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塔

千寻塔

崇圣寺三塔中,大塔居前,又名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

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4年-859年)。塔高69.13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下有三层台基,下层长50米,宽(东、西)30米,高4米;中层方30米,高1.2米,四面有栏杆;上层砖砌须弥座,方20米,高2米。

塔身方10米,四壁厚3.3米,中空3.3米,内空成井筒状。

自底层至14层,用48×24×5厘米条砖丁顺平铺砌筑,外层比内层高12厘米;14以上为实心,中安刹轴。

塔身除下层高13.45米外,往上各层高度逐步降低,宽度也逐渐收缩;每层间用砖12-14层叠涩砌出塔檐,檐宽1.2米,其外形成流线形。

各层塔身四面逐级交错砌出位置相对的券洞二孔,浅佛龛两侧砌出亭阁式塔,中有大理石梵文注碑,各龛放置石雕佛、菩萨像,现存在19躯。

塔顶盖有直径2.28米的覆釜,有八角形0纹饰,釜以上有仰莲、相轮、双圆珠宝盖及火焰珠组成的塔刹。

塔刹1952年地震时被毁。

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 | 众里寻“塔”千百度

中国,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有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传统建筑,塔的由来常常与佛家文化相关,因此往往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敬。

大雁塔

对于古时的学子们来说,“雁塔题名”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骑马长安之外,还要登上雁塔,留诗题名。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相传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登上雁塔时所写。

对于现在的西安而言,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早已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象征,但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其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年代,高高耸立着的又何止一座大雁塔。

小雁塔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佛塔,因其形似大雁塔又较大雁塔体型更小故称“小雁塔”,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

《长安志》中记载,小雁塔是“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是宫人集资兴建,因此,小雁塔也承载着时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

在千百年的风雨历练之中,小雁塔曾多次遭遇地震出现裂缝,但神奇的是,小雁塔又能在地震中“愈合”且不倒,这一神奇“特技”让小雁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也让小雁塔在千百年之后依旧能够为世人所见。

鸠摩罗什舍利塔

鸠摩罗什舍利塔,位于今西安市鄠邑区,由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嵌而成,又称“八宝玉石塔”。

作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首,鸠摩罗什在长安(今西安)译经期间,座下弟子众多,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鸠摩罗什对中国的佛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鸠摩罗什舍利塔正是安葬鸠摩罗什遗骨的舍利塔,在历经千余年之后,这座鸠摩罗什舍利塔保存基本完好。

兴教寺唐三藏塔

掩映在苍柏翠竹之间的兴教寺塔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是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圆测舍利塔的三塔合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

而兴教寺也成为了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以及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高陵

“荒寺浮屠接太空,登临平步袭天风。南山可望连秦塞,渭水东流绕汉宫。”诗中所提到的“浮屠”指的正是高陵塔,又称三阳塔、昭慧塔,位于今西安市高陵区。

高陵塔结构精巧,制作坚固,塔角檐安装了108个风铃,每每当风拂过,铃声阵阵,仿佛向世人私语这千百年的兴衰过往。

崇文塔

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的崇文塔是中国最高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87.218米。相传崇文塔是泾阳人尚书李世达为了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

如今崇文塔已是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地标性建筑,每年正月,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崇文古塔会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往游玩。

古塔穿越千年,见证着王朝兴衰、岁月变迁,凝结的不仅是建塔人的心血,还承载着一段段或悲或喜的信徒的祈愿。在日复一日静默地矗立中,古塔历经千百年风霜洗礼,成为历史的象征。(作者 阿七)

访古寻踪|中式营造行走苍山洱海之边记录千寻塔

古时大理国有“妙香国”的美誉,寺院众多,佛塔林立,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成为大理的地标与象征。这些古塔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依旧不衰。现存的古塔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在苍山之中、洱海之畔,还矗立着近50座古塔。

大理地区古塔分布

大理弘圣寺一塔

弘圣寺塔,俗称一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弘圣寺旧址,距古城一里许。

史料记载此塔建设于大理国早期,为砖砌密檐式中空方塔,十六级,塔高四十三点八七米。塔下部三米石彻,三米以上砖砌。底层塔身六米见方,正西面有青石砌成塔门框,门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菩萨,其它三方有浅佛龛。塔檐用砖六层叠涩砌成,出檐二尺。

