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围垄屋旅游 客家文化围屋

一、客家围屋特色

赣南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二、客家文化围屋

民国初年的一天,合浦县的曲樟乡突然闯进了300多号土匪。一时间,客家老少全副武装,依仗7米高的“城堡”围墙和足够的水、粮,与土匪对峙了3个月,最终使土匪溃不成军,夺荒而逃。故事所说的“城堡”,就是客家围屋。

围屋,以其主房四周外围筑以高墙炮楼而得名,其融家、祠、堡于一体,建筑形式独特而丰富,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客家先祖留下的宝贵文化遣产,是客家人一张特殊的名片

广西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贺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北海市等地。

合浦县曲樟乡客家围屋,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围墙高7.1米、宽0.86米。城垣的四大转角处及城门上设有碉楼,内墙的半腰上筑有骑马道,负责将城墙、炮楼及门楼紧密相连。门有板门、闸门、便门、栅栏门等3道5层式的连环防卫门。堂与堂间以天井相隔。上厅堂为祖公堂,堂中金匾高挂,横雕有双龙戏珠。下厅堂为门厅,以正厅堂为中轴,以祖公堂为核心,向前延伸,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规模和装饰档次,是各横屋和次厅不能逾越的。

贺州市莲塘镇的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围屋建筑群之一。围屋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设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设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计132间。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墙,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屋檐、回廊、梁柱均雕龙画凤,其中的“百寿图”,更是精雕细琢,颇显功力。

推开厚重大门,步入院内,可见到用大青石砌成的3个天井,天井的排水功能十分良好,无论雨下多大,都不会形成积水。围屋的天井,设计奇妙,随处可见。正屋有3个大天井,横屋有15个小天井。应了围屋“九天十八井”之称。莲塘镇客家围屋是客家土楼围屋与中原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享有江南“紫禁城”之称。

贵港市客家围屋集中在木格镇的君子垌,始建于咸丰年间。与其他地方的围屋相比,君子垌围屋一座方楼就是一座城堡,特点是规模大、建筑奇、保存好。其中黎大康的围屋因特别长,而被称为“长城”。围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个“围”字。君子垌围屋也不例外,靠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来实施。围屋的城墙最高达到9米,最宽为0.6米。建筑材料以青砖、杉木为主体。建筑细节技巧突出:檐雕活灵活现;窗雕、石雕砖雕玲珑剔透;壁画知色彩丰富,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围屋的房门均朝正厅方向洞开,这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墙体一般为自制的三合土,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以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搅拌,配方讲究。夯实后历经百年风雨,坚固如初;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客家围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三、客家围屋历史文化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 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四、客家文化围龙屋

特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 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五、围屋 客家

在民居方面,客家地处偏远,居山靠山,典型的围屋都偏重防御功能,带有浓重的割据性质。广府人捷足了富庶的珠三角,有山有水好风光,所建民居多为小天井,大纵深,生活质量要比客家人高不少。客家围屋的精髓在“围”,而广府民居最亮眼的是“镬耳”(音获,俗称官帽)墙,寓意“独占鳌头”,只有获取了功名的人方有资格采用,亦是家境殷实的象征。除此外,以蠔壳代替青砖筑屋,也是广府民居的一大特色,据说是冬暖夏凉。

六、客家围屋由来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七、客家殿堂式围屋

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

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

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 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

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八、客家围屋百度百科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

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客家大围屋

客家围龙屋又称为客家围屋、转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客家围龙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其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惠州河源、梅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围龙屋最大景点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

1.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山悠悠,水悠悠,悠悠长风载归舟,灵光三绝五峰月,绿草清溪绕围楼,家乡在梅州。”一首动听的歌谣,把家乡梅州的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梅州虽没有名山大川的大气、壮美,没有名镇名村的文化底蕴,但小家碧玉的她同样有着美得令人窒息的一面。梅州地区深山中仍有许多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田园农舍,村民过着恬静舒适的生活。

2. 客家围龙屋简介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围堡、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

客家围屋的类型主要有围楼、围寨、围龙屋、四角楼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形成了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3. 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

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 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4. 客家人的围龙屋

圍籠屋,本身就是以防御安全為基本訴求的建筑形式,她生動的體現出了客家人深刻的精神特貭和人文氣質内涵。即,客家文化,正是建立在以道教(天人合一,如”易學風水”應用)和儒教(宗族倫理道德)為基础的正统中原古漢族”家國文化”,在南方最好的傳承。

