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厅十八井、四角走马楼,龙岗这座200年老宅带你穿越回清朝

探寻龙岗历史,讲述龙岗老故事,展示龙岗老风貌,弘扬龙岗老传统。大型文史项目《龙岗记忆》第二季“乡愁印迹”第十期,带你了解龙岗茂盛世居背后的故事。

茂盛世居

茂盛世居,又称为“茂盛围”,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其于嘉庆年间动工兴建,建成于道光初年,历时十余年。茂盛世居包含主体建筑、月池、风水林,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是深圳为数不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2002年,茂盛世居被评为广东文物保护单位。

前有月池、后有风水林的客家豪宅——茂盛世居。

屋前月池宛如箭在弦上的满弓,又如半圆的月,屋后十几棵百年樟树枝繁叶茂,茂盛世居宛如遗世独立的南方佳人,隐匿在这座大都市的繁华深处。

在专家眼中,茂盛世居是龙岗区乃至深圳市为数不多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民居之一,其风水林可谓是“深圳第一风水林”。

地铁3号线横岗站出来,走一公里左右,便来到横岗街道四联社区茂盛居民小组这处“九厅十八井、四角走马楼”的矩形围堡。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伫立于茂盛路一侧。触摸着粗糙厚重的围墙,数着一个个陈旧的弹孔,听着过堂风留下的声音,有些人、有些事穿越了重重历史,却从未被风带走。

肩挑生计 勤劳致富

何氏兄弟创办茂盛商号

维松、维柏从兴宁来到横岗,从小商贩做起,用一根扁担挑起了生计。兄弟二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开拓创新,涉猎范围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茂盛商号应运而生。

1780年前后,何维松、何维柏兄弟离开了兴宁县永和乡炉铺岭村那座代表着“天圆地方”的传统围龙屋。因为受到沿海地区复界及招垦募农的政策影响,二人长途跋涉来到了新安县横岗墟(今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

客家俗语说:“要问什么苦,逼酒磨豆腐。”何氏兄弟来到横岗后,不仅酿酒、磨豆腐、泡豆芽,还用酒糟养猪。每日二人天不亮便起床,深夜才入睡。盐田距离横岗不算太远,了解到盐田渔民对酒的需求之后,何氏兄弟还挑着酒翻山越岭卖给渔民,又换回海鲜、挑回横岗销售。

迅速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两人开货栈、建酒坊,还养猪屠宰综合经营。据传,一名来自福建的相师到货栈,说是要为老板看相。这时,高大健壮、挑着一大担猪肉的何维松恰好进入货栈,店小二便告诉相师,来人正是老板。相师上下打量了维松一番,拍手笑道:“作为老板还这么吃苦耐劳,哪还用相命?就该你发财啊!”

中堂门额红底金书“茂盛”二字格外耀眼。

随着生意一步步做大,茂盛商号在横岗墟开张了。为何商号叫“茂盛”?因为维松、维柏的父亲叫“俊茂公”,取名“茂盛”,既是为了纪念父亲,也寄托了家族繁盛的心愿。

因为有了茂盛商号,横岗墟变得更为繁荣。其时,茂盛何氏与周边的鹤湖罗氏、平湖刘氏、布吉凌氏、大万曾氏分别在横岗墟、龙岗墟、平湖墟、布吉墟、坪山墟各领风骚,对当地商业经济、就业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布局严谨 构造大气

茂盛世居经典而别致

经年累月,何氏兄弟积累资金建起了茂盛大屋,翻开了家族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家族开枝散叶,一代代何氏后人求学、经商、耕田,过着安逸的生活。

崭新的世纪到来,一座座大宅在新安县、归善县(今深惠地区)拔地而起。嘉庆年间,诚信经营、勤俭持家的维松、维柏积累了大笔资金,成为横岗大富之一,于是决定建一处“豪宅”。他们选定宝地,广购良田,请当地神行(建筑师)组织了数十名能工巧匠破土动工。

兴工那年,恰好遇上荒年,从北方来了数十名难民。难民们食不果腹,甚为可怜,要求留下干活,只求温饱,不需工钱。维松、维柏兄弟见状,便与神行商量,留下了这些背井离乡的难民建设茂盛世居,不仅管饭,还付工钱。

13年后,面朝东南、布局严谨的回字形客家大屋终于完工。选定了良辰吉日,何氏家族老少全部搬了进去。

带有广府风格的镬耳墙。

茂盛世居墙高7米、厚70厘米,屋前有月池,屋后有风水林,建筑主体为长83米、宽73米的矩形围屋,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象征着“官帽”的镬耳墙高高耸起,四角互相呼应的碉楼造型一致,飞檐造势,屋脊共有八支叉戟直指天空,气象威严。该围屋极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客家人历经迁徙、异地立足的艰难和由此培养起来的防患意识。