塔身在各层塔檐上皮逐级收台,层宽与高度逐级缩小,每层塔身向正中开券洞二孔,佛龛二孔,各层互相交错,左右各有凸起亭阁式塔一座。塔顶竖有刹轴、覆釜,上置仰莲及七层相轮,相轮上有圆形铜皮宝珠及刹盖,其尖为葫芦形火焰珠,整个塔刹宝项高三米多,壮观无比。

弘圣寺塔后原有弘圣寺,惜年代久远,寺已损毁,只留宝塔屹立苍洱之间,见证着白族先民高超的建筑技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理弘圣寺塔于1981年重修加固。1983年,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崇圣寺三塔外围地区

崇圣寺三塔外围

崇圣寺三塔外围

崇圣寺三塔外围

崇圣寺三塔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虽然千寻塔的始建年代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但根据中国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千寻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

千寻塔在崇圣寺三塔中最先建造,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建造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千寻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在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崇圣寺塔

崇圣寺方塔

崇圣寺塔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

以上大理崇圣寺地区图片拍摄于2014年国庆

大理佛图寺塔

大理等觉寺塔

祥云县水目寺塔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寻遍川西古塔 看千年建筑之美

川西平原自古因都江堰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得以孕育出灿烂的文化。而矗立其间的古塔乃是这片水土丰腴之地的文化、思想、经济、技术、政治的见证,是集社会人文与建筑技术于一身的可观形象。

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高者可近百米,加之其宗教或风水内涵,对城市形态至关重要,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建筑。

川西各个县市古塔遍布,种类丰富,从隋代到清代,横跨千年,屹立成史。

邛崃·温氏墓字库

我国早期的塔是依葫芦画瓢般建造印度窣堵坡式塔,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形式:窣堵坡塔演变成密檐塔;而楼阁式塔更具本土风情,是汉代木质楼阁的直接演变,将华夏木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斗栱飞椽加以运用,甚至还影响到了我们的砖石建筑艺术,这时便已经从印度塔中脱胎换骨,成为我们的文化瑰宝。

隋唐古塔 从千年走来

川西地区现存较早的古塔,应属道明白塔

当油菜花浪拍打着龙门山东麓,崇州道明镇山顶的白塔顶着它的小圆帽继续俯瞰着这片金色大地。古塔在这里等你的目光已有1400 余年矣!

四川古塔造型多样,各朝各代的典型造型都可在这里找到。而川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然塔也多。

唐代,佛塔随着寺庙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川西平原上,其中就有彭州丹景山镇国寺塔

彭州·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外形是密檐式砖塔,屋檐用砖块层叠,名叫“叠涩”,效果犹似今天的像素画。密檐塔是印度窣堵坡塔的演变产物。虽说造型四方,却又在整个屋檐的轮廓显出了柔和挺拔的曲线,体现了刚柔相济的几何之美。加之唐代偏爱朱白彩绘,窗户刷红,墙体刷白,四川人爱叫塔为白塔,估计也是源于这种建筑习俗。

眉山东坡·大旺寺塔

唐风古塔还有眉山丹棱白塔乐山灵宝塔,均是寺庙的产物。不过眉山东坡区也有一座这种风格的塔却是清朝的作品。

大旺寺塔高高站在大旺山顶,睥睨平原沃野,内部也采用空筒状,用陡峭的木梯穿过塔心的小洞攀登上楼,缘何?因为原唐塔毁灭,清人遵循唐风又建了一座。随着唐朝的结束,这种四方造型在中原消失,进化出了六面塔、八面塔,而我们四川人却将其延续到了宋代。

宋代古塔 彭州领风骚

川西平原宋塔林立,继承了旧形式,也有新发展,如邛崃高何大悲院塔、彭州正觉寺塔

在高何镇红军纪念馆前一座高耸的红色密檐石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虽说塔身延续了唐代的方形,却在底层加了一圈走廊,似罗裙曼妙,名为“副阶”。须弥座下还有卷腿桌子,实乃全国罕见。

邛崃·大悲院塔

彭州与什邡两县交界处,一片川芎田里矗立白塔一座,塔乃正觉寺塔。早有燕雀把它当成了家,衔来春泥钻进小小的塔窗,在斗栱梁枋之间筑起巢穴。该塔的艺术与技术成就在于燕子的住处——斗栱。该塔虽然延续了唐代密檐塔造型,却在内部模仿木楼阁的结构,一个个斗栱支撑起层层叠叠的藻井天花,给人宏大与力量感。

登塔的孩子们,发现内厅的藻井可以当扩音器,于是放声高歌,感受着建筑的神奇。

彭州·正觉寺塔的五层藻井

彭州可谓唐宋塔之乡,县境内有四座大型唐宋佛塔,在国内极其少见。其中一座深藏山中,鲜有人一睹芳容。由于道路险远,云居院塔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高处不胜寒,唯有一座和尚圆寂金刚塔相伴在侧。

彭州·云居院塔

确切地说,这座塔更具南诏风格,屋檐模仿木建筑做成升起式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加之塔体细长,轮廓收分完美,简直就是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的姐妹版。屋顶四角的金鸡,这一南诏国建筑的典型配饰,却没想到在四川居然也有,难道是南诏亡国后流落四川的孑遗?