5. 客家围龙屋的古文化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6. 客家围龙屋在哪

闽南客家土楼的造型其实变化很多,但最常见的还是圆形和方形。除了造型的区别之外,福建土楼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有通廊的客家土楼,还有一种是内部单元式的闽南土楼。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两座土楼从外观上看毫无区别,而内部却完全不同。内部有通廊有很好的公共性,内部自成单元则更强调私密性。

福建土楼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又体量庞大,从建筑原理上说:夯土墙和木结构共同承重。因为居住和防卫合为一体,所以土楼外部环周的夯土墙特别坚固。土楼外周夯土墙高达十几米,厚度从一米到数米不等,以卵石或古块堆砌墙脚。土楼外墙上遍布射击孔,并且一楼和二楼没有对外的窗户,这都是为了防卫和抵御。一座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大门是木质的,又厚又重,还要包上铁皮。门顶上还有注水孔,这是为了防御火攻。土楼内部有水井、有粮仓,可以长期固守。

从外部环境来说,土楼往往与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完美巧妙,总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谷间的狭小平地,然后就地取材建起土楼。土楼内部也和中原传统建筑一样有中轴线,布局对称,在中心位置设立祖堂。岁时祭祀祖堂礼仪很隆重。但是在居住时往往又一个大家族几百人各个家庭不分长幼尊卑,环周平均布置居所,这一点又和传统的尊卑观念不同。

7. 客家围龙屋有什么特点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 。

1.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2.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3.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8. 客家围龙屋地理环境

兴宁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线上,毗邻江西省。全市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历史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後,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镇、宁中镇、宁新镇、宁塘镇、龙田镇、坜陂镇、坭陂镇、叶塘镇、新陂镇、刁坊镇、北镇、合水镇、石马镇、罗岗镇、罗浮镇、黄陂镇、黄槐镇、岗背镇、坪洋镇、大坪镇、叶南镇、永和镇、径南镇、径心镇、新圩镇、水口镇、下堡镇、宋声镇。总人口871507人,各镇人口: 兴城镇 86332 宁新镇 39996 宁中镇 38753 宁塘镇 16623 新陂镇 44889 刁坊镇 35282 坜陂镇 15312 永和镇 33872 径南镇 11614 径心镇 13534 坭陂镇 44514 新圩镇 28238 水口镇 28025 下堡镇 12495 宋声镇 6751 罗浮镇 38622 罗岗镇 52973 黄槐镇 30814 黄驶镇 40429 岗背镇 22544 坪洋镇 10120 龙北镇 15577 合水镇 13304 龙田镇 35350 石马镇 26227 大坪镇 40348 叶塘镇 40348 叶南镇 22931 福兴虚拟镇 24145 四望嶂矿务局虚拟镇 15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兴宁市辖28个镇(兴城、龙田、合水、岗背、龙北、黄陂、黄槐、宁塘、石马、径心、永和、宁新、沥陂、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下堡、宁声、叶南、坪洋),470个村委会 58个居委会。  2003年,兴宁市辖28个镇(宁中、径南、下堡、坪洋、宋声、叶塘、兴城、龙田、罗岗、罗浮、黄槐、黄陂、岗背、合水、石马、大坪、叶南、新陂、宁新、径心、泥陂、水口、刁坊、宁塘、坜陂、新墟、龙北、永和),共有27个居委会、470个村委会,10941个村民小组。面积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万。  2004年,撤销宋声、下堡镇,并入水口镇;撤销坜陂镇、并入坭陂镇;撤销径心镇,并入径南镇;撤销岗背镇,并入黄陂镇;撤销坪洋镇,并入大坪镇;撤销龙北镇,并入合水镇;撤销叶南镇,并入叶塘镇;撤销宁塘镇,并入宁中镇;撤销兴城镇、宁新镇,设立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兴宁市共有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和3个街道(福兴、兴田、宁新)。  截至2008年2月20日,兴宁市辖3个街道(兴田、福兴、宁新)、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编辑本段地理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兴城镇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兴城距广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至韶关407公里,至江西寻邬县128公里,至福建龙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区57公里。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540毫米。  兴宁处于粤东北山丘地带,受北东至南西走向的莲花山脉和罗浮山脉控制。最高峰阳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处水口圩镇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势总趋势是北西向南东逐渐下降,而南部则由南向北递降。南北狭长,北起阳天嶂,南至铁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线距离100公里;东西最宽处,径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叶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线距离36公里。境内四周山岭绵亘,中部为300多平方公里的断陷盆地。整个市(县)境形似扁舟。地貌类型主要分为5类: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阶地、台地等3类占总面积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  兴宁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其余28个镇属韩江流域,镇内46条河溪水流入韩江上游的梅江。宁江(古称左别溪)贯穿兴宁南北,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寻邬荷峰畲,南至水口圩汇合梅江,全长107公里,从合水至水口主干河道长57.5公里,沿途接纳32条山溪小河,流域面积1364.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  兴宁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常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达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11.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8小时。风向比较稳定,以西北风频率最高,东南风次之。自然环境优越,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果、牧、渔等各业的有利气候 件。编辑本段资源  土地资源。全市315万亩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垦面积占73%。  水资源。兴宁位于莲花山脉北坡,为背风地带,降雨量相对偏少。据水文观测资料推算,境内各流域多年平均产水总量31.93亿立方米,年蒸发量15.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13.48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19.8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7.96亿立方米,平均产水量每平方公里64.8万立方米,每亩平均432立方米,相当于梅州地区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0.6万立方米的80.4%。  动植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动物有100多种,植物600多种。  矿产资源。兴宁是广东省重点矿产资源市之一,现已初步探明有33种矿产230多处矿点。无烟煤、磁铁矿、石膏矿、钒钛磁铁矿、石灰岩矿、萤矿、硫铁矿、稀土矿、铀矿、钴等较为丰富。其中,无烟煤储量1.47亿吨,占梅州市总储量的52.6%,曾被国家列为重要产煤基地;钒钛磁铁矿已初步探明可开采储量1亿多吨,远景储量4.5亿吨;磁铁矿2280万吨,石膏矿4800多万吨,萤矿近200万吨,石灰岩矿5000多万吨,稀土矿分布面积621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丰富的矿泉水和地下热能可供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兴宁山青水秀,自然景观有神光山、合水水库、鸡鸣山、和山岩、径南黄蜂窝茶山、罗浮渡田河、宝山、铁山嶂、狮子岩、温泉等。合水水库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人文景观景点有客家围龙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园、明星公园、明珠文化广场、凤英长廊和客家文化研究大师罗香林、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地震学家李善邦、画家罗清桢等名人故居。

