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萧山丨​运河上的七座古桥

8000年文明,星光璀璨

萧然山传奇,星火绵延

带着乡愁的频频回眸中

遇见你的前世今生

——《这里是萧山

运河上的七座古桥

《这里是萧山》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本期《这里是萧山》节目

本期嘉宾

任芳琴

萧山博物馆

副馆长

沈童:您好,这里是萧山。我是主持人沈童。今天我们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萧山博物馆副馆长——任芳琴,一起跟各位来说一说 浙东运河城厢境内的 七座古桥。

浙东运河在城厢境内有6公里左右,在城区的部分俗称城河,约2公里。船行如梭,历史上宋高宗、康熙、乾隆孙中山都来过这里;光阴似箭,明清时期两岸的上街、下街商贸繁荣,可以说是当时萧山的中央商务区;岁月如歌,许洵、陆游等文学家、诗人笔下,都有着江寺、祇园寺、梦笔桥等运河沿线许多著名建筑的身影……

城厢迄今为止完好地保存了七座古桥,从东往西分别为 回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永兴桥。这七座单孔石桥均为杭州文物保护单位。

萧山人的母亲河—— 萧绍运河,是当时萧山的经济动脉,商贾云集,是人脉和物流的集聚地。运河萧山段内现存古桥14座,其中衙前镇段有隆兴桥、巽龙桥、古毕公桥3座,古毕公桥建于明代,东接衙前老街,老街古桥浑然一体;新塘街道段有印月桥、万缘桥、莫家桥、万济桥4座,其中坐落于半爿街的万缘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有桥联一幅云: “地灵推萧邑成浦开地利地利聿兴,人杰忆陈公筑坝启人文人文乃盛。”桥头原筑有文昌阁,故又名文昌桥。其余7座均位于城厢街道,自东向西依次为回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永兴桥,其中梦笔桥是萧山境内见于史册记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

任芳琴:我们城河上七座桥从东往西分别是:回澜桥、东旸桥、惠济桥、梦笔桥、仓桥、市心桥、永兴桥这七座桥。

回澜桥

回澜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城河上坡度最大,桥拱最高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拱中部桥铬石上刻 “迴澜”两字。桥洞南侧有纤道。桥金刚墙立柱上镌刻楹联: “半市七桥足证东土人烟聚,一河六巷汇使南流地利兴。”从桥联上足以想像出当时萧山城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一河六巷跟回澜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可能查证过,除了运河浙东运河之外,除了它的主干道,它还是跟一些小的河流、河岔是连着的。它相当于从东门的城河向南经过大通桥,然后再流入官河,总共有6个河岔,河水在回澜桥这个地方聚集回旋,所以这就叫“回澜”。

回澜桥是城河上坡度最大最高的一座,名字出自韩愈的《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於既倒。”为什么回澜桥造得那么高,有这么个说法,当时桥附近都是田,一些农民摇船进城都把稻草、麻杆装的老高,为了方便他们进城,就抬高了拱顶,而且特意在南侧的拱桥下筑起纤道,专们给纤夫行走。所以回澜桥成为了城河上坡度最大最高的一座桥。

任芳琴:回澜桥为什么坡度最大?因为它就以前的城市规划来说已经是比较东边了,已经是比较接近农村了。所以是为了方便运河附近很多有田地的农民,他们当时会运送一些稻草等进城。当时他们的货物进城是通过河流,货物堆的比较高,这个桥拱就高。所以它是最高的坡度最高的一座桥,为了方便当时城外的农民,一些老百姓的船只穿行比较方便。

开始以为 “回澜”是不是“为难”,那么高,你如果上桥就好像很不容易,爬这么高的墙,还背着很多东西,就好像是为难穷人。但实际上它是 为了方便河道上面船只的往来。

东旸桥

东旸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一座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南北设台阶为9级和13级,且有纵向铺就的两条石道,估计是为了方便古代的独轮车过桥而设的。桥栏东西两侧刻有“东暘桥”,已模糊不清。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东旸桥是桥的形相对比较特殊一点,除了台阶之外,桥有两道那个斜面的石道,方便车辆的推行,这种也是惠民的一种设计。

