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探寻柘城县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决战前的黎明静悄悄
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竟然与一代伟人结下不解之缘。淮海战役的宏大构思,在这里擘画;共和国黎明的曙色,在这里缓缓拉开。
走进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在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之间,有一个看上去非常具有沧桑感的院子。主屋四间,砖基坯墙,小瓦覆顶;西屋两间,砖墙瓦顶。院子里,几棵枣树枝叶稀疏。这里就是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走进堂屋,东西方向摆放着一张长方形会议桌,可以坐下20多人开会。桌上铺着翠绿色的桌布,摆着两排白色瓷缸和两个竹壳暖水瓶。墙上挂着一幅军事地图。房屋上面是粗大的木梁和密实的竹笆。房间显得严肃而简朴。
西屋北面摆着一个方桌、两把椅子,南面铺着一个老式架子床,床边有一个床头柜。柜子上,摆着一个手摇式电话和一个闹钟。这里,就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寝办合一的地方。
记者在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邓小平曾住过的柘城县岗王镇刘楼村刘宝善家采访当年见证人和刘宝善的家人。记者 蒋友胜 摄
1948年10月31日,淮海战役爆发前夕,一队神秘之师悄无声息地入驻这里。“听我婆婆说,邓小平在这里住过。当时部队向老百姓借房子住。我公公婆婆让邓小平住主房,他很和气,说住在西房就行了。”户主刘宝善的小儿媳唐雪梅告诉我们,那时候她公公婆婆才20多岁,刚刚结婚。“当时这个房子盖得比较结实。听婆婆说,盖房子时候,管饭用的是一半好面一半玉米面,当时算是招待比较好的吧,所以建房师傅下了力气,盖顶的竹篾又密又规矩,房子比较实在。邓小平住在这里,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在这个院子里,邓小平住了3天。”
这3天,是运筹帷幄、创造历史的3天。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在柘城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相机行事、临机决定,为即将发起的淮海战役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了具体部署:
建立了淮海战役开始时的统一指挥系统。据记载,10月31日夜里22时左右,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与四纵司令部来到柘城县惠济河畔,陈毅率四五十人住果子园,邓小平率四五十人住刘楼。附近不少村庄也有部队驻扎。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并于第二天即11月1日通告陈、邓、粟裕并华东局、中原局。
制定了钳制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及孙元良兵团两兵团的作战方案。欲割断丘、孙两兵团与徐州之联系,并相机歼灭其中一部。中央军委复电:“具体攻击任务由你们按具体情况决定。”
与刘伯承共同指挥中野部队掣肘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急欲越平汉路,扑向津浦路。11月2日,陈、邓电请刘伯承阻滞黄维兵团行动,刘伯承当即作出部署。
指示豫皖苏区组织成立支前司令部。支前司令部指挥全区对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直到战役胜利结束。
3天后,即1948年11月3日,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部分成员离开了柘城,骑马赶往中共豫皖苏第三地委驻地——永城市裴桥集。又过3天,即1948年11月6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当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开进商丘城和朱集,商丘城、商丘车站和朱集宣告解放。1949年1月10日,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商丘全境迎来解放。
位于柘城县岗王镇韦堤口村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纪念馆。记者 蒋友胜 摄
历史就是这样,由岁月构成奇妙的一环,且环环相扣。在解放战争的伟大历程中,由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将士在柘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值得后人挖掘和铭记。
战争的硝烟散尽,对于发生在73年前的那段难忘的一幕幕镜头,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
86岁的张连生老人当年才13岁。“当时我家也住了部队。部队的条件很简陋,官兵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破破烂烂的,跟俺庄稼人一样。他们在地上铺上麦秸,就是床了。一间屋里住20多人。”
“我那时候才六七岁,小孩子不知道害怕,看见院子里发报的滴滴答答很好奇,光想靠前。”79岁的刘立志老人也有印象。
“那时候推包车,我们都很积极。”今年96岁的刘长义老人口中的“包车”就是吉普车。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幕发生在柘城的镜头:倾盆大雨中,首长乘坐的吉普车陷在泥泞中,不少群众冒雨帮助推车。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刘长义就是当年推车民工中的一员。
“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之所以放在柘城,一方面利于靠近指挥,另一方面,柘城是豫东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县份之一,是这里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障。”柘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乐民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到达柘城惠济河沿岸后,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柘城人民在时任县长王飞霄的带领下,积极参加筹集粮草、修补道路、提供房屋等支前活动,及时圆满完成了支援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驻设任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的岗王镇既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又是经济发展的热土。岗王镇党委书记孙国庆告诉我们,红色文化正逐步成为岗王镇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当年陈毅、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率中原野战军曾驻扎于刘楼、果子园、韦堤口等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许多村民家里都住过人民子弟兵。群众有着浓郁的红色情结。在岗王镇韦堤口村,又建起了一座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纪念这段运筹柘城、擘画淮海的光辉岁月。每到节假日,很多党员干部和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岗王镇积极加强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力促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同时,岗王镇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金刚石产业,初步实现了金刚石产业的集群发展和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规模扩张。韦堤口村跃国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园成为柘城旅游观光、自采自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很多城里人在这里买房居住呢!”岗王镇韦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曹秀勇说。
记者感言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语重心长。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探寻柘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留下的足迹,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邓小平、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我们面前展现,人民子弟兵铁的纪律让人动容。
他们是高瞻远瞩的,又是和蔼可亲的。小平同志不住主房住厢房,给房东一家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房东眼里,首长文质彬彬,气度不凡,对待群众非常热情,很有礼貌。
他们是衣衫褴褛的,又是无私高尚的。住在群众家里的解放军,衣服颜色不一,条件简陋。但是他们满怀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热情,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投入到解放事业中去,终于打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贫困而富有,衣衫单薄也要帮助困难群众;他们年轻而成熟,一个个稚气的面庞汇成一个铁的洪流。“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一个个红色遗址,我们找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宋圣英)
来源:商丘日报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圣英 蒋友胜
编辑:小 豪
Hash:515eefe849e409c3edaef7114b5d4baa3d46635b
声明:此文由 商丘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