿不当院长,也要把实验室建起来。1979 年,肝胆实验室在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成立,也算圆了他的一桩夙愿。

1973 年10 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胆石症》一书,记录了王训颎老院长带领的胆石症治疗小组的科研成果、临床经验、治疗成效等,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王训颎老院长的《黑色结石结构、成分及发生机理》论文,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他强调胆道蛔虫病、胆道感染、蛔虫卵滞留于胆道等情况是胆道结石形成的因素与条件得到外科界的广泛推崇。1982 年,他在美国外科消化杂志发表《东方胆石病》一文,被许多国内外书刊所引用。

这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实验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外科方面。医院的脑电图、心电图、胃镜等内科检查项目在省内开展得很早,医院在手术器械和设备、药品制剂等方面在历史上也富有创造精神。

1957 年,唐之曦和护士仇方光、李常太等曾研制金属异物探索器,借金属传电取出异物,解决了外科手术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脑外科手术,解决手术部位的照明问题,王训颎曾自制手术头灯。田珍对耳鼻喉科手术器械的革新,在全国推广。后勤工人隋克信等人革新发明了蒸汽锅等一系列设备器具。1957年,庄振兴副院长带领中医药人员,到民间四处探访中药膏方并精心筛选,成立中药部开展中药的研发、制作。各科医生和药剂师一起经过反复实验,最终调配成功治疗酒糟鼻的银脑四仁膏、治疗胃病的“ 范氏粉”,用于儿科的棕黄合剂、棕色合剂、棕咳合剂、冻疮膏等独具市立医院特色的方剂,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传承

正是老一辈市立医学大家们的言传身教与不懈努力,塑造了我们传承百年的实践和探索的基因,无论是 1987年5月,医院成立青岛市临床医学研究所,还是1992年7月,创办期刊《医学临床与研究》杂志,到时至今日医院集团拥有的 37个学科,百余个亚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临床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多年耕耘,日益浓厚的临床科研氛围和国家、省、市级研究平台,科教大楼的正式落成,都为今天临床研究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几代人丰富的临床积累,各个学科日益迫切的临床研究自觉,促进了临床研究中心的落地生根。

希冀

临床研究素养的养成对一个医生的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对学科发展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一批批以科研教学为龙头,以临床诊疗为根本,有理想和担当,紧盯学科研究的前沿,胸怀高远志向的医务人员成长、成才后,他们将始终在诊疗过程中贯彻科学精神,不断总结和思考,善于提出并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然后通过临床研究为繁重的临床日常工作注入激情和创造活力,学科进步和医院发展将会是怎样的前景?!

如果把临床研究中心比作搭建临床与科研的引桥,相信会有更多医学人才、学科领军人物通过这座桥到达成功的彼岸。

(编辑:文化宣传部)

Hash:2874581dc32ff48812127667ebac51f887149198

声明:此文由 青岛市市立医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