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水城历史:河流遍布 古桥横跨 井巷穿城

6月29日,“埋藏”在西昌路地下20多年的篆塘河因修地铁重见天日,部分商铺开始拆迁。此后,篆塘河将有1公里的河流成为景观河,这是继玉带河后,昆明又一条河道重现人间。这让我们不禁回望几百年前的昆明,这座有着“高原明珠”之称的城市,曾经的小桥流水,渔歌互答,船只往来,河埠繁盛,是怎样一幅画卷?而现在,大家想再次让潺潺水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知能否美梦成真?

桅满篆塘

在许多老昆明的印象中,篆塘河只是一条小河。它的名字颇富文化气息,就算深埋地下,却一直默默流淌在我们身边。

作为老昆明人的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专家詹霖,对昆明的水,他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生活在篆塘河附近,这条小河伴随了他的少年和青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市政规划等原因,河道上被加盖建筑而变为暗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詹霖说,如果说年代,篆塘应该是在明清以前,或许在元代赛典赤治滇时就有了篆塘河。明清以前,大观楼外面一大片叫草海,周边是大量的湿地和水草。大观河承载着运送物资的任务。当时,从滇西过来的货物都会用船先运到草海高峣码头的渔村,后经水路运到大观河一带,最终进入昆明城。

明末清初,吴三桂统治昆明,兵马驻扎,需要大量粮食以供补给,由于当时的大观河已负载过量,加之昆明城内的桥梁拱高普遍较低,运粮船上高高的桅杆在过桥时都必须放下,十分不便。吴三桂便在小西门附近挖了一条人工河,与大观河相连,这就是篆塘河。

为什么叫篆塘?“到了这里水流打了个转就回去了,形成了一个塘子,所以就叫‘转’塘,之后又衍生成了篆塘。”詹霖说,当时吴三桂还在塘上盖了粮仓,运到此地的粮食即可迅速入仓,而这一带也因此被命名为“仓储里”。当然,关于篆塘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周边河流比较多,转来转去,就像古代写的篆字一样,于是叫“篆(转)塘”;二是篆塘这个地方是商贾、物资云集之地,大家到这里都能赚到钱,所以叫“篆(赚)塘”。

在清初的一张昆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大小篷船、双单彩船和小拔船等各种船只云集于此,“桅满篆塘”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景象。据史料载,当时全部木船有700多只,帆船占70%~80%。其中渔船多散在于河滨农村,游船则集中于篆塘。

在詹霖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篆塘河河面很宽,有21米左右,河水也很清澈。1994年,经昆明市五华区水利部门协调,在河道上盖起盖板,建起楼房,提供给武成路拆迁商户做铺面。在之后的数年里,这里成为最著名的“乐器销售‘螺蛳湾’”。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百年前喧嚣繁盛的码头和河流默默在地下流淌,人们再也听不到那潺湲之声。

择水而居

从将要重见光明的篆塘河说起,昆明之所以被称为“高原明珠”,和滇池分不开,它就像昆明的眼睛,让这座高原之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早时滇池湖面辽阔,唐代有史料记载,今昆明东面的螺山,遍地皆是螺蛤之壳。上世纪中期,在滇池周围发现一些以螺壳大量堆积为特征的贝丘遗址,“一些螺壳堆积厚达9米,证明所在地距滇池不远,而贝丘遗址现距滇池或二三十里。”方铁说,经测定,滇池地区贝丘遗址距今约4260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说:“滇池周围土地平敞,多见鹦鹉孔雀,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习尚豪奢,居官者皆富及累世。”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在味县(治今曲靖)设都督统辖,味县成为云南地区政治与经济的中心。方铁说,云南最兴盛区域为滇池流域与味县等地,自成都平原迁来的移民大姓多居其地。

可见,因为滇池特产丰富、水草肥美,早在战国时代,昆明人就在滇池择水而居。

当然,滇池因为水位甚高,善阐城(拓东城)地跨盘龙江两岸,三面被滇池包围。夏季遇骤雨滇池水位暴涨,湖水漫过城墙进入城内。昆明人也因此年年遭受水害侵扰。到了元代,行省长官赛典赤决定用疏浚上游诸河、扩导下游海口河的办法治理。他以盘龙江为重点,在上游筑松华坝,下游建南坝闸,雨季关闸闭水,缺则放水浇溉。并沟通金汁河与盘龙江,减少盘龙江涨水的压力。又沿金汁河建戴金箔、大小韩冕等八闸,疏浚上游其他河流。而疏通海口河由官吏张立道负责,他率2000余丁夫挖开海口到安宁鸡心、螺壳等险滩,疏扩海口河,使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行省还制订对滇池逐年小修、3年大修的规定。

历时3年的治理,初步解决滇池泛滥的问题,并获田地一万余顷。滇池坝成为行省屯田的重点,其地军民屯田约占全省屯田数的1/3。当地百姓对赛典赤浚诸河、张立道扩海口十分感激,喻为李冰凿离堆传颂至今。到了明代,滇池坝仍是卫所屯田集中地区。沐英镇守云南垦田至100万余亩,其中一部分在滇池坝。滇池当时产鱼量甚大,佳鱼亦多。如味极鲜美的金线鱼和肥白无鳞的发鱼,还有长达数寸的大虾。史料这样记载:“滇池多巨螺,渔人剔螺取肉,挑担叫卖于市,滇人以为味美天下所无”。

半城半水

几百年前,一顷湖水,从它的身体里又流出一条条河,金汁河、银棱河、玉带河、宝象河、采莲河、永畅河、西坝河……它们纵贯老昆明城。至明末清初,昆明城及附近基本形成“三江并流、两带萦绕、河网密布”的格局。

