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山村多英豪,如今这里桐庐人人敬仰!

溪湖富源

分水镇•富源村

富源村,属桐庐县分水镇,地处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西侧,东面砖山村,南邻天英村,西与怡华村接壤,北邻三槐村,分老线、西乐线穿村而过。

据《民国分水县志》记载:宣统时分水县改划为六区一城区,富源归第六区生仙区, 八、九管管辖。1950年5月,分水县调整乡级建置,置4区1镇28个乡。其时富家、老坞、张家坞属一区南华乡管辖。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属印渚公社管辖。1984年3月,“政社分设”, 重建乡、村政权,以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置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置村民委员会,富家、老坞、张家坞归印渚乡(镇)管辖。2004年5月,撤销印渚镇,并入分水镇,隶属分水镇管辖;2005年3月,行政村区划调整,张家坞、老坞、富家合并为富源村,村委会居地富家村。2005年至2012年,富源村归属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管委会代管。2012年改由分水镇直管。

富源村区域面积10.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1亩,山林面积6623亩,辖富家、老坞、张家坞、范家坞、马石坞、下街头、塘青坞、施洲畈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富家位于分老线左侧。明末,宁波富、柯两姓迁此定居得名。以姓命村为富柯庄,后柯姓绝,改成富家,沿用至今。

老坞位于分老线左侧,处富家、张家坞两自然村中间。地处坞中。昔该村曾出孝子,后人为其塑像立庙,称“敬老相公庙”,名村“敬老庄”,俗称老坞,沿用至今。

张家坞位于分老线左侧。地处山坞中。清初,朱、黄两姓迁此定居,名朱黄庄。后张姓迁入发族,朱、黄衰落,改称今名。

范家坞位于富家东南,临近张家坞。地处山坞,明代,范姓迁此始居,以姓名村。清末,为魏姓居地,村名仍旧。

马石坞位于富家正南方, 临近张家坞。昔有浦江人马石居此,故名。

下街头位于富家正北方,并与其相连。昔为小集镇,曾有街道,地处街下方,故名。

富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天溪湖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赋予富源钟灵毓秀之地,村中能人辈出,有勤修诗书、荣登科第的历代先贤;有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革命英豪;有艺术高超、德艺双馨的书画名家;有锐意进取、事业有成的当代企业家;更有许多优秀儿女,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兢兢业业,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邑人有云:

紫山下富源村,山田空宇阡陌横。

前临天溪傍秀水,农田沃土尽是金。

富家“大夫第”

富家

富家自然村的北面,昔日为热闹的小集镇。集镇的上街头,建有一座“大夫第”。“大夫第”八字大门,大厅屋中央的上方挂有一块“大夫第”匾额。厅屋宽敞大气,三间三进,厅内的柱子需二人围抱,牛腿及梁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大门框用大条青石砌成,天井用青石板铺垫,天井矮坎四周有竖立的各式动物浮雕,整幢厅屋肃穆带着豪华,显得非常气派。

“大夫第”的主人姓柯,家中虽然富有,但为人骄傲吝啬,与邻里关系不和。据说《大夫第》最早是座北朝南,但对面邻居却在自家小楼上建了一座小庙,供着菩萨,正对柯家。柯氏认为破了他家风水,于是将大门开在朝东方向。东面邻居则在自家围墙上挂上八卦宝剑正对柯家,柯氏只得将大门方向改朝西,而西面的邻居也造了座小庙对着柯家,使柯氏非常恼怒。

富家村溪边原有一座为村民舂米的小水碓,柯氏在小水碓上游建了座大水碓夺生意。村民们不服,到分水衙门告状,但分水县官官官相护。村民只得组织起来到严州府去告,府台大人亲临富家,秉公断案,命柯氏拆了所建的水碓,向村民们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府台大人劝慰柯氏,今后要与村民搞好团结,救济施善,才能得到大家原谅和尊敬。后来,柯氏悔醒,按府台说教,从新做人,仁义爱心,博得众乡亲的友谊和融合。

据《桐江柯氏宗谱》记载:柯氏家族原池洲尧封人,宋宁宗年间(1195—1208)流寓桐江至德金潭(今瑶琳镇皇甫金潭埠)。第三世孙柯惟赁迁分水九管敬老庄(今富家村)。柯氏一族文运昌盛,第二世至七世,代代人才辈出。第二世柯约斋,宋宝祐四年(1256)登文天祥榜进士,官至丞文郎;第四世柯端,宋咸淳七年登张镇孙榜进士,授予福建漳洲府通判;第五世柯仲益,元至治元年登宋本榜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第六世柯元棋,泰定四年登李辅榜进士,仁税科提举司;第七世柯景曜,洪武四年登吴佰宗榜进士,仕至工部员外郎。

