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嘉定佛塔的文化溯源

中国佛塔形式多样,大小不一,形态千变万化,做工粗细兼有。

木结构楼阁

佛塔

覆钵式塔

佛塔

这种像一个倒扣的钵盂的佛塔,来源于古代尼泊尔地区。

很明显是受古印度窣堵波的影响,最先兴盛于西藏地区,后由于藏传佛教的东传,逐渐在汉民族生活的地区得以兴旺起来。

覆钵式塔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塔座、覆钵、相轮、华盖、塔刹。

依据时代、做工、重要程度、含义、审美偏好等的不同,也会增加其它结构,但都是在以上五个部分都具有的情况下。

佛塔

楼阁式和亭阁式塔

这种像楼阁一样的塔当然是佛教中国化的完美例证,中国的信徒和僧人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艺重新阐释了古印度佛塔的含义,发展出了只属于中国的佛教建筑形式。

嘉定境内宗教的主要样式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据史料记载,最早传入嘉定境内的为佛教,早在东吴赤乌二年(239),安亭已建菩提寺。

菩提寺碑

佛教是历史最悠久,对嘉定的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教。佛教弘传须要有载体,寺院便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佛教徒们的精神家园。据史料记载,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至三国两晋时期,嘉定地区此时已有了佛教传播的历史记录,并出现了最早的寺庙菩提寺。

安亭菩提寺大殿老照片

永安

永安塔,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安亭老街,是安亭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菩提寺、严泗桥东堍,泗泾河、安亭泾交汇处。

在三国吴赤乌二年,安亭就有了菩提寺,传说为了吴主孙权母亲所建,寺东隔安亭泾原建有古塔,名为永安塔。

此塔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一侧有称为千年古刹的菩提寺静静守候,脚下有南北安亭泾、严泗泾河道缓缓流淌,这里的塔、寺、桥、河构成了安亭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法华塔

坐落于嘉定古城中登龙桥州桥)南堍的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四面七级,楼阁式砖木结构,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元至大元年(1308)重修。至明嘉靖(1522—1566)初,“登龙桥南法华塔,一级犹存万廛匝。香火消为肆市尘,喧嚣何处安缁衲。”(明张恒《法华塔歌》)处于闹市中的七级浮屠,在经历三百多个寒暑之后,不知遭遇何种灾祸,仅剩一层,断垣残壁,清冷萧瑟,几成废墟。目睹古城标志如此颓败景象,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任知县陈一元亲自主持予以重建。从此,法华塔“铃铎响诸天,浮屠出尘表。挥手宕青云,侧足蹑飞鸟。”(清张锡爵《金沙塔眺望》)的昔日雄姿,重又矗立于练水之滨,横沥西岸,再度成为嘉定古城的地标。而镶嵌于门额上方,由“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题写的“法华塔”三个苍劲有力的砖刻大字,更使高峻庄严的法华塔平添了几分文化内涵。

▲明娄坚题额

▲《练川名人画像》娄坚像

娄坚(1554—1631),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原名孟坚,字子柔,号歇庵。嘉定马陆人。工书法,笔力遒劲。诗亦清新自然。有《学古绪言》《吴歈小草》传世。

▲娄坚 行楷书法

法华塔通高41米,塔刹由铁铸仰覆莲、相轮和宝瓶构成。每层挑出斗拱腰檐和平座,四周设围廊。层间两面设上下进出口门洞,南北、东西对应,层层交错,门内上方设藻井,塔内置木梯。塔身每层四面及塔心室分别设有龛室。

▲冬雪后的法华塔

塔本来是佛教特有的建筑,法华塔也不例外。但法华塔塔身及塔室内所设佛龛,却均不置佛像,而且长期有塔无庙。这种建制却极为少见,大概是与嘉定重教崇文有关。嘉定一向以“教化”饮誉江南,而法华塔正好在县衙前方,又南临文庙,位处城市中心。嘉定的母亲河——横沥与练祁,从塔的两旁纵横相交,晚霞辉映,景色迷人,“金沙夕照”遂成为疁城(嘉定别称)一处绝佳胜景,令无数文人挥毫泼墨,流连赞叹。

南翔寺砖塔

南翔寺砖塔,位于南翔镇中心走马塘(旧称封浜)报济桥(又名香花桥)北堍解放街、人民街交汇处,东西对峙,故而也称南翔双塔。通高11米,底层直径将近1.9米,八面七层攒尖顶,楼阁式仿木结构,灰砖砌筑。每层设腰檐,檐下施五铺作单抄单昂斗拱,四面壸门,四面直棂窗相间而置。二层以上设平座、栏板。塔顶由相轮、刹杆和宝珠构成铁铸塔刹。双塔整体下沉,塔基距地表近1米,为南翔寺故址仅存的建筑,专家考为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清人亦有“浮屠五代旧声灵”诗句,据此,此塔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且国内罕见,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曾誉之为“国之瑰宝”。

▲南翔寺砖塔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一场大火使得南翔寺“地面廓清”,成为废墟,唯存砖塔两座“巍然双峙”。清嘉庆《南翔镇志·云翔寺》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高三丈许,八角七级,旁各有井一。曩时山门前后、左右及报济桥面,皆民居直逼天王殿前。乾隆丙戌(三十一年)正月,桥上民房失火,延及天王大殿,从此地面廓清,砖塔巍然双峙,千年物也。”成为上海地区古塔中的老寿星。只是“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未之及,不知建于何代。”砖塔劫后余生,尽管外貌已经残损,但落日余晖之下,仍可媲美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成为南翔寺故址仅存的风景,士人称之为“双塔晴霞”, 谓:“云翔寺山门内,有两砖塔,亭亭双峙,晴霞映之,如雷峰夕照。”时有孙锡恩《双塔晴霞》诗记之,诗云:“寺前双塔未全灰,兀时山门霁色开;五代声灵凝片石,千年风雨识苍苔。回看合璧功深矣,仰望干霄气壮哉;每到晴明霞气候,光芒仍是接天来。”光绪间,又有文人陈松目睹残破不堪的双塔,即咏歌一首:“浮屠五代旧声灵,江上霞烘赤壁形;几度沧桑存合璧,千年风雨断淋铃。”感慨系之。

此后200多年间,寺僧再也无力复兴,寺基则逐渐为民居、商户所占。掩埋废墟中的唐代实物——唐尊胜陀罗尼经幢两座和宋代实物普同塔一座,均于1950年代末清理修复并移建古猗园,受到很好保护。原址仅存的双塔则成了民房的依靠,而塔也因之赖以相互支撑,只是面目全非,塔刹无存,塔顶塌毁,塔体沉陷,塔身歪斜,砖缝草木滋长,面砖风化酥松,腰檐、斗拱、平座、栏杆损毁殆尽,千年古塔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先后于1960年1月和1962年9月将其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文章来源:综合整编

内容编辑:cici

Hash:dbd718dfa79b6789dd0dee3aae4822b4de305773

声明:此文由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