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走过天葬台

昨晚睡得很晚,今天起床也很晚,原计划到大昭寺广场乘朝佛的专车去甘丹寺,可等我九点到达大昭寺广场时,去甘丹寺最晚的一班车也已出发两个小时了!

于是选择了拉萨周边的色拉寺哲蚌寺,因为六年之前,我已经转过这两大寺庙,今天只是想走马观花式地拍几组照片,以备将来之用。

可因为在色拉寺结识了拉萨一位叫尼玛(藏语意思为:太阳)的藏族朋友,一切就因"缘"而变了!

大昭寺广场乘坐24路公车既可以到达哲蚌寺、也可以到达色拉寺,中间还有庙虽小但香火却很旺的扎基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

关于色拉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的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也有野玫瑰之说)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因野蔷薇的藏语发音也为"色拉"。

该寺创建者为绛青曲吉·释迦益西,他本是宗喀巴大师的司膳,可因其自幼刻苦钻研各种佛法,不但精通佛法,而且知识渊博,深得大师器重,以至于后来成为宗喀巴大师的八大弟子之一。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派钦差来藏迎宗喀巴大师进京,大师因患病初愈不能成行,便派释迦益西作为代表进京。释迦益西到京后受到明成祖欢迎,并被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同时,赐予印诰。

在内地,释迦益西为皇帝和大臣讲说佛法,并奉旨在五台山兴建了6座大寺院,成为明代三大法王之一。

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释迦益西辞归,成祖赐佛经、金银器、绮帛等礼物,并亲制赞词赐之。

公元1419年(永乐十七年),释迦益西遵照宗喀巴的意旨,在拉萨北郊开始修建色拉寺,至1434年(宣德九年)方建成。建成后的色拉寺包括一个大殿--措钦大殿、建有结巴、麦巴、阿巴三个扎仓(僧院)、二十九个康参(康参是依僧徒来源地区划分的僧团单位,若干康参组成一个僧院),当时的法定僧人为5500人,但最多时近万名,仅次于哲蚌寺。

公元1429年(宣德四年),年逾古稀的释迦益西不畏道路艰险,再次进京觐见明宣宗皇帝,被明宣宗留在京师。在此期间,曾为明宣宗治愈重病,并多次赴蒙古五台山青海等地讲经传法,倡建寺院。

公元1434年(宣德九年),明宣宗命成国公朱勇、礼部尚书胡荧持节颁赐御制法轮金印,封其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藏文为强钦曲结)。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返藏途中,明廷下令在其卒地青海卓摩喀尔建造寺院,赐名"弘化寺",以示纪念。寺内修建至善大慈法王塔院,并收藏有他的舍利。

色拉寺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色拉寺的辩经却是最出名的,六年之前曾经见识过一次,可因不懂藏语,感觉就像看哑剧一样,但喇嘛们辩经的场面却极具新引力。

色拉寺的辩经安排在下午3点至5点,因此,草草转过各大康参之后准备离开时,与尼玛擦肩而过,因两人都抱着相机,所以不自觉相视一笑,然后各奔东西。

等不经意之间又撞在一起时,就打了一个招呼,因尼玛是本地的藏民,就向他请教了一些有关藏传佛教及有关天葬台的问题,因色拉寺后山就有一处天葬台。

尼玛本是四川人,在拉萨读的大学,因专业是油画,所以读大学期间就转遍了西藏。毕业后留在拉萨做了老师,就有了更多旅游的时间,成了真正的"行者"。

尼玛现在已供职于政府机关,没有了原来当老师时的自由,但每逢周末,依旧带着相机到处转。

因为遇到了尼玛,原计划对色拉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就变成了深度游。

尼玛见我对天葬感兴趣,就答应到大殿拜完佛以后陪我去天葬台看看,这与我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为西藏政府早就规定,不允许藏民以外的其它民族的游客进入天葬台。

因拜佛的队伍太长,尼玛决定先带我去天葬台,然后再去拜佛。

有些人相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成为朋友,可有些人,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就能成为朋友,我与尼玛就属于后者。

出于对朋友的热情,也出于对藏文化的热爱,尼玛决定自驾车带我去帕崩卡,因为藏文化、甚至是藏传佛教,都是从帕崩卡开始的,而拍崩卡附近就有一处天葬台。

色拉寺位于色拉乌孜山脚,而帕崩卡则位于乌都日山腰,二者虽然相距不远,但对于外地人是很少去帕崩卡的,如果不是遇到了尼玛,我也绝不会想到去帕崩卡的,虽然要想了解藏文化必须从帕崩卡开始。