“第峙梧峰凤舞碧梧朝晓月,门瞻海岭龙腾沧海奋春雷。”前堂门的这副门联告诉后人,茂盛世居面对梧桐山上起舞的凤凰和挂在梧桐树梢的晓月,大吉大利,前程无量,寄托着何氏兄弟在此开基立业的美好愿景。正门以进,前后两院,左右四进;四周围屋向中心反照,一个个簇拥着中央祠堂“崇善堂”。

可以说,祠堂是茂盛世居的灵魂与核心,为一进三厅,贴着“乡贤俊德家风远,名宦芳辉世泽长”等五副历代沿用的楹联。大宅内斗拱及雕花古色古香,外饰红绿彩画美轮美奂。

维松辛辛苦苦做生意,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教书的过去,而且客家人素有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家乡的围龙屋内外都有朗朗书声。建设大屋时,兄弟二人为本族子弟和邻里的孩童建了有十几间屋子的“大书房”——冠英书屋。“冠英”二字,系“冠冕群英”之意。何氏一族请来了名师,冠英书屋迎来了一批批稚嫩的孩童。

茂盛世居开门有百家,闭门是一家。平日里,壮年们不是在茂盛商号忙碌,就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妇女和老人带年幼的孩子、做饭菜,有时还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走进了“大书房”。

动荡年代 家运浮沉

硝烟战火令人苦不堪言

时局动荡,打破了茂盛何氏的安逸生活,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回国后的何国璋,在茂盛世居建了西洋风格的房屋,但好日子并不长久,日军的炮火让这座百年老宅经历了最大的劫难……

风水林中的樟树枝繁叶茂,整个家族亦然。何氏一族与附近安良、保安等地人结为姻亲,在横岗扎根越来越深。客家山歌、舞麒麟,是家族代代延续的传统,重大的时刻总少不了这些热闹的元素。逢年过节、嫁娶,人们欢天喜地,吃着艾叶粄、茶果或大盆菜,享受着团聚的喜庆,也感受着山歌和舞麒麟蕴含的好彩头。

但是,好日子并未维持下去。大宅建成后的一个世纪内,时局动荡,接连两次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何氏一族的太平日子也随之结束。

和县域其他客家人一样,维松、维柏的后人们纷纷离开家乡去往南洋、美洲、欧洲以及港澳地区,汇入客家人第四次、第五次大迁徙之中。在异国他乡打拼,稍有积蓄后,他们便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回报乡梓。

其时,6岁的何国璋跟随家族的长辈离开横岗,从潮州乘船去往加拿大。谁也不知道这个幼童在加拿大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只知道,待他壮年回到茂盛世居时,人生境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国璋不仅带回了辛苦打拼攒的钱,还修建了四栋西班牙风格建筑。虽然在日军的炮火中毁了两栋,但从剩下的两栋中仍能一窥何氏当年的风光。

何加瑞老人生前一直在茂盛世居这座沧桑老宅中生活,他是何国璋幼子,曾两度与记者说起那些时光深处的往事:“我爸爸何国璋回国时,家族祠堂、房屋年久失修,他便出巨资修葺,还添加了西洋风格的建筑构件。他还和族人创办了横岗和丰股份公司,经营榨油和汇兑外币业务,并在横岗通往沙湾的公路中拥有股份。”何国璋有二子三女,何加瑞和哥哥姐姐都曾在冠英书屋读书。

国运跌宕起伏,家运浮浮沉沉。抗日战争时期,茂盛世居不得不面对建成以来最大的劫难。

那是上世纪40年代,何氏一族有爱国青年秘密参加革命。日军进村扫荡找革命青年,茂盛世居大门紧闭。三合土、红糖、糯米粥、猪血夯实而成的围墙十分坚固,日军久攻不下。炮火中,两栋西班牙建筑轰然倒塌,下天街的房屋也被烧毁部分。最后,日军攻入防卫能力较弱的南面侧门,抓住了这名革命青年,将其杀害。如今,何氏后人、年逾7旬的何治平说起这段家族往事,仍忍不住唏嘘。

