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十一):隋唐建筑文化(3)

这门课程的笔记已经整理到第十一篇了,隋唐建筑文化也进入了尾声。今天是最后一节关于隋唐建筑的课程,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时的佛寺与佛塔

(注: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第五讲 隋唐建筑文化

5.4 唐代佛寺建筑

佛寺建筑遗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文殊菩萨)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大殿 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下层)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中国现存体量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遗存。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豆村镇,属于“台外”寺院。 创建于北魏,现存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

◆关于“台内”、“台外”:

台山分为东南西北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

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外檐斗拱四跳,双杪双下昂(有2个出跳华拱)。 抬梁式构架,上部用人字形叉手承托脊榑,金箱斗底槽。

其结构、用材、彩绘、屋顶装饰对于研究唐代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殿内保存唐代塑像34尊及唐代壁画,亦弥足珍贵。 出檐很宽,斗拱宏大,把雨水排得很远,保护夯土地基,立柱有5米多高。

内部分为两槽,用两圈柱子围成,中心放佛像。上部加天花板(称为平棋),使室内空间更加整齐。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赴五台山考察发现了东大殿,证明了中国还保留有唐代的建筑。

柱子底部为典型的唐代宝装莲花柱础,荷花饱满生动,荷叶头部有卷曲。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782年。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茹村镇。

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宽11.75米,深10米,单檐歇山顶,无内柱和天花,为“彻上露明造”。

外檐斗拱两跳,重拱无昂,屋面舒缓。 殿内布置彩塑佛像17尊,为唐代原物,形体、衣饰与敦煌莫高窟相似。

殿宇、泥塑同为研究中国唐代建筑、雕塑的珍贵遗物。 寺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为文殊、普贤菩萨(唐代的华严三圣,典型的造像组合)

五台山在唐代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佛教中心

5.5 唐代佛塔建筑

(一)长安地区佛塔建筑

大雁塔、小雁塔香积寺善导塔、兴教寺玄奘

唐代佛塔构建与名称:

塔刹:刹尖、刹杆、宝珠、仰月、水烟、华盖、相轮、覆体、受花(受印度佛教影响)

下部:戗脊、板门、寻杖栏杆、直棂窗、御路式台阶、方台、铺作

西安大雁塔(楼阁式塔)】:

保存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现在为明代重修结果,外包砖壳。 典故「雁塔题名」:唐代考中的文人学子来此题名,去杏园参加聚会。 内部中空,类似烟囱,象征唐朝强盛国力。(慈恩寺为玄奘翻译佛经的地方,很知名)

【西安小雁塔】:

保存比较原汁原味,未经后世大规模修整。 建在荐福寺内,本名叫荐福寺浮屠。

明清时代为武举人题名的地方。 为密檐式塔,第一层较高,往上逐渐收小,共十三层。(原有十五层,两层毁掉)

【西安香积寺塔】:

介于楼阁式和密檐式之间,保留更为原始,有唐建筑的特点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安葬玄奘大师的墓塔,世界文化遗产。 楼阁式塔,高五级,左右两个小塔为其弟子(窥基和园测)的三塔式组成的格局

外檐雕刻出很多斗拱和立柱,仿木结构建筑(其它塔多为叠涩法砌成);塔身有最早的普拍枋痕迹(立柱两梁之间多加一根辅助梁)

(二)其它地区佛塔建筑

河南登封嵩山法王寺塔(密檐式)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寻塔,密檐式)

日本奈良药师寺东塔:

木结构佛塔,中间并不中空,是一根巨型立柱,围绕立柱层层建塔檐。 看上去是六层,实际为三层,在每层多加了一圈小屋檐。

二战后复原了西塔和中间的塔堂,采用仿唐彩绘,色彩鲜艳。

关于隋唐建筑文化的课堂笔记就整理到这里,下一篇我们将进入古建筑发展最浓墨重彩的两宋阶段。

在这一时期,斗拱、梁架、屋顶、彩绘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并且逐步规范化与等级化,成就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营造法式》。

敬请期待哦。

- FIN -

Hash:097f54dd63559e08b30abd7fed7e256f13c153bc

声明:此文由 心尧九十八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