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 800年的白坭镇清塘邓氏大宗祠,今成“文化站”

11月17日,白坭镇清塘邓氏大宗祠将举办重光庆典,筵开300席,邓氏宗亲聚首一堂。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祠堂,不仅走出了行业英才,还积淀了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财富。

揭牌及竣工开放仪式当天,邓氏大宗祠首场家风家训大讲堂在其新设立的清风讲堂内开讲。邓氏大宗祠的重修历程,记录着邓氏族人凝心聚力的精神导向;邓氏大宗祠的活化之路,阐释着文化供给与服务不断向基层末梢延伸的价值理念。

重修后的清塘邓氏大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弘。

筹资130多万重修,古祠重光焕新

清塘,古时称清溪,在明清时期文化发达、百姓富足,是本地最为繁荣的古墟之一。对联“背靠大饶山好参详雨谷丹泉竹坞清风溪钓月,身经圆福寺当领略金洲晚渡春流石顶陇耕云”,描写的正是古时“清塘八景”。

清塘邓氏大宗祠,位于白坭镇清塘岗尾村,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二进两厢式,始建于明清时期。当时祠外周边均属于邓氏大宗祠区域,左侧曾建有二房家祠,后被征作清塘小学和幼儿园使用。2004年,清塘小学停办,曾有热心宗亲出资接管维护宗祠,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宗祠门窗破失、众多物品失窃,堂内及屋顶瓦面顽树寄生、落叶满布。重修之前,祠堂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村中红白事只能在新建的饭堂里举办。

“2017年7月,一些宗亲回来看到宗祠的样子,觉得很心酸。” 岗尾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莫才好说,当时大家初步形成了共识:筹资重修公祠。

2018年1月至3月,莫才好和邓氏宗亲骨干分批召集所有邓氏族人回来看看宗祠,做好前期动员号召工作;同年6月,举行邓氏大宗祠重修动工仪式,邓氏族人共聚一堂,当日筹得资金接近120万。动工仪式后,得知这一消息的海外宗亲纷纷出资支持,筹资增加到130多万。

邓氏大宗祠重修过程中,清塘涌现了一批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新乡贤。他们有的到周边地区学习重修经验,有的积极奔走寻找能工巧匠。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之下,邓氏大宗祠迎来竣工重光。

变身多功能综合体,免费服务群众

“不错不错,真不错!”邓氏大宗祠揭牌及竣工开放仪式当天,一众邓氏宗亲回到家乡参观重修后的邓氏大宗祠,齐声点赞,纷纷合影留念。革命先驱邓禹之子邓政、邓禹之女邓小青,邓雅诗之子、佛山本土优秀实业家、广东健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健也到场参加活动。

邓氏宗亲参观“红色家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外观上看,邓氏大宗祠与其他大部分岭南祠堂并无二致。于内涵而言,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显著的红色家史和英才辈出的底蕴,更在于立足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祠堂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延伸发展。邓氏大宗祠的重修,是在修旧如旧、宗族传承的基础上,承载起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层文化供给、农村党群服务等多种功能。

结合红色地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要求以及“祠堂+文化”示范点创建,邓氏大宗祠设置了一系列功能场室,内涵丰富、功能齐全。在“红色家史”红色教育基地,集中展示清塘革命英雄和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邓氏大宗祠设立了党群服务站、新乡贤培育中心、清溪讲堂、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V站、清溪书舍文化教育基地、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中,清溪粤韵以粤剧名人邓础峰、邓碧云为文化背景,以粤剧传承人邓华兴为文化引线,传承发展粤剧文化、培育粤剧人才;志愿V站是服务群众、便民利民和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邓氏大宗祠内的清溪讲堂。

“邓氏先辈的先进事迹对后人有很深的启发,必须传扬。” 邓政认为,如今的邓氏大宗祠很好地承担起了教育、服务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责任。

接下来,邓氏大宗祠将继续完善、增设读报区、乒乓球桌等设施,并免费对外开放,聘请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

来源:今日三水

编辑:钟俊莹

Hash:5d791b71025a8866b66bf95521aad9b7bd8e2691

声明:此文由 文明佛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