东旸桥是城河上众多古石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桥,桥面北长南短。在石桥的台阶上,有纵向铺就的两条石道,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古代的独轮车过桥而设的。有了这两条石道,后来出现的双轮车应该也可以拉着过桥。若果真如此,则东旸桥畔在当时也可能是一个市井繁荣之地。

惠济桥

惠济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清同治六年(1867)桥边竹林寺僧善缘重修,竹林寺又称惠济寺,桥因而名惠济桥。桥北侧金刚墙西侧有“大清同治六年八月吉日重建”字样。拱中部桥铬石上刻“古惠济桥”四字。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惠济桥就是原来他也不叫惠济桥,就是他原来叫凤堰桥。明嘉靖 《萧山县志》称其为 凤堰桥。传说曾经这里是有凤落在此地,得名 “凤堰桥”。后面为什么会叫惠济桥,是因为最初的时候,修桥是在后晋天福年间,历代也都有修筑,最后相当于在清代由竹林寺的一个僧人重修过,竹林寺他又叫惠济寺,所以他们就把这座桥就称为惠济桥。

曾经我们运河边有个堰下任氏,他这个堰指的就是凤堰。当时他们家就居住在那个附近,像任伯年、任熊、任薰等,他们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人。

当时这个桥名,其实很多是会有很多变化,像这个寺院也是:惠济寺,竹林寺啊,他们都会有很多名字上面的这种改变。

惠济寺(竹林寺)而得名。从前造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城河上的桥,有的是官方出资建造的,有的是民间集资建造的,而惠济桥是和尚募捐化缘建造。僧人化缘造桥是为了民众有舍得之心,为众生种福,意义就不一般。

任芳琴:竹林寺妇科是我们萧山很有名的一个非遗,虽然竹林寺因为日寇的关系已经被毁了,但是他的医术医科方面还是有传承的,所以他是我们现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宋绍定六年(公元一二三三年),谢皇后久病不愈,延请竹林寺和尚净暹诊治,很快康复。宋理宗封了竹林寺这个医生为 “十世医王”。十世的意思是包括静暹和尚在内的上下总共十代封为“医王”。最开始很多人都会误解,是不是把他个人封为“十世医王”,它其实是封了上下总共十代。

梦笔桥

梦笔桥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历代屡经修葺,现为清代建筑,是萧山见于史册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在梦笔桥南端立一石碑,镌有“古梦笔桥”及咏桥诗的碑,碑上刻北宋文人华镇的咏桥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有传说“梦笔生花”这个典故就是这梦笔桥而来,相传他年轻时在梦中得了五彩笔,从此才华横溢,下笔如有神。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因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比较乱,南朝的时候变动很大的。他们也有考证说因为现在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江淹来过我们这边,但是我们只能说很早的时候就有文献记载在这里我们已经流传有这个传说了,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我们这边当地人就认为这座桥是因为江淹而得名的,但是具体为什么会跟江淹联系起来,那这个就没办法确切的考证了。也不能直接驳倒一定不是他,但能说一定是,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只能说我们很早就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多桥都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座桥了,现在留下来都是清代重修过。大家也会有疑问,我们运河怎么这么窄,这个桥洞好像只有这么一点,以前像皇帝或者达官贵人那些大船真的能开得过吗?这些桥很多,历代以来,有毁有修,虽然说是在原址,可能大致结构没有太变,但是也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说桥拱缩小了什么的,还是跟原来不一定完全一样。

现存的 梦笔桥为 清代重修。梦笔桥的真正闻名还与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陆游有关。当时陆游从家乡进京,或从家乡赴任,或从外地回乡,都路过萧山,也因此多留宿梦笔驿,多次船过梦笔桥,在梦笔桥上看古寺风光,因此留下了多篇有关梦笔驿、江寺的诗篇。其中最能反映陆游壮心不已的是《舟中感怀三绝句》中的一首: “梦笔亭边拥鼻吟,壮图蹭蹬老侵寻。不眠数尽鸡三唱,自笑当年起舞心。”

任芳琴:江寺本身就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刚好位置也非常的巧合,就在我们这个运河边,这里也属于我们萧山老城区的一个市中心,本来人气就很旺。所以我们也是借地利,在江寺这里开运河文化的一个专题馆。向更多的人来传播我们浙东运河的文化。