9.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是那黑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10. 客家最大围龙屋在哪里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先如今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建筑。唐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迁徙,客家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我们知道唐宋时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发达地区有出现城市的缩影,其他地区都是深山老林,猛兽出没,这些被迫南迁的客家人想要寻找的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远离威胁围屋孕育而生。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景点 赣家的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1. 赣家的客家围屋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 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 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2. 赣南的客家围屋什么形状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围堡、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

客家围屋的类型主要有围楼、围寨、围龙屋、四角楼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形成了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3. 赣南有名的客家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研究明清时期赣南及整个客家民系社会历史极其宝贵的载体。客家围屋的设计风格。建筑美学以及围屋中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对联词句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因此,围屋又是客家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是研究传承中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关西围和杨村燕翼围是龙南乃至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两座围屋与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的围拢屋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赣家的客家围屋形状

江西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

现代考古学家在境内曾发现青铜器时代遗址、遗物,足见赣县悠久的历史。商周遗址、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晋朝储君庙、清朝文昌阁和白鹭客家围屋群名胜古迹,是其灿烂历史文化的佐证。 赣县田村契真寺,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传说建寺初期香火并不旺,汉代时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庙后留下了十八部经书,被人称为“十八罗汉经”。自从十八儒生投宿留经之后,契真寺的香火开始旺盛。寺里的罗汉殿中至今设有藏经阁,十八罗汉经就收藏于其中。这些经书,已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赣县田村宝华寺,系佛教大丛林中之古刹,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北边境的东山村,与兴国县永丰乡李树下村之交界处。据《赣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马祖禅师到龚公山传播禅法,为开山祖师,后历代高僧在此传经诵佛,为赣南佛教圣地。 田村花灯是赣县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它造型奇特,制作精细,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

5. 赣南的客家围屋

1、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是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的道韵楼。

2、年逾400多年历史的族居土楼--道韵楼以“古、大、奇”而名闻海内外。据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

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 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3、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部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福建土楼包括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

6. 赣家的客家围屋是什么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块。及茂名一带的年例是广东地区一个最独特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誉满全国,放眼现实便可知,潮粤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菜系!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 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客家围屋自由行旅游攻略

  • 福建客家围垄屋旅游 客家文化围屋

    福建客家围垄屋旅游 客家文化围屋 一、客家围屋特色二、客家文化围屋三、客家围屋历史文化四、客家文化围龙屋1.坚固性2.安全性3.封闭性4.合族聚居性五、围屋 客家六、客家围屋由来七、客家殿堂式围屋八、客家围屋百度百科九、客家大围屋

