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忠烈传奇不朽,这座百岁老宅见证何氏家族革命事迹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这副用语平实却又意境深远的长联,挂在光裕庐的上堂,是何子渊“甘苦同珍”的挚友孙中山所作,于右任手书。

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受访单位供图

坐落于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寨下的光裕庐是何子渊的故居。“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身上的标签,总结起来均与两个词有关:辛亥革命、现代教育。

他曾先后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也曾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在他的谆谆教诲下,他的后代也加入报效祖国的队伍,儿女相继参加抗日战争,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粤北大会战等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而这座近百岁的光裕庐,也见证着何氏家族的传奇。

何子渊肖像。受访者供图

潜心教育

教育革新创办新学播爱国思想启民智

初冬的石马镇马下村寨下,气温比城区低二三摄氏度,寒气逼人,绿树红花依然挺立着。村子深处,掩映着一座典型的客家四角围龙屋。大门额上“光裕庐”三个字遒劲有力,为著名书画家梁伯聪的真迹。

光裕庐前搭建了一栋小屋,住着光裕庐的“守护者”一家,主人何皎云是何子渊的孙子,如今年近80岁高龄的他,身板硬朗,总是热情地向过往的游客讲述爷爷的故事。

指着光裕庐屋子里挂着的一幅气势恢宏的红色门楼照,何皎云告诉笔者,这是兴民中学,为何子渊所创立。

为追寻何子渊创办新学的足迹,在兴宁市民的指引下,笔者在兴宁城兴城大巷见到了照片中的门楼,周围现代化建筑的包围中,红色的门楼显得愈发有古味。

穿过门楼,走进兴民中学校园,穿着校服的少年在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校园建筑与学宫风格相统一,红墙灰瓦、飞檐翘角,别具特色。

在校园的一处展馆里,详细记载了何子渊创办兴民中学的过程。

兴宁市兴民中学为何子渊、萧惠长等创办,图为兴民中学内门楼。 受访者供图

1881年,何子渊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两年后,因“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何子渊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全县的教育工作。

潜心教育的何子渊,意识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端,为更好地发展教育,升任督学的第二年3月,何子渊从广州出发,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

此次考察,让何子渊眼界大开,并定下了“教育革新、救国图强”的目标。1885年6月,在何子渊的操持下,兴宁市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诞生,他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操、劳动等课程。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便加入救国组织,被尊为“渊公”。

1903年冬,何子渊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民学堂,丘逢甲任首任校长。“‘兴民学堂’取义为兴学育才、民智为开,表达了何子渊、萧惠长等创办者的办学思想。”兴民中学的历史教师陈雄辉多年来热衷兴宁教育的历史。

陈雄辉介绍,随后,在何子渊、丘逢甲、萧惠长、王蔚奇等教育先驱的先行示范下,同仁学校、同文学堂、石马两等小学堂、兴宁简易师范科等新学制学校相继开办。“聚百里之志士,开风气于一方”,创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使广东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致力新学的同时,何子渊还在进步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何天翰,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辛亥革命志士何贯中,黄花岗起义烈士陈文友等人都曾经师从何子渊。历史学家罗师扬为此曾赞扬何子渊:“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200多人入会,这要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陈雄辉说。

光裕庐大门旁挂着抗日名将蔡廷锴长孙蔡醒民题匾。 受访者供图

革命元老

策划起义屡败屡战与孙中山“甘苦同珍”

在光裕庐的后堂,中间墙上悬挂着何子渊夫妇的肖像,左边墙上是其四个儿子的肖像及他们的事迹简介,而右边墙上则挂着与何子渊渊源颇深的人物肖像,他们与何子渊既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也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其中便有何天炯、何天翰。

为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进步思想,何子渊积极筹钱,从1903年开始,先后送出20多名优秀学生赴海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何天炯便是其中之一。

这20名学生中有14人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其中何天炯是同盟会的早期领导人。

在学生们开启轰轰烈烈的救国之路的同时,何子渊与梅州本地的进步人士也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兴宁石马镇的一处山岗便见证了何子渊发出起义先声的身影。

何皎云带领笔者从何子渊故居出发,驱车沿盘山公路行驶4公里后,又徒步爬山40分钟,来到一处被称为箭竹顶的山冈。他说,这里就是何子渊他们当年策划潮州黄冈起义的地方。

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僻山高,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的理想场所。但凡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大家都到箭竹顶协商、拍板。当年,这里曾有间茶寮草堂。

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3年后,孙中山指派许雪秋、何子渊等人,再次领导发动第二次潮州黄冈起义。余既成等聚集200余人于黄冈城外起事,经一夜血战,攻克黄冈,成立军政府。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但这次起义事出仓促,终因寡不敌众,力战六日而败。

何皎云说,起义失败后,何子渊、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随即返回梅州,在箭竹顶茶场隐蔽达半年有余。在何子渊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遇险革命党人得以脱险。

1909年,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不久之后,何子渊又与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惠州起义。

“屡败屡举,正是何子渊等人革命意志坚定的体现,因而在梅州客家人中备受尊重。”石马镇文化站负责人练娜说。

在惠州起义后的第三年,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推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他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方案,并得以实施。