富家村的“大夫第”应为柯氏先人所建。据村中老人刘爱金说,他小时候住在富家村上街头还看到过“大夫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辉煌的“大夫第”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留下仅仅是茶余饭后的闲资了。

上街头原建有许多民居,后在一次火灾中焚毁。

敬老庄

孝子庙遗址

敬老庄为昔日老坞雅号。据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敬老庄为分水生仙区九管管辖,敬老庄处在富柯庄与张家坞中间,又地处坞中,村民们俗称老坞。周围别的村庄大多以姓命村,唯有老坞冠以“敬老庄”,据说这与村中出了二位大孝子有关。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老坞村出了二个大孝子,一个叫王清文,另一个叫方成。

王清文幼时母亡,父续弦后,继母待他亲疏有别,着衣饮食上偏向自己的亲生儿子。清文从不计较,内外无间言。后父亡故,继母生病卧床不起,清文待继母如同己母,奉汤侍药,抚弟侄五年多,继母悔之不及,清文尽心而为其养老送终。后兄弟分家,他将好的腴田让给弟侄,而自己耕种薄田。王清文的胸怀孝道,深为村民赞颂。

方成,父病,竭力侍疾,衣不解带三载;割臂肉和药以进,朝夕不离。父病危时,每夜礼北斗,祈以身代。至父殁,号恸,在墓旁筑庐,守孝三年,后庭生芝草,众人认为是其孝思所致。

分水县令得知后,旌以“菽水可风” 额,将村名改为“敬老庄”, 并在村中建孝子庙,供奉二位孝子神像,示范乡风。

张家坞迎客松

富源村张家坞自然村村口的山冈上,有棵挺拔的迎客松,冠盖四方,其形态与黄山上的迎客松一样娇雄。据说这棵迎客松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村里的风水树、风景树,它不但能给村景带来美观,同时能保本村百姓平安

迎客松的主人姓张,因长期患病,久治不愈,几乎化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了继续治疗,唯有把这棵迎客松砍了卖。有一个外地姓陈的烧炭翁,在张家坞烧炭多年,为人忠实勤劳,也积下了一些钱,当他得知张某要砍掉这棵树卖,非常焦急,于是他找到张某拿出自己多年来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捐赠给张某治病,希望他不要将这棵迎客松砍掉。烧炭翁的善行感动了全村人,也深深感动了张家。张家对烧炭翁的赞助深表感谢,答应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决不再砍迎客松。烧炭翁善举大概也感动了上苍,不久张家主人多年的沉疴被治愈。

烧炭翁年老病故后,张家的村民为他在迎客松树的山脚下造了一座“陈老相公庙”,对他的善行义举进行留念和表彰,以供后人敬仰。据说达官贵人经过此庙,也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表敬意。旧庙早已毁佚,但至今山下仍有一座小庙,庙虽不大,但含浓浓深情,那是村民们仍在传承纪念这位善人啊!挺拨雄伟的迎客松一年四季高高屹立在山冈上,迎送村民进出和四方来客,保一村平安。邑人有云:

忠守桑梓数百年,历观山村几巨变。

盛世风流重抖擞,飒爽英姿傲云烟

周山龙津泉

龙津泉

富源村张家坞自然村坞底群山环抱,如一把太师椅,最高的那座山就是周山,山的峰峦犹如太师椅的靠背,层峦叠翠,万木葱茏。山中有山涧水汩汩流淌,至山脚下有一处虽不是很大,但甘洌的山泉从不枯竭,人们称它为龙津泉。龙津泉水,冬暖夏凉,冬天泉上热气腾腾,水温温暖宜人;夏天泉水寒凉彻骨,是炎夏消暑佳品。这池龙津泉,是整个张家坞村民的饮水之源。

传说有一年,两个村姑在山中拔猪草,下山后在池中洗猪草,洗手洗脚,把清泉搞得很污脏,山神为了警告这两个村姑,第二天山泉竟然断了流。当这两个村姑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备了香烛、酒菜等,带了两个村姑到泉池前祭山神,赔礼道歉。第二天,龙津泉又开始源源不断流淌。从此后,村中立下规矩,任何人不得污染龙津泉,否则重罚。

