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古镇,有100个留恋的理由

若非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

《沐浴之王》曾在此取景

很多人恐怕并未听过芦墟

探访古朴的芦墟小镇

就像是误打误撞偶遇了桃花

流动的光阴未曾改变这里

尘世间的烦恼亦无法抵达这里

只剩古朴的青砖和跨街楼

以及一群怡然自乐的人们……

自带复古滤镜的小镇

阳光晴好的春日下午,走进这座小镇,一切都奇迹般地穿越至复古时空:粗壮的古树布满青苔,在横贯街市的河道中撒下浓荫;雀鸟在老高的枝头上筑巢,叽叽喳喳,唱出悦耳的曲调;湖面上,鸭子悠然划水,游过青石板铺就的东西长街;岸上则布满了供销社、补鞋店、剃头摊子,均是七八十年代的布局,且静得出奇。 若非偶有自行车响起,鹩哥招呼,简直令人怀疑是迈入了静止的平行时空。

越是静,越是吸引人探索,眼前,水、桥,加上大大小小的跨街楼,已然串成了原生态小镇的风景线。

绝大多数来打卡的人,会被跨街楼所吸引。

所谓跨街楼,即商家和住宅的大门都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也建造住宅。这样做最大好处是防晒,相当于把路上的客人直接迎到了屋内。因此,大型的跨街楼一度也是早期人民银行、农信社等单位的常驻地,老人家管这里叫做“老银行里”。

古朴简洁是“老银行里”的常态。随意兜兜,宅院里的老物件经过无数次修补,仍使用得当。头顶缠绕打结的电缆、墙壁上一扇随意的木门、摇摇欲坠的窗上的旧报纸……现代化痕迹被掩藏在时光里。但局促中也不乏大家气质,那些巨大的门柱、墙壁上划的青砖线条、传统的精致木梁……能见得古典吴文化的繁华,宁静而悠远。

四围春水一芦墟

芦墟周边湖泊丛生,四面皆水,古时进镇必须坐船而入,所以有“四围春水一芦墟”之说。即便如今芳华不再,跨街楼旁的古桥仍旧有看头。

有的弯若彩虹,叫观音桥。有的叫登云桥,估计是镇上有人做了朝廷大官,才更名于此;还有叫胜利桥的…… 它们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仍然坚挺牢固,和河畔参天的古树一起,与古老的过街楼遥遥对望,形成历史与历史的叠罗汉,令人沉迷。

黄昏时分,老街猛然热闹起来。老人们在桥头讲古下棋,关于这里的加减变迁,他们能娓娓道来;穿着睡衣的大叔和接了孩子放学的大姐寒暄;舞龙练习结束的阿姨与同伴分享岁月静好…… 一切都真实、鲜活,甚至是失真着。

这不,连物价都停顿在某个时点:一客生煎只要5元,一张大饼不到3元,10元买的鸡肉串足足一大把,且都是记忆中熟悉的味道。而一旁的店铺里,还有凭着兴趣在做传传承的裁缝爷爷, 修鞋的店铺正是《沐浴之王》中彭昱畅和乔杉搭戏的那一间,卖杂货店的小铺里,竟然只贩卖草纸和油盐酱醋等五六种单品……

旁人若是误打误撞走进这里,便仿佛回到了少时的小镇,一切由琐碎织成的生活图景鲜活而踏实。

不经意间邂逅的取景地

时光在附近的芦东村,也走得很慢。

回家的时候,惊喜地望见路旁有两座巨大的烟囱,像是旧时砖窑的模样。走近了,才发现这里早已荒废多年,甚至有点阴森落寞。

小心翼翼地登上楼梯,顿时,被小镇的蓝天白云照亮,被众多绚丽的新楼房包围着,终于放下心来。在此经过的老人家介绍, 烟囱见证了芦墟四十多年的风云变幻,其生产的石灰,一度销往浙江上海,而古镇上的茶楼客栈,就是当时的交易平台。

赞的是,这里是此行出片率最高的地方,穿上心仪的服装,带上单反,身后庞大的圆柱形石砌烟囱在视觉上便很具冲突感,无需使用大光圈和大广角,随手一按都是潮流大片,那份古朴厚重的感觉弥足珍贵。

正所谓,你有你的高楼广厦

我有我的青砖灰瓦,逛遍了喧嚣繁华

偶得这样一片古朴安静的角落

亦是可贵

文 | 朱桦

摄 | 葛雷

Hash:d46e8a1c9858bd5081bcf85e654c77c233a58ca2

声明:此文由 看壹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