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 佛教的石雕艺术—经幢

古建中国·经幢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唐乾符四年经幢

五台山佛光寺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立于佛殿阶前的中线上,高3.24米。另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在山门和文殊殿之前,高4.9米。均为八角形须弥座,上刻陀罗尼经及立幢人姓名。幢身之上有狼角形宝盖,表面携流苏,八角出狮头。山蕉叶之内是覆钵,其上有仰莲覆宝珠,刻工极为精好。

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

古建中国·陀罗尼经幢

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 河北卢龙有一座金代经幢,重建于金代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幢呈八角形,七层,高10米。柱身浮雕云龙,柱头饰仰莲、石狮,第七层盘盖上雕八条巨龙,上为仰钵承托球形幢顶,雕刻极为精美,为罕见石雕杰作。南翔寺经幢,建于唐咸通年间,北宋重修,元代重镌尊胜陀罗尼经文。高8米许,上刻有莲瓣、如意纹、力士、天王等,幢身六面,镌刻陀罗尼经文全文。

惠山唐宋经幢

古建中国·惠山唐宋经幢

惠山唐宋经幢,江苏无锡惠山寺山门前,北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陀罗尼经幢,南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建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二幢形式大小基本相同,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由上至下有栏杆、仰莲、座佛、狮子、云纹等,雕刻华丽,造型优美。

中国·经幢赏析

经幢赏析

中国·经幢

经幢起源于西藏尼泊尔及印度等处,佛教传入中土故亦效仿创建之,但后来于佛寺殿堂中,则多改以丝质缎绸之类上写经文悬挂,于佛像、菩萨像之两旁,亦有幡同时悬挂者,为长条下垂如中国立轴之画品。幢悬挂殿堂中,其下端多以金银线绣以花饰及流穗垂下。更有以水泥或石刻建筑代之,其形似塔状;但塔中空,而幢不空,且塔多有层次(三层,或七层),幢则无层次之分,而假石幢之表面书以经文,故得名「经幢」,所谓竖法幢,有宏扬正法、消弭灾祸,而崇敬高标经文,兴发善信向道诚敬之心。中国历代著名古寺前或绿树丛中,列立经幢,如福建晋江开元寺等处,多有法幢高树也。

古建中国·经幢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中式营造记录】

微信号: Chinese-Construction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了解更多中式文化 开启传统建筑之旅

Hash:c749ae21449885d29cc65305e905efcd1e297e9f

声明:此文由 中式营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