仓桥

仓桥仓桥也叫 丰济桥,仓桥东侧桥额上镌刻 “城中第四桥”,西侧桥额镌刻 “丰济桥”和 “古仓桥”。桥南东侧有题记一处,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样(道光丙申年为1836年),下为捐助修桥人名录。明嘉靖《萧山县志》载:仓桥“在便民仓前”,故名。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仓桥为什么得名叫“仓桥”,就是因为他位置在便民仓前,便民仓具体就是粮食等存储的一个仓库。这里记载说这个桥西侧它有一个萧山大轰炸记的石碑,见证了37年的时候日军对萧山县城的轰炸。

仓桥是一座饱经沧桑和血泪的桥,桥南西侧有一块 “萧山大轰炸记”石碑记录了它的沧桑历史。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侵华日军出动飞机二十八架次,对萧山县城轮番轰炸两个时辰。城河两岸一片火海,仓桥一带几成废墟。仓桥得以完好保存,算是幸事。

任芳琴:原来的西河路整一条就是河—— 西河,这里叫西河直下街,也是相当繁华的一条街巷。当时安仁当在那边,有些家族也就在西河边上。像我们常说的世进士第王家,他们家也就在西河边上,当时他们很多都不用走陆路,从运河水路过来直接就走到西河这条小河,船直接河埠头上就是他们家了。当时很多萧山的大家族都聚居在这些河边,就是因为出行非常便利。

市心桥

市心桥位于市心路上的市心桥,又名真济桥。市心桥始建于南宋,又称都亭桥,旁有跓跸亭。明嘉靖《萧山县志》称“市心桥”。东侧桥题石记曰“古真济桥”“道光十九年九月重建”(1839年)。桥面中间东西石栏外侧分别刻“古真济桥”和“市心桥”。桥旁另建两座新公路桥,市心桥四周已成为路面,桥南北只剩5级石台阶。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市心桥就太有名了,在市心桥边上做了一个下棋的雕塑小品。我听我们馆里一些老前辈讲过,曾经在修市心桥的时候,因为它刚好跟市心桥重了嘛,当时也有过一番争论:要不要把这个桥挪走……后面也是各方努力协调,最终是市心桥往边上拐了拐,就把这个桥原样保留在那里。像我们萧山属于经济建设发展很快的这么一个城市,所以能保留下来这些古迹也是很不容易的。

市心桥还有另一个名字,桥上面刻着的“古真济桥”,它原来是这么一个名字叫 “真济”。

在市心桥西侧新桥的人行道上,有一组雕塑,两位清代老者在下棋,一顽童在边上观看,惟妙惟肖,常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其实这座桥,在交通设施改造的时候,给施工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还是被政府完整保留了下来。

永兴桥

永兴桥是这七座桥中最小的一座,也是最西边的一座,它的结构和之前的市心桥、梦笔桥基本一致,也是单孔石桥。南宋《嘉泰会稽志》称之为“西桥”;明嘉靖《萧山县志》称之为“永兴桥”。清代《萧山县志》记载:“在河西北,一名新桥,俗称西桥”。永兴桥全长10.5米,宽3米。永兴桥为清代重修的。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芳琴:永兴桥,具体的位置是在市心路西面,金马国际南面。现在桥基本上跟地面持平,也不太发现得了。而且永兴桥本来就是这7座桥里面最小的一座,所以可能你远远看去根本就没有发现,它其实就在那边,离市心桥也不远,就在西门菜场的北面。

永兴,是因为我们萧山古称“永兴”,因为这个缘故,它就叫永兴桥,永兴公园也是我们后面建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大多数萧山人都知道永兴桥它有个外号叫 “黑市桥”。那时的“黑市桥”头,是贩卖票证(如粮票、布票等)的集散地。

萧山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河边的商铺也改了模样,城河上也只剩下清扫河道的小船,但架在这城河上的七座古桥依然挺立在那里。仿佛嵌在城河上的几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明珠,承载着古城河及萧山浓重的人文历史。

儿时的家园在变迁中悠悠远去

梦中的故乡在追寻中浮出水面

……

——《这里是萧山》

本期节目音频也欢迎锁定

FM107.9萧山人民广播电台收听

播出时间

首播

周三(4月21日)

下午13:30

重播

周日(4月25日)

上午8:00 ;下午15:00

Hash:b010b7fe4941a98f3d1b9595a8ffbf3d1a2ec98d

声明:此文由 FM1079萧山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