滇池附近的这些河流,就像昆明城的血脉,要么环绕在拓东城边,要么形成了一泓泓湖水,点缀在昆明这座古城里

“昆明城诞生之时,就是一座水城。”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昆明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卜保怡说,《南诏德化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言山河可以作屏藩,川陆可以养人民。十四年春,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贰诏,佐镇抚。”

据此可以判断,最早修筑的拓东城具体位置在盘龙江西,今金碧路西段,原鸡鸣桥到东寺街土桥一片。既临盘龙江,又紧靠滇池,三面皆水,俨然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此时的滇池北岸,除了黑龙潭莲花池以及长虫山下蓝、白、黄等溪流外,只有一条河流,当时叫做银棱河,就是今天的盘龙江。

南诏大理国开始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当时沿城边的河道修建了河堤,称为云津堤,河堤上种着美丽的素馨花,河流也就叫做银棱河。到北宋年间,在大理国国王段素兴的组织下,从松华山口开始,沿东边的山脚开挖了一条人工河,这条河的河堤叫做春登堤,堤上广种黄花,便有了金棱河的名称。而金棱河的开挖,不仅让“高下之田,受灌溉者数十万亩”,而且缓解了雨季时银棱河的压力,同时形成了“萦城银棱河”和“绕道金棱河”相互辉映的美丽景观。而金棱河就是今天的金汁河。

金花银花,花落河中水染其色,金汁河、银汁河两河因此得名。如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穿城而过的金汁河流,只是它有些浑浊,时有干涸。而银汁河则早已不见了踪影。当然,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老昆明的一切都显得斑斑驳驳,有的早已消失殆尽,只剩大青石砌的护河堤依然兀立。

卜保怡考证,明代时期,城市的北移以及疏浚海口河,昆明城南出现大片耕地,为大批河道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洪武十九年,在西平侯沐英的主导下,开始了云南府城的营建,同时也开创了砖城的历史。修筑砖城时,也修筑了护城河,这使得城东城西的河道连接,昆明古城被河流环绕。

此外,在城内,发源于翠湖的洗马河经过小西门流入篆塘,汇玉带河水形成运粮河(大观河)。近30条河流,其主要功能在于灌溉和泄洪,不仅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层层萦绕,纵横交错,把昆明打扮得灵秀美丽。“你看,昆明称之为水城,名副其实,毫不夸张。”卜保怡说。

古桥老井

河流之上总有桥。得胜桥双龙桥霖雨桥桂林桥、鸡鸣桥、吴溪桥、玉带桥、宝象桥……几百年来,这些青石桥或红砂石桥,横卧于河流之上,桥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和脚印。

詹霖说,老昆明人应该都知道一首诗:“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

老昆明城东南方,那是明代的云津桥,盘龙江上的三孔古石桥。元称大德桥,清称得胜桥。昆明著名八景之一的“云津夜市”就在这里。而一切都已逝去。唯有一座桥横跨盘龙江上,它是龙川桥。出昆明城向北20公里,松华坝赫然在目,龙川桥就在松华坝下,是盘龙江从松华坝水库出来后流经的第一座桥。

河流到低处便汇聚为湖或潭。几百年前,翠湖还在昆明郊外,是一片沼泽,与滇池相连,水草茂盛,四季泉水不竭,是一个美丽的湖湾。老百姓叫“菜海子”。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修筑云南府城时,翠湖被圈进了昆明城。清初,吴三桂填平了半个翠湖,修筑了王府,官宦和名士也在这里修建亭台楼阁,遍植柳竹花草。

从翠湖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的众多湖湾或河湾:董家湾、潘家湾、佴家湾、螺蛳湾。

如今,潘家湾是小西门外一条狭窄的街道,热闹繁盛、车来人往。詹霖说,元代前,滇池北部水域一直漫至今天的翠湖,潘家湾是当时的湖湾。到了明代,沐英曾在此建“柳营”以牧马练兵,士卒常在河中饮马、洗马,因此,此地演变成“洗马河”的河湾。清初,潘家湾发展为村落。人们主要以打鱼为生,此地又为入城必经且便捷水道,还有船夫往返篆塘或草海,做着迎来送往的生意,潘家湾也成了出入古城的中转地和篆塘码头的集散所。后来,滇池水位一降再降,古城周边的陆地逐渐凸起,洗马河变小变窄变浅,从前的湖湾变成陆地,舟船退出历史舞台,车马应时而来。

有水有河有湾,老昆明家家户户还有井。詹霖说,古井,在旧时的昆明城中很是风光过一阵子。龙井街、双眼井巷、饮水巷、饮甘巷……这些巷名老昆明直到今天也耳熟能详。那时的昆明,一口井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家庭主妇每日必来老井,打水的动静与淘米、洗菜、洗衣衫的热闹交织一起。谈笑风生中,全然就是生活大舞台。

如今,老井早已消失在昆明人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井”的标识不多了,只有在昆明文庙东巷一个4号老宅门头上有一个“井”的标志。

往事已矣!彼时的昆明水城成为了老一代昆明人最美好的记忆。如今,昆明建设地铁站,对篆塘河的河道进行整体恢复提升改造,暗河改明河,这条“老昆明河”将重见天日。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更多的河流只能在城之下默默流淌,它们曾经风光,也曾经承载了美丽昆明最美的风景

(春城晚报 图来自网络 部分老照片为詹霖摄)

我们力图找到文章的作者,但是由于交际有限,我们很难全部联系。精选的这些文章,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QQ:673045028 电话:15368062388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Hash:30ac6500716853f03cccefff94e41dba6e8c4563

声明:此文由 我爱昆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