据说,若流年不利,天遇大旱,县令曾率众僚来此处祭拜龙神。掬上一勺龙津泉水,恭恭敬敬把泉水洒向田间求雨,不出三天就能天降甘霖,大旱得解。又传,远近村坊正月里游龙灯,必先到此处取泉水点睛,泼龙身,祈求平安,否则龙灯在行游过程中要遭被天火焚烧。

传说未必可信,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如今,周山水库的水源是从龙津泉流出来的。

富源文化遗存

定安

富源村原本有许多古建筑,但终于经不住长期的风吹雨打及人事变迁,大多毁湮在历史的长河中,致使许多后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多数乡民,亦不知道村庄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乡情,如今惠存的也只不过是根据民国《分水县志》和村民们的口口相传。

昔时,富源村这片土地上,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从民国《分水县志》可以发现,也是富裕一隅。村中有高王庙、元帝庙、太平庙、定安庙、经堂寺、双桥祠等6座古寺庙,有蓝田桥、定安桥2座古桥和蓝玉亭、铁仙亭2座古亭。

富源村开村于哪一年,由于资料的缺失,终究无法考证。但据民国《分水县志》对经堂寺记载:“经堂寺,在县北十五里,唐会昌中建,元末毁,明永乐十一年僧净观重建,景泰三年僧文中重建,今废。”唐时,经堂寺附近就有村民居住。2013年,富家自然村茶叶坞一座古墓被盗,据文物专家对出土墓砖图案考察分析,认定该墓应是汉代墓室,由此可以肯定的是汉代时就已有人在此居住和生活了。

岁月易逝,沧海桑田。如今村中的古建筑已大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唯有缕缕的思念盘旋在老辈人的心坎里。富源,这个曾被称为富裕生活源头的地方,寄托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富家红军墓

红军墓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富家红军墓,座落在分岭公路富家段金紫山脚。

1934年11月中旬,红十九师3000余人在师长寻淮洲率领下,从怀玉山德兴东北通过敌人封锁线,经常山、遂安,在白马一举击败浙保副指挥蒋志英所率二个团的尾追之敌。11月29日,红十九师从淳安梅口出发,过岔口,翻探汉岭,东向袭击分水。下午2点左右,前卫部队在离分水3华里的了坞脚与前来增援的国民党独立旅王耀武部遭遇,双方激战4个多小时,因天色已晚,红军由原路撤回,与已到达百岁坊的大部队会合。

11月30日,红军与王耀武部在富家金紫山一带发生激烈战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肉搏4次,由于红军英勇善战,以少胜多,敌伤亡130余人。这次战斗,打得王耀武部闻风丧胆,使红军摆脱了尾追之敌的羁绊,变被动为主动,乘胜进入皖南。在这次战斗中,15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将红军指战员遗体殓棺安葬。

1962年,桐庐县人民政府公布富家红军墓为县级文保单位。1996年,县政府对红军墓进行重修。迁修后的红军墓占地200余平方米,其中墓址120平方米,建有围墙,立有保护碑、纪念碑。现红军墓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抗战老兵林朝根、林朝富

林朝根

林朝根,林朝富俩兄弟为富源村张家坞人,抗战时期,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兄弟俩共赴前线,参加了许多次卫国保卫战,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抵御外侮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林朝根,1923年12月生,18岁那年(1941年)考上黄埔军校,杭州的考试地点在临安鸽子山。当时来带军校学生的人叫沈策(后就任挺进中原装甲兵团司令),由于沿途日寇的拦截,从浙江西安走了近一年时间,与日寇战斗了多次,行军途中也死伤了不少学生。到达西安后,林朝根在部队因身体不好生了近一年的病,他一边治疗,一边学习。林朝根在十九期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警卫团做通讯工作,先后参加了潼关保卫战、河南阻击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林朝根所在部队师长华忠准备起义时,被特务发现,无奈之下,华忠只得带了部分警卫人员跑到江北投向共产党。电视剧《御林军的枪声》写的就是林朝根所在部队的情况。南京解放后,林朝根在解放军部队干了几个月后要求退伍,约于解放初期回到张家坞村务农。

林朝根回乡时带有二张照片,一张是与当时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将军的合影照,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搜缴去。另一张是“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十九期学生毕业典礼”,这张照片是他用厚纸包好放在一只盛干菜的坛底,在上面复盖防潮纸,再在上面放上干菜保留下来的。2015年富源村建设文化礼堂,需要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他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拿出来。同年,林朝根收到政府发给的《献给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英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两枚奖章,老人非常高兴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为抗日战争英勇战斗过的国民党老兵。他常把奖章、纪念章佩在胸前,显露出一种喜悦和自豪感。

