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灵敏 ‖ 营山县吴氏碉楼
营山县吴氏碉楼
谯灵敏
碉楼,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多见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在营山县的大山深处,也隐藏着一座碉楼———石槽沟吴氏碉楼。因其特殊性,2010年8月,吴氏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升级为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藏于深山的碉楼,何以能在两年的时间内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具有何种特殊性?
民国30年修建,历时两年完成
石槽沟吴氏碉楼位于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3组,距县城87公里,与巴中市平昌县相邻。
营山县石槽沟村吴氏碉楼
站在远处观望,碉楼下有一片青瓦四合院。碉楼四周,山峰清秀、人家较少。由于所处位置较高,俯瞰山下,薄雾环绕、如梦如幻。不禁让人感叹,营山境内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处山色风光。
“碉楼至今有近80年历史。”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该碉楼修建于1941年,石质3层楼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8平方米,方形楼。碉楼下面一层半用青石砌成,上一层半用泥巴夯筑而成,墙体厚0.45米,墙体面阔5.6米,通高10.04米,楼内每层之间设有木质阶梯,可直通楼顶。
“从规模上来看,碉楼算不上宏伟,但由于当时人力物力有限,整座碉楼历时两年才完工。”该工作人员说。
修四合院居住,建碉楼防匪患
在四川,碉楼多为藏族羌族民居,在川北一带极为少见,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用于防御战争和匪患。为何有人在此大兴土木建碉楼?碉楼的第二代主人吴显家讲述了其中缘由。
吴显家,1940年生,他说,碉楼是由他的父亲吴礼祥修建。吴礼祥出生于巴中市平昌县黑水乡,靠耕种地主佃给的土地过生活,家境贫困。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吃惯了苦头的他发奋图强,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生活中,他勤俭持家,慢慢有了一定积蓄。后来,举家搬迁到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并定居于此。
在这里,他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从事过伐木和贩卖食盐的生意,并购买土地栽桑养蚕,从南充聘请师傅从事丝绸纺织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商人,修建了四合院供家人居住。
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治安状况极度堪忧,官府腐败,无力保一方平安,且境内屡有土匪出没。“父亲为了家人及财产安全,于1941年修建了碉楼。”吴显家说,当时他只有1岁,对于修建碉楼的情景已完全没有印象,大多是从父母的讲述中了解的。碉楼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没有窗户,只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方便在防御的同时,适时进行还击。
站在碉楼上看四合院
修建者后人成碉楼“守护者”
自碉楼修建完成后,吴显家一家一直居住于此。他说,修建之初,碉楼用来居住及存放贵重物品,与碉楼紧邻的四合院则是加工房以及工人的住房。时过境迁,吴家的富贵维持得并不长久,之后除了四合院和碉楼外,再没有其他家产。
吴家共有2个儿子。大儿子吴显达,1923年生,四川大学毕业生,曾在西充县、营山县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回到老家,居住在紧挨碉楼的四合院内;二儿子吴显家,只读到了小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居住于碉楼,自2010年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便成为碉楼的“守护者”。
碉楼主人吴显家和女婿丁福祥
自吴氏碉楼被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它的保护就不曾间断,划定碉楼的保护范围,增设了各种消防设施,并且修建了一条直通碉楼的水泥公路。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碉楼的保存还算完善,至今仅小范围维修过一次。
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说,在南充境内,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碉楼屈指可数,随着年份的增加,它的价值会逐渐升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谯灵敏(南充日报社)
供稿:四川省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Hash:18707743596facf15707e5524976e1e39de47870
声明:此文由 方志四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