帕崩卡,也称"帕邦喀",藏语的意思是"巨石宫",最初被称为贡嘎玛如宫,整个建筑修筑在一块在山坡上探出来的巨石平台上,宫殿的一面呈半圆,一眼望去,感觉就是一个小布达拉宫,因为弧线型的宫殿建筑在西藏传统建筑中比较少见,除了布达拉宫两边的宫墙,其它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基本都采用方形。

据《西藏王臣记》载:迟尊公主在拉萨修建大昭寺时遇到许多麻烦,经常白日修筑夜晚则被"魔鬼"摧毁,便去请教精晓中原星算风水术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算出西藏地形如魔女仰卧,有诸恶风水。为了镇压这些恶魔风水,"松赞干布同两妃三人来到吉学地区梁正村的帕邦喀修法,他们修到发现有灵感的象征后,随即作了那镇压罗刹魔女的肢体和其它魔怪肢节的事项"。但因未能按照文成公主事先所推算的那些解术来进行,大昭寺基础建起后又被鬼摧毁。松赞干布重新阅读了文成公主所作的推算,"心中大喜,也就在吉学梁正地方名帕邦喀的盘石上用红炉铁水灌凝大砖,建筑起九层高的碉堡,四面都用铁链紧栓使其牢固,然后修法禳灾。修到第七天时,感得怙主三尊从空中降临,说道:'藏王你所发的宏愿当获成就,我是你的一切宏愿将不难获得成功的作证者'。这样说后,怙主三尊也就融入岩石中去了,在岩石上自然地显了了怙主三尊形象。后由尼泊尔雕工照那自然现出的怙主三尊的神采雕刻出来的像,至今还依然存在而为众目所共睹"。

另据藏文史书记载: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吐蕃没有文字。由于政事之需,7世纪初,松赞干布派大臣吞弥·桑布扎印度从婆罗门李敬学习声明(即文字学和修辞学),同时也学习了"兰札"(即天俄体梵文)和"瓦什都"(即乌尔都文)等两派派书法

吞弥·桑布扎从印度学习返回吐蕃后,来到帕邦喀闭门钻研三年,他以梵文的50个声韵字母为蓝本,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造藏文字母30个、韵母4个。在松赞干布设宴款待吞弥·桑布扎的席间,他呈献了创造的新字,并用藏文将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刻于岩石上,这是吐蕃创造文字或统一的标志。而后,松赞干布宣布吞弥·桑布扎创造的藏文为吐蕃王朝的统一文字,用它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制定法律,对吐蕃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帕邦喀宫就成了西藏文化的发祥地。

后来,赞普赤松德赞和莲花生桑耶寺法师堪钦·菩提萨埵(亲教师静命)来帕邦喀朝圣,曾在巨石下的洞里修行10天,因而得名"策久拉康"(十日殿)。

公元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毁佛灭法,焚烧了帕邦喀宫,拆毁了松赞干布时所建的108座佛塔和所有建筑。

帕邦喀宫在历史上也曾经过数次修复,其规模最大的两次。据史籍记载:11世纪中叶,博多瓦·仁钦赛(1091~1165)和弟子扎嘎到帕邦喀朝圣,看到一片废墟时非常痛心,便命弟子修复。扎嘎遵从师命,先在策久拉康洞内修行数月,然后召集僧人修建了两层殿堂,这时修持的僧人达二百多人。

此后,噶当派僧人陆续修复了原有的佛塔108座,雕刻佛像,建立了拉康(佛殿)。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大权后,又进一步对帕邦喀宫进行了维修扩建,在二层殿堂上又加盖了一层。以后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后都必须到此礼佛受戒,获得"格西"(相当于"博士")学位后也都要来这里举行庆贺仪式,因此被誉为"佛教二十四胜地之第二殊胜之地",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殊荣。

跟着尼玛走进帕崩卡,亲眼目睹了吞弥·桑布扎所写的第一块六字真言雕刻,但在走出松赞干布修炼的石洞时,脑袋被重重地撞了一下,不知是幸(撞醒了)、还是不幸(撞傻了)!

离开帕崩卡,步行1000米左右,就有一处天葬台,但路边就有一块西藏自治区政府的一块告示牌,上面书写着《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部分摘要。

于是,去与不去,就成了一个问题!

牛恒刚:2012年9月23日于拉萨

Hash:1244f2e95281a05c635d18f9f85febd3a61303a5

声明:此文由 了了的天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