林朝富,林朝根的哥哥,在部队改名林锋。抗战时期,他参加过的大小战斗有30多次,死伤最惨烈的是台儿庄战役,所在的部队连长、副连长等全都战死,他是在火线上被临时提拔为连长,带领战士们坚守住阵地。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当时有一次一个解放军的军官逃到他处,被他给保护起来。解放军进上海后,林锋奉命撤退到军舰上准备去台湾,那时他妻子快分娩了,他发现自己的委任状等证件遗忘在住处,只得返回去拿,成了解放军俘虏。后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遣送回乡。

据说当年林朝富救过的解放军军官后来当上了江西上饶军分区司令员,后又调到杭州军分区当司令员。解放后曾派人到分水县南华乡来找过林锋,但当地乡政府的人不知道有名叫林锋的人,结果无果而返,错过了这次机会。林朝富在台湾的妻子曾带儿子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来分水,在西华村找林锋,当地人说不知道这个人,在西华村住了两天后回台湾。林朝富因为改了名而错失了两次团聚的机会。

“文化大革命”时期,兄弟俩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心态依然乐观向上,因为与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没有什么坎是跨不过去的。林朝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去世,享年七十多岁。林朝根于2016年故世。

山村多英豪

渡江胜利纪念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

富之山水,红色之源。富源村,桐庐的革命老村。一个人口一千五百左右的小山村,却从这里走出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英雄。从帮助红军作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对越自卫还击等保家卫国的历次战斗中,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黄兴良,1906年生,富源老坞村人。原籍浦江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父亲来分水。1940年国民党抽壮丁入伍,1942年参加“长沙会战”中阵亡。黄兴良阵亡后,当时部队有一封阵亡通知书寄到分水老坞家中,凭信证由政府每年发给家属抚恤金。

林朝根,1923年12月生,富源张家坞村人。1942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九期通讯科。1943年至1945年,先后参加潼关保卫战、河南阻击战等战役。

杨汉顺,1912年3月生,富源村人。1945年2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六纵队十六师十七团一营二连机枪排战士。1947年12月,在河南盐城作战负伤,为二等乙级残疾军人。

严正申

严正申,1927年5月生,富源老坞村人。1943年被国民党抽壮丁,参加抗战;解放战争中被俘,经整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排长,荣立三等功。1953年回国。曾在印南乡工作,后任老坞村党支部书记,因工作认真负责,得到领导和群众好评。

江关金,1923年3月生,富源村富家村人。1947年被国民党抽壮丁当兵。1949年7月在广东三水随部队起义,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后在云南军区丽江分区司令部警通排任电话员。1952年9月退伍回乡。

祝乃林,1944年12月生,富源村人。1965年入伍,在南京6503部队服役。1967年3月调军属高炮营6472部队搞电台通讯工作。同年11月奉命到云南弥洛县训练,于12月26日下午经过友谊桥到越南安沛地区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9年3月23日回国,当时每个参加援越的战士,都有越南总理范文同签署的一张援越抗美证书及一张云南军区签署的作战证书。祝乃林的证书因家中发生火灾焚毁。

胡增根,1953年5月生,富源富家村人。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门前线炮兵第3师第39团,32519部队服役。1974年调入炮兵第3师教导队任教练。1975年返回厦门部队炮兵39团3营9连,担任对大金门、小金门的炮击任务及东海舰队复航任务。曾经受连嘉奖10次,营嘉奖1次,部队团全能炮手称号。1979年1月,从炮兵部队参加广州军区中越自卫反击战,调入炮兵第一师206团53802部队,任炮手、瞄准手、副班长、班长等职。1980年2月,从广州军区部队退伍回乡。

徐国平,1957年3月生,富源富家村人。1976年2月应征入伍,南京部队60军180师9团3营3连服役。1978年12月入党。1979年1月调到广州军区,在湖南衡阳对越作战临战训练团训练,1月16日凌晨自卫还击战开始,17日凌晨上战场,5天后升任班长。战争持续打了1个月,全班荣获“自卫还击战集体一等功”,个人荣获二等功。1980年1月退伍。