    2022-11-13
    965 21
  • 客家围龙屋最大景点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最大景点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1.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2. 客家围龙屋简介3. 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4. 客家人的围龙屋5. 客家围龙屋的古文化6. 客家围龙屋在哪7. 客家围龙屋有什么特点8. 客家围龙屋地理环境9. 最大的客家围龙屋是那黑10. 客家最大围龙屋在哪里


    2023-08-02
    144 86
  •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景点 赣家的客家围屋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景点 赣家的客家围屋 1. 赣家的客家围屋2. 赣南的客家围屋什么形状3. 赣南有名的客家围屋4. 赣家的客家围屋形状5. 赣南的客家围屋6. 赣家的客家围屋是什么


    2023-11-16
    1139 25
  • 龙南客家围屋旅游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

    龙南客家围屋旅游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 1.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2. 龙南市客家围屋3. 龙南的围屋4. 雁南飞围龙屋5. 龙南县燕翼围6. 龙南客家围屋简介7. 龙门客家围屋8. 客家围龙屋简介


    2024-05-02
    1178 16
  • 客家围屋群景点 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客家围屋群景点 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1. 客家围屋旅游攻略2. 客家围屋旅游攻略图片3. 江西客家围屋旅游线路4. 客家围屋景区5. 龙南客家围屋游玩攻略6. 围屋客家人7. 客家大围屋8. 龙岩客家围屋攻略


    2023-12-16
    1229 53
  • 江西客家围屋景点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是什么样的

    江西客家围屋景点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是什么样的 1.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是什么样的2.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状?3.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是什么样的房子4.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是什么样的形状5.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与闽西的土楼6.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7.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状8.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赣南有名的客家围屋


    2023-12-06
    1729 28
  •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 -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 -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 1.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2.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是3. 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4. 客家围屋有什么形状5. 客家文化围屋6. 客家围屋的文化特点7.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8. 客家围屋的艺术特色是什么9. 客家人围屋的特点10. 客家围屋绘画


    2023-10-28
    1949 90
  • 龙南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龙南市客家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龙南市客家围屋 1. 龙南市客家围屋2. 龙南客家围屋简介3.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4. 龙南县客家围屋5. 龙南市客家围屋地址6. 河源客家围龙屋7. 龙南市客家围屋厅堂8. 龙南市关西客家围屋9.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10. 龙川客家围屋


    2024-03-06
    766 3
  • 惠州客家围屋温泉地址 惠州客家围龙屋

    惠州客家围屋温泉地址 惠州客家围龙屋 1. 惠州客家围龙屋2. 惠阳客家围屋在哪里3. 惠州龙门客家围酒店4. 广东客家围龙屋5. 惠州围龙屋民宿6. 惠州客家围屋在哪里7. 惠州围龙屋在哪里8. 惠州最大客家围屋的地址


    2024-01-06
    1687 95
  • 龙南客家围屋景点电话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

    龙南客家围屋景点电话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 1.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2. 客家围龙屋有什么特点3. 客家围龙屋简介4.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图片5. 龙南客家围屋介绍词6. 龙南客家围屋燕翼围7. 龙南客家围屋简介8. 龙南市客家围屋9. 客家围屋和围龙屋


    2023-07-26
    1757 71
  •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图片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图片 1.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图片2. 梅州市附近客家围3. 梅州客家围龙屋景点4.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图片高清5. 梅县客家围屋在哪里6. 梅州民居客家围屋的特点7.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图片介绍8. 梅州最有名的客家围屋 旅游景点9.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介绍


    2023-09-22
    1767 35
  •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 1.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2.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欣赏3.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大全4. 客家围屋图画5. 客家围屋的图片6. 客家围屋十大景点图片介绍7. 客家围屋哪个最漂亮8. 客家围屋结构图9. 哪里的客家围屋最有名?10. 广东客家围屋景点


    2024-01-23
    1820 33
  • 梅县客家围龙屋景点 梅县客家围屋在哪里

    梅县客家围龙屋景点 梅县客家围屋在哪里 1. 梅县客家围屋在哪里2. 梅州民居客家围屋的特点3. 梅州客家土楼和围屋4. 梅州客家围屋景点5. 梅县客家围龙屋6. 梅州客家围龙屋在哪里7. 梅州市区最有名的客家围屋地址8. 梅州客家围屋在哪里9. 梅州市附近客家围


    2024-03-30
    521 37
  •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 1.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2. 赣州围屋景区3. 赣南围屋介绍4.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路线5. 赣南 围屋6. 赣州的客家围屋7.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图8. 赣南有名的客家围屋9. 赣州客家围屋旅游攻略一日游10. 赣州一日游必去景点龙南客家围屋11. 龙南客家围屋游玩攻略


    2024-03-31
    217 73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