黎明前的黑暗特别难熬

但不久后便会有希望的光

动荡不堪的生活终于成了过去

茂盛何氏享受到了真正的和平

和平年代 幸福安

两百年老宅焕发新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百年动荡,何氏终于迎来了祖先梦寐以求的太平日子,茂盛世居一派欢喜祥和。虽然冠英书屋早已不复存在,但何氏后人有了更多更好的求学之处,族人依然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还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文职干部,为一方教育、文化作贡献。

何氏一族保留着过年过节拜山祭祖的习俗,每次祭祖,不仅当地族人相聚,远在海外和港澳地区的后人也会赶回来。其中不乏寻根而来的混血后裔,他们甚至还在冬暖夏凉的茂盛世居小住,与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和谐相处。

何氏后人庆祝祖居修缮工程竣工并祭祖。

1997年,居住于茂盛世居的村民们纷纷搬了出去,有的住进了小洋楼,有的住进了花园小区,老宅一度出租。

2002年,茂盛世居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停止出租,还多方投入资金进行维护。

2003年5月,深圳实行殡葬改革,茂盛何氏祖坟统一清坟之后,骨灰神位被迁入祠堂安放,延续了上百年的拜山仪式因此发生了变化。“不论是出租期间,还是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后,茂盛世居的祠堂一直紧锁,十分神圣。

何氏一族的婚丧嫁娶仪式依然在老屋举行,大年初二、重阳,大家聚集祭祖。初一、十五则只有老人来祭祖。”茂盛世居管理处主任王浪说,自己在茂盛世居工作已有九年,“我见证了何氏家族太多重要的时刻。对于茂盛世居来说,最重要的时刻是得到全面修缮”。

近年来,龙岗区文管办召集多批次省、市专家到茂盛世居调研、指导,龙岗区投入大量资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古老的“配方”,使得残破陈旧的老宅焕发新的光彩。不过,日军烧毁的下天街小部分建筑并没有修复,而是作为历史见证,让后人缅怀、警醒。

俊茂公传崇善堂,长青松柏茂横岗。两百年的风风雨雨,洗刷着越发斑驳的建筑,也滋养了更多的生命。松茂路、松柏路、茂盛路,这三条与茂盛何氏息息相关的道路,不仅见证了家族的昌盛,还见证了横岗墟的繁荣。

两百年来,茂盛何氏响应着历史的召唤,怀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难打拼,成为客家人在龙岗拓荒的生动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

除了数百名生活在深圳的茂盛何氏后人之外,还有数百人散布在欧洲、美洲、东南亚以及港澳地区。茂盛世居不仅是一座融汇多种风格的艺术品,更是他们心中神圣的家园、永恒的乡愁。

茂盛世居

是传统客家围龙屋的一种演化形式

自兴建之日起便融汇了

“广客潮”三种文化

融汇四种文化

凝聚客家精神

茂盛世居是传统客家围龙屋的一种演化形式,自兴建之日起便融汇了“广客潮”三种文化。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考古所研究员、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引进骨干人才张一兵认为,深圳西北背靠东莞广州西南面海,东北背靠惠州,东南面海,正南与香港仅一河之隔。

从区域文化类型的分布地域看,广府文化以广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客家文化梅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闽南潮汕文化以漳州潮州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交会点正是在深圳。

茂盛世居的正前方和其他客家围屋一样,为一半圆形月池,它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还含有完善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寓意。更为可贵的是围屋后还少有地留下了一片风水林。客家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

据说,以前这里有数十亩葱郁的山林,古树参天,如今缩小为一个公园,却也得益于龙岗区的城市化进程稍慢于深圳其他区域,使其得以保留。在深圳现存的围屋中,风水林并不多见,茂盛世居的风水林够得上“深圳第一风水林”这一美誉。

茂盛世居建成数十年后,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被动谋生,还是主动走出去开阔眼界,何氏后人得以看到更广袤的世界。茂盛世居在最为神圣的中轴祠堂建筑结构中混有欧式大拱,是目前所知龙岗地区最早注入欧陆文化元素的建筑之一。

屋内西洋风格的建筑。

“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和构件都是后来在修缮时建造的,逐步改变了世居的风格,这也体现了客家人善于包容接纳不同文化的品性。”张一兵表示,东江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特别是装饰艺术等带有欧陆风情、南洋格调,是抹不掉的海洋文化印记。

- END -

责编:胡景华

编审:刘娟祝 罗丽珊 陈杨

监制:房金亮

来源:侨报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柯东波 文 侨报融媒记者 钟致棠通讯员 王浪 何冰玲 图

版权说明:内容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电话:0755-84651432邮箱:lgms@lgms.net)。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Hash:8da16c4f4aa0c86369ba26628d2608d01663a4b8

声明:此文由 掌上龙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