民间艺术家吴根才

吴根才,号旭石、猫友,斋号桐荫楼。自幼酷爱传统绘画艺术,为画家松石先生入室弟子。常年来,博采众长,苦练花鸟山水,笔下挥毫潇洒自如。他对画猫情有独钟,妙手丹青下的猫儿活灵活现,韵味十足;他的桐庐山水画更是意境悠远,尽显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之风韵,作品多次在省、市美展中展出并获奖。

吴根才,1957年出生于富源村富家。六岁那年,父亲专门请来了一位画师为自己画画。这位画师姓贺名雨文,号松石,早年曾在上海画坛有自己的一足之地,后来为了爱情放弃了在上海的地位与事业,隐居于桐庐分水一带。虽不见于史志记载,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看着自己父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吴根才从此与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松石先生成为吴根才绘画生涯的启蒙恩师。

在松石先生那里,吴根才学会了绘画的初步技巧,也学得了松石先生最擅长的画猫。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笔和纸,吴根才就用乡间最常见的木炭为笔,以大地为画卷来作画。松石先生对于这位入室弟子寄予了厚望,不仅将自己得意的画技传授给了他,还为他取了一个号:旭石。希望他的绘画生涯如同旭日东升,前程远大。

中学毕业后,吴根才凭借着良好的美术功底,当过分水文化馆的业余农民画家、公社的电影放映员。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吴根才始终忘不了他与绘画的情缘。2007年,已经50岁的吴根才终于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可以静下心来追求自己的绘画梦了,他毅然走进了中国美院进修绘画,去追求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在美院进修的这段时间,得到著名画家张伟民、吴静初等亲授。他的画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动物兽禽,开始向更大的范围扩展,花鸟山水都成为了他笔下绘画的对象,绘画技巧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9年作品《猫》在省美展中获优秀奖。2010年作品《虎》在全国百家画虎中入展,并被收藏。2011年作品《春晓湖畔》在市美展中入展。2013年作品《双鹿》在杭州画院举办的《美丽杭州》中国画中入展。2014年作品《三羊开泰》《富春江畔》在全省百名知名画家富阳写生作品展中入展,并被黄公望纪念馆收藏。2014年作品《新绿》在省十三届美展中入选。2016年作品《家园》在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作品展中入展被收藏。

印象富家

《印象富家》捐赠仪式

在画家吴根才的笔下,昔日富家村白墙黑瓦,袅袅炊烟,鸡犬相闻,鹅卵石铺就小道在村中蜿蜒。傍村而过的后溪,竹排逆流而上。田野里水牛、耕田、秧苗,远处山峦、云雾,画面浓墨重彩,气势磅礴,呈现出一派江南田园诗画。这就是画家将浓浓的乡愁情结凝聚于笔端而创作的《印象富家》。

1969年7月5日,这是分水老一辈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百年不遇的洪水滚滚而来,瞬间吞噬了田野村庄,受灾最重的南堡村全村224户,有219名村民被夺去生命。而离南堡的不远的富家也难以幸免,吴根才先生的父亲也在这场灾难中遇难。在跨越近半个世纪后,吴根才根据童年记忆及走访村中老人共同追忆,十次弃稿,精心创作《印象富家》,基本还原了原富家村在“七·五”洪灾发生前的村景,使村里人感觉身临其境回到了1969年前的情景——徽派建筑、石板路、世代农桑、生活实庶、商贩吆喝、书声琅琅、船夫摆渡、蕉农耕作、水推磨砖之美景,让熟悉老富家的人们禁不住怀想被洪水冲毁的家园和逝去的时光。同时作者还相继创作了《金紫山庙》《店门口》《浪坑桥》《渡船埠头》等作品,将儿时的回忆,梦中的牵挂,尽情倾注于笔端。

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陈炳炎

富源村不仅是红色革命老村,也是崇教尚学之地,因而村中有大中专毕业生近百人,可谓人才济济。

胡樟华,1991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199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奖”。现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陈炳炎,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国家商务部外资司副处长,中国汽车协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

张雅娟,女,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清华科技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清华大学医学院。2012年至今,担任医学院院长助理兼行政办公室主任职务等。

张伟星,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工学硕士。2013年3月,参与重载列车智能化操控系统项目开发工作, 2014年4月至11月期间任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为公司研制出样机,该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中期检查。2015年4月离开浙大网新,进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软件研发工作。

文字:王顺庆

本期内容由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编辑:戴江影

“潇洒桐庐”

客户端

“桐庐发布”

“同乐汇”

Hash:c2bff8d21c7c141356ecf32b3046f034bb28cb7e

声明:此文由 同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