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槽沟吴氏碉楼

石槽沟吴氏碉楼

吴氏碉楼位于营山县合兴乡石槽村,距合兴乡场3.5公里。碉楼左侧虽然有村道公路通过,但仅仅限于天晴的时候,而且只限于摩托车可以通行。走路的话,从乡场到碉楼最快也要40分钟。据引路的石槽村党支部书记易德喜讲,碉楼周围有居民10户近50人,以吴姓为主,他们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经济来源。

碉楼后来一直是吴家人的居住场所。因为结构紧凑,墙体厚实坚固,保存完好,碉楼至今仅小范围维修过一次。易德喜说,2010年8月,吴氏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槽沟吴氏碉楼(营山县)

保护范围:碉楼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5米。

谯灵敏 ‖ 营山县吴氏碉楼

营山县吴氏碉楼

谯灵敏

碉楼,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多见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在营山县的大山深处,也隐藏着一座碉楼———石槽沟吴氏碉楼。因其特殊性,2010年8月,吴氏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升级为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藏于深山的碉楼,何以能在两年的时间内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具有何种特殊性?

民国30年修建,历时两年完成

石槽沟吴氏碉楼位于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3组,距县城87公里,与巴中平昌县相邻。

营山县石槽沟村吴氏碉楼

站在远处观望,碉楼下有一片青瓦四合院。碉楼四周,山峰清秀、人家较少。由于所处位置较高,俯瞰山下,薄雾环绕、如梦如幻。不禁让人感叹,营山境内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处山色风光。

“碉楼至今有近80年历史。”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该碉楼修建于1941年,石质3层楼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8平方米,方形楼。碉楼下面一层半用青石砌成,上一层半用泥巴夯筑而成,墙体厚0.45米,墙体面阔5.6米,通高10.04米,楼内每层之间设有木质阶梯,可直通楼顶。

“从规模上来看,碉楼算不上宏伟,但由于当时人力物力有限,整座碉楼历时两年才完工。”该工作人员说。

修四合院居住,建碉楼防匪患

在四川,碉楼多为藏族羌族民居,在川北一带极为少见,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用于防御战争和匪患。为何有人在此大兴土木建碉楼?碉楼的第二代主人吴显家讲述了其中缘由。

吴显家,1940年生,他说,碉楼是由他的父亲吴礼祥修建。吴礼祥出生于巴中市平昌黑水乡,靠耕种地主佃给的土地过生活,家境贫困。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吃惯了苦头的他发奋图强,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生活中,他勤俭持家,慢慢有了一定积蓄。后来,举家搬迁到营山县柏林乡石槽沟村,并定居于此。

在这里,他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从事过伐木和贩卖食盐的生意,并购买土地栽桑养蚕,从南充聘请师傅从事丝绸纺织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商人,修建了四合院供家人居住。

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治安状况极度堪忧,官府腐败,无力保一方平安,且境内屡有土匪出没。“父亲为了家人及财产安全,于1941年修建了碉楼。”吴显家说,当时他只有1岁,对于修建碉楼的情景已完全没有印象,大多是从父母的讲述中了解的。碉楼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墙体比普通民居厚实坚固,没有窗户,只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方便在防御的同时,适时进行还击。

站在碉楼上看四合院

修建者后人成碉楼“守护者”

自碉楼修建完成后,吴显家一家一直居住于此。他说,修建之初,碉楼用来居住及存放贵重物品,与碉楼紧邻的四合院则是加工房以及工人的住房。时过境迁,吴家的富贵维持得并不长久,之后除了四合院和碉楼外,再没有其他家产。

吴家共有2个儿子。大儿子吴显达,1923年生,四川大学毕业生,曾在西充县、营山县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回到老家,居住在紧挨碉楼的四合院内;二儿子吴显家,只读到了小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居住于碉楼,自2010年碉楼被列为营山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便成为碉楼的“守护者”。

碉楼主人吴显家和女婿丁福祥

自吴氏碉楼被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它的保护就不曾间断,划定碉楼的保护范围,增设了各种消防设施,并且修建了一条直通碉楼的水泥公路。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碉楼的保存还算完善,至今仅小范围维修过一次。

营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说,在南充境内,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碉楼屈指可数,随着年份的增加,它的价值会逐渐升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谯灵敏(南充日报社)

供稿:四川省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踏石寻楼③:石楼陈氏和大岭陈氏是同一个祖先吗?