川西宋塔形式丰富,建筑史上的典型皆有,例如都江堰灵光寺千佛塔仍采用早期的窣堵坡造型;金堂瑞光塔是一座极尽仿木的砖塔,外观还带有魏晋风格,而内部已经采用了新时代的登楼方式;相距时间不久的简阳圣德寺塔却采用更加简洁的仿木结构……

明清塔 邛崃为最

我本人更爱明清塔,因为更世俗化,更接地气,更具四川特色。明清的塔已不再只为宗教服务,随着风水学说的完善,渐渐从佛塔分化出了文峰塔、风水塔字库塔,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期盼。

邛崃古塔数量为成都之最,明清塔数量也是成都之最。全国著名的邛崃回澜塔就伫立在城外南河边,高度在中国砖塔中名列前茅。它造型简洁,采用双筒结构,每层都有主题雕塑,如贤哲、武将、神明,传递着当时的哲思。

邛崃·回澜塔

邛崃人爱塔,他们用灯光点亮城边令他们骄傲的三座古塔——回澜塔、文峰塔、云居寺塔。三塔在河边阵列,水中波光粼粼,华灯初上,熹微的灯火在霞幕中勾勒出塔的轮廓。

古人崇文,文峰塔及字库塔就是宝贵的见证。文峰塔祈文运,字库塔则惜字,专烧写有字的纸给仓颉,曾经几乎村村镇镇均有。

明清字库普遍为楼阁式,而且雕刻繁复,造型高挑轻盈。不过成都最著名的字库塔并不在邛崃,而是在街子、西来、北糠市街,因为它们都在名镇大街的街口,这些地方比村庄更具经济实力,因此这些字库塔更加繁复或高大。

崇州·朝阳村字库

街子朝阳村字库塔是游客们心中的地标,在味江边的白雾缥缈中,它像小镇这艘船的桅杆在劈风斩浪;

蒲江·西来字库塔

西来字库塔除了雕塑,更是布满艳丽的彩绘,微缩的挂落、垂花、倚柱、栏杆之间有人物故事,花花草草,且均被施以五彩,令人不禁将自己移情到楼阁中去戏舞游乐;

成都锦江区·北糠市街字库

北糠市街字库塔是字库里的小资,沉浸于太古里商圈的灯红酒绿中,虽只有两层,不过造型更加纤细,正面观看屋檐与发戗构成的弧线好比正卧的娥眉月,二层檐下有里外四层挂落和雀替,似片片云翳,漆黑的外表更赋予其哥特暗黑系的阴柔美。

这三座字库把模仿木质楼阁发挥到极致。这些字库塔都已经不再是让人攀登、居住、遮风避雨的建筑了,其重点并不在于空间的安排,而在于形式的表达,更像是建筑的影子,象征意义更大。

令人感动的是除了字库,成都附近还有纪念人物的塔。塔作为公共建筑是一种崇高的象征——是谁赢得了公众的如此爱戴?邛崃的黄崇嘏和眉山的苏轼。

火井镇外山顶上有一座八面崇嘏塔,青灰古雅的外皮被时光侵蚀后露出斑驳的红砂岩本相。火井镇才女黄崇嘏,传奇经历被人一代代润饰相传,其才气和反抗不公的高傲气节令人为之动容;另一座眉山大旺寺塔人们早已忘记它的正名,将其称为东坡塔,以塔纪念心中伟大的文人,这是何等的人文情怀!

川西古塔,不胜枚举,当穿过山水风雨来到它们面前,目睹其卓绝风姿,那文风文脉和丝丝乡情犹如基因一样隐埋入每一个川人的肌体。

撰文、摄影/ 曹杨牧语

编辑/夏盛兰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2017年4月刊

更多精彩

版权声明

四川画报

本文图片及内容为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以上图片,请联系“视界”影像平台[sj.scpo.cn]工作人员。联系人:邓女士。电话:028-82009100转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