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车道岭(二)

兵家必争险关隘

千百年来,车道岭是贯穿东西的一条交通要道,它也是一处军事要塞,它高、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如果说黄河是通往中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的话,车道岭就是第二道天然防线,在军事防守方面,守住车道岭就守住了通往中原的一道关隘。

古道秋意》岳雅丽 摄

明代初期的沈儿峪大战是甘肃历史上发生在车道岭最大的一次战役。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元政权,顺利攻克大都北京后,随将进攻的主要目标定在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和扫平西北方李思齐、王保保等元军残余集团。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为统一全国,彻底荡平残元势力,敕命徐达率征虏左副将军冯胜、右副将军汤和,领兵40万出西安北征,一路攻城夺县,所向披靡。王保保闻讯,慌忙由兰州南下,屯十万兵于车道岘(今车道岭)、沈儿峪、平