何皎云说,便是在这一年的4月中旬,何子渊携两箱上等箭竹顶茶赶赴南京,拜见正在筹划实业建国的孙中山。两人相见,感慨良多,合影留念后,孙中山特地为何子渊题字:“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甘苦自珍,箭竹顶茶。”他遵照孙中山的指示,回来后大办实业,为革命筹措经费。

光裕庐中堂悬挂着一块题写着“五代同堂”的花梨原木大匾极为引人注目。

何子渊参加革命之时,家族正享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受何子渊的革命情怀影响,他周围的亲友也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他的二弟何子韶担任革命党联络员;六弟何贯中被吸收进革命队伍,但于战争中身负重伤牺牲;他的三子何尚文在他的鼓励下,在淞沪抗战前线英勇杀敌;四子何尚周也受父亲影响,抗战期间参加了广州保卫战和粤北大会战等,后来在兴宁起义后回乡;女婿梁世骥,是十九路军高级军官,淞沪抗战时身先士卒……

“用‘满门忠烈’来形容何家,一点也不夸张。”练娜说。

实业救国

临危受命兴办实业慷慨相助筹募军资

除了是知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何子渊还是一名实业家。

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后,何子渊奉孙中山电召赴广州。孙中山谈到,现在军政府经费极度困难,必须通过兴办实业来解决财政困难。早些年,孙中山曾在潮梅地区考察过矿业,认为梅州的“琯坑钨矿”极具开采价值,希望何子渊回去把这个矿办起来。

1917年9月,何子渊临危受命,欲赶回梅州筹办“琯坑钨矿”。临行时,本家族侄何天炯来送他,谈到军政府连拍一封电报的钱都很困难时,何子渊毫不犹豫地将随身携带的300大洋全部捐出。

回到兴宁的何子渊办起了实业,1925年春,他与县长罗师扬带粮、带物、带钱慰问光复兴宁的东征军全体将士,并在短期内筹募到两万大洋军饷及大批物资。

在为革命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后,深感年迈的何子渊退休乡居。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溘然长逝,享年77岁。

何子渊晚年返乡时,为人低调,极少向孙辈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儿女因在外地革命,孙辈们完全无法获知爷爷的事迹,乡里人家也不知道何子渊竟做出过如此多的丰功伟绩。

“我出生时爷爷刚过世。”何皎云说,虽然父亲也是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获“抗日嘉奖令”和“淞沪抗日勋章”,但父亲也比较低调,且去世较早,未曾向他们讲述过家族的革命事迹,孙辈们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是一位革命英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侄子何通在兴民中学读书时,无意中发现原来他的曾祖父何子渊竟是兴民中学的创始人,我们才知道爷爷的事迹。”何皎云说,在何通等后代的努力下,翻找县志,查找何子渊故友的日记、书籍等,逐渐完善了何子渊的事迹,并通过媒体发表出来,受到各方重视。

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已有近百年历史。 南方+ 张柳青 拍摄

光裕庐也因此为世人所重视。这座何子渊举全家之力于1927年建造的祖屋,先后被兴宁市人民政府评为“特色古民居”,广东省红色文化教育促进会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光裕庐在何氏家族的支持下,也历经了多次修整。如今走进光裕庐,三堂二横的结构体现出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圆地方、天地人一体同春的设计理念,门栏桅杆上诗情画意的雕刻仍清晰可见。

“屋子结构保存尚为完好,我们将在接下来完善老屋内的布展,让更多人熟知何子渊及其家族的革命事迹。”何皎云说,如今何子渊的故事已深深刻在后人的记忆中,不会再被遗忘,“身为英雄的子孙,(感到)十分骄傲”。

名人轶事

教师被称为“老师”与何子渊有关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后,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何子渊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故居轶事

藏在光裕庐门联中的动人故事

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虽只有八个字,却异常大,几乎与门额“光裕庐”三个字几乎同等大小,格外引人注目,何子渊的孙子何皎云告诉笔者,这幅门联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光裕庐落成后,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 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两副门联。前一副贴在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贴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何子渊一律笑而不答。以他的古文功底,断不可能出此错误,众人都不解其意。

直至1941年夏,何子渊逝世前,谜底才终于揭开。弥留之际,何子渊将长房长孙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

原来,新居落成之时,正逢日本侵占东三省,中华民族燃起熊熊抗日烈火,“照”字下面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杀敌报国的雄心。

谜底一开,乡人对何子渊的铮铮铁骨更加钦佩。这一副对联,90多年来从未变过。

何皎云说,在家人眼中,何子渊是个慈祥又很有威严的人,常拿糕点给孙子们吃,亲自教孙子们念小学课文。

何皎云如今已年近八十,谈起祖父,他十分自豪:“能为国家、为家乡办好事,就能得到大家的敬重,我们也教育后代,一定要像阿公(祖父)一样,把这个好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资料

1.《辛亥革命元老、现代教育先驱——何子渊》,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兴宁县志》

3.兴宁市兴民中学展馆资料

原标题:

满门忠烈传奇不朽 西学中用育人启智

何子渊故居光裕庐见证何氏家族革命事迹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刘海阳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Hash:5f9184482690d5dbe88b1680ccc1553c8204d176

声明:此文由 南方Plus客户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