(特别鸣谢:刘阿蕉先生为《踏石寻楼》设计并制作美术字体logo)

第③集

关键词:石楼陈氏、大岭陈氏

1.大岭村陈氏、石楼陈氏(镇中心石一村、石二村)是否同一个祖先?

2.石楼中学山腰的墓葬,墓主是谁?祖先葬在那里,是因为风水好?

3.在石楼陈氏宗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哪一支?(答:善世堂一支)

4.为何大岭陈氏有份参与广州陈家祠(合族祠)的建设?

↑↑↑主讲:广府历史文化研究者 朱光文先生↑↑↑

采访、制作:广州番禺乡下台

(节目以粤语采制)

▲从头门看石楼陈氏实力最强的一房的祠堂——陈氏宗祠(善世堂)重修后的仪门。

(受访者供图)

祭祀石楼始迁祖陈敏行等祖先的石楼陈氏祖祠(鸣凤堂)。(受访者供图)

▲清光绪十一年《石楼陈氏家谱序》内页。(受访者供图)

▲包括禺南地区石楼、坑头等陈氏在内的共同始祖——陈元德将军家族墓。(受访者供图)

▲明代石楼举人、知县陈大有崇祀名宦匾(受访者供图)

节目内容摘录

1.石楼善世堂不是石楼的陈氏大宗祠,当地还有一个更高等级的陈姓祠堂——陈氏祖祠(鸣凤堂,现在大家见到的陈氏祖祠是1990年代重建的)。不过在石楼陈氏宗族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善世堂的一支。这和沙湾留耕堂很不同,留耕堂是整个沙湾何氏总太公的祠堂……

2.大岭陈氏属于凤翔系,他们有份参与广州陈家祠的建设,但石楼陈氏和坑头陈氏没有。因为凤翔系的陈氏自认是从珠玑巷南下的,而石楼、坑头陈氏的祖先是陈元德(又作“陈玄德”)。陈元德在东晋时已到番禺来,所以石楼陈氏和坑头陈氏就没必要再附会珠玑巷传说了,珠玑巷传说是后来宋代的事。

——朱光文(摘编自节目录音)

▲大岭陈氏实力最强一房的祠堂——显宗祠凝德堂)。(受访者供图)

▲祭祀大岭陈氏始迁祖的陈氏大宗祠(柳源堂)为大岭陈氏的总祠堂。(受访者供图)

▲族谱记载,大岭陈氏源于南雄珠玑巷,图为南雄珠玑巷。(受访者供图)

▲明代陈白沙弟子、大岭举人陈昊贤祠堂——朝列大夫祠后座(受访者供图)

主讲嘉宾

朱光文

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兼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番禺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委委员等。长期从事番禺地区及珠三角乡村社会史及文化遗产研究,在《广州大学学报》、《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文集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岭南水乡》、《番禺文化遗产研究》、《名乡坑头》(第一著者)、《省会海门、番禺名镇——石楼地区历史、社会与文化》(第一著者)等专著,即将出版《番禺历史文化概论》(番禺文化丛书之一,第一著者)。

下集预告

大岭村到底有出了多少位进士?

欲知更多石楼历史文化

欢迎购阅《省会海门 番禺名镇》(朱光文、陈铭新 著)一书

锦江里 | 升楼锦江瑞石楼碉楼典范锦江里

锦江里,隶属开平市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 22 公里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 1875-1908 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 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 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 6 米 高。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 3 座碉楼。

锦江里碉楼群是开平碉楼套票六大景点中离开平市区最远的一处,也是最不便到达的一处,因锦江里拥有开平最为富丽堂皇的碉楼,名为瑞石楼,故总让人惦记着。瑞石楼,被誉为最美的碉楼,在夕阳的映照下的确名副其实。然因瑞石楼的楼主一直不愿意与旅游公司合作,所以如果想要登上瑞石楼的话,还得另付20元,事实上去锦江里都是冲着瑞石楼去的,不上瑞石楼似乎白去了锦江里。个人觉得锦江里50元的门票实在太贵,登瑞石楼另付20元,三座碉楼合计付费70元,值不值得?

