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陵神道下意外挖出一件东西,再一考证全中国独一无二,河南文物专家乐坏了

目前一般认为,位于今河南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的“汉陵”,就是刘秀的原陵,当地人称“刘秀坟”。我这里先说说这处墓地

刘秀坟,我曾去看过,我当时的印象是,是陵园内的古柏参天,后了解,现存隋唐时古柏多达1458棵,这是全国所有帝王陵中独一无二的。而当年古柏更多,《孟津县志》记载:“陵园里有古柏三千余株,为唐人所植。”

(原陵山门)

陵园南依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古朴肃穆。整个陵园呈长方形,由神道、陵园、祠院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800亩。我当时还特地绕陵园,后后面的黄河大堤上去看了,陵址离黄河确实很近,就在河南岸边上。

各位听众注意了,在前面介绍秦陵、茂陵时,我没有说过他们有神道,为什么呢?因为在东汉之前,帝陵营建时是没有神道这个安排。东汉帝王陵才出现神道。

(原陵前中兴碑,碑后就是陵山)

东汉陵墓安排神道的记载,见于《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里面记载:“(刘焉)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这记载的关键就是6个字“修冢莹,开神道”。

刘秀共有11个儿子,都被封分为王,刘焉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小儿子。封王修建陵墓时出现神道,肯定是皇帝老子的陵墓有神道,不然儿子的陵墓不可以越制的。

(刘秀帝王像)

何谓神道?简单来说,就是通往陵墓的道路,道旁一般分列文武大臣、祥兽石像。还有一个最突出的地方是,神道起步处立有石柱,即此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神道是西汉中国古代帝王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刘秀原陵的规制是开创性的,虽然规模没有西汉帝陵那般宏大,但在中国陵墓营建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座陵墓。

(原陵神道)

现在大家看到孟津原陵神道已不是当年那条了,是现代恢复原陵景区时复建的。当年原陵神道在现在神道两米下的地方,经过近两千岁月的变迁,已被淤沙黄土所淹没。

原陵神道两侧有左右对称的望柱和石像生。这里要说一下望柱。

望柱,传说源于尧舜时代的“诽谤木”,又称“表”。墓地神道旁边的叫“墓表”,宫殿附近的称“华表”。一般在粗大的石柱上会放一蹲着的小石兽,这个小石兽叫“犼”,这字读hǒu,传说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因为朝天上望,俗称“望天犼”。为什么望住柱要用这种兽呢?意在提醒君王勤政。

天安门前华表)

现在大家看到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这么来的。天安门城楼前后都华表,但上面石兽的盖端坐方向是不一样的,前面的华表上石兽面南而坐,叫做“望帝归”,希望皇帝外出早去早回,及时处理朝政,不要留恋风光,游山玩水。后面的则是面北而坐,叫做“望帝出”,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日常行为,提醒皇帝不要沉湎后宫,要外出巡视,体察民情。

望柱上端会还会有方形碑面,供刻字用,说明这里是谁的墓,如原陵的望柱上就刻有“汉光武皇帝原陵神道”九个隶书大字。

(原陵神道望柱)

由望柱起,通往原陵的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八对石像生,所谓石象生就是石俑:分别为石象、石马、石瑞禽屏、石狮、石羊、文石官、武石官、石辟邪

排列这些石象生是有寓意的——

(原陵神道旁边石狮)

石象:象征吉祥太平,传说能辨忠奸,而且象最守信用

石马:像征保卫边疆,代表忠诚、勤快;

瑞禽屏:象征国泰民安,是瑞兆,瑞禽是凤头、龙身、鹰爪、雀尾、背生双翼;

石狮:象征威武,是兽中之王,是权力与权威的化身;

石羊:象征善良,羊温顺而又具有牺牲精神;

文武石官,象征文武全才,代表国之栋梁,通称“石翁仲”:文官温文尔雅、执笏[hù]虔诚;武官威猛庄严、持长剑而立;

石辟邪:象征消灾保平安

上面说的,是原陵的石像生,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神道旁边的石俑种类会有不同,有的朝代会用石麒麟、石虎替代石狮、瑞兽屏。石辟邪是原陵神道最早使用,南北朝时流行,从造型看应该受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镇馆之宝:辟邪)

原物前的石辟邪是1992年12月,当地群众在神道上挖渠时发现的,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东西:每尊石辟邪重达2000多公斤,高1.9米,身长2.9米,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出土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一尊汉代石辟邪——全中国独一无二,可把河南的文物专家乐坏了。

原陵出土的石辟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身若虎豹,头类狮子,嘴大牙利,长舌延伸,头生双角,颌下卷须,身长双翼,昂首稳立,怒目而视,四肢矫健有力,弧形长尾撑地,是尊禽兽合体的艺术形象,是汉朝石雕艺术精品。原物现在被保存于洛阳博物馆内,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Hash:696d06a1f8a812842ed26c476569b80e463327be

声明:此文由 中国企业新闻观察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