个人觉得第一次去还是要登的,瑞石楼是名符其实的“开平第一楼”,不仅仅是因为它高达九层,是开平第一高楼,更因为其外观非常漂亮,9层25米的高度,中西交融的美丽,恍若一座穿越时空的古堡矗立在岭南的乡野之间,百闻确实不如一见。堪称开平碉楼的典范,更难得的是,远在海外的楼主一直不愿意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合作,这也原汁原味的保存了“开平第一楼”的风貌,90多年来,这座高耸而美丽的碉楼里外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连楼梯都是鸡翅木的,如果承包给旅游公司,大量的游客涌来,瑞石楼肯定不是今日这番景象。

走近锦江里,入村处是一条一车宽的田间水泥路,锦江里的游客恐怕是六大套票景点中最少的一个 与大多数美丽的村落一样,锦江里村前有一条小河,如今高高的堤坝把村庄保护了起来,以前这里应该也是经常遭受水患之地,村民们在门前打着纸牌,对那些远道而来,甚至漂洋过海过来看那几幢旧房子的游客早已无动于衷。

锦江里,2007年6月28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一处世界遗产,迄今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别错过这座堤坝,这里是拍摄锦江里三座碉楼的最佳点。锦江里和开平很多村落一样,有浓荫蔽日的古树,有流过村庄的小河,碉楼林立,房屋整齐,一派怡人的岭南田园风光。穿过小巷,抬头一望正是三座碉楼中最矮小的锦江楼,锦江楼是众楼,也就是村民集体出资建的防御性碉楼,楼高5 层17.36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座碉楼是并列的,锦江楼在中间,再来看看“开平第一楼”瑞石楼的外观,堪称艺术精品。

走进瑞石楼发现,瑞石楼与众不同,原汁原味,没有刻意的修复与变动,每层都有用篆、隶、行、草、楷等多种中国书法刻写的屏联,极具中国传统风韵。大厅里挂着楼主与后人的照片,公元1923-1925 年,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回乡兴建了瑞石楼。第二至第六层的格局大致相同,都配备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和家具,每层有四个小房间,大多没有开门。

开放的房间里挂着一些发黄的老照片,很典型的上世纪中叶富家子弟风格。旧日的童床和童椅,貌似我小时候都用过类似的物件。楼梯从楼板到扶手都是全实木结构,这也是我登过的开平碉楼里唯一一个,楼板貌似是鸡翅木,仅这个楼梯,就容不得大量游客。照片上的这些美女帅哥如果还在世的话,恐怕也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会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加拿大安享着晚年,不知会不会仍记起遥远故乡的那幢碉楼。

八楼的内部放置祖先神龛,该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开平碉楼的祖先神龛总是在最高层,这里是家人祭祖的精神空间所在,室外则是一周观景平台。越过堡垒式的塔尖俯瞰锦江里村,这是一座整齐的村庄,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站在平地,觉得五层的锦江楼和七层的升峰楼已经够高大了,可站在瑞石楼上,这两幢高大的碉楼又显得如此矮小。

九楼即顶楼,空间很小,就是一个铁皮包围着的堡垒式了望塔。放眼望去,满目苍翠中掩映着座座村庄,开平碉楼与村落无愧世界遗产名号。

从瑞石楼出来,登上升峰楼,升峰楼登楼无需另外收费,锦江楼则不开放登楼,拍摄瑞石楼的最佳位置就是升峰楼。先俯瞰下整齐的锦江里,建村之初,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6 米高。再来欣赏堪称完美的“开平第一楼” 瑞石楼,瑞石楼由楼主黄璧秀在香港谋生、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瑞石楼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在1920年代,总投资为3万港元。90年后,尽管已显陈旧,但坚固依旧,流逝的时光给瑞石楼镀上了沧桑的的颜色,恍若一座穿越时空的中世纪古堡。“开平第一楼”以黄璧秀的字号“瑞石”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

其实升峰楼也是一座非常不错的碉楼,1928 年,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的黄峰秀在家乡兴建了升峰楼,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升峰楼高7层12.34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细节处丝毫不马虎。

离开之时,堤坝上的老牛幽幽地望着我,似乎在问:“开平第一楼,还不错吧?”确实,瑞石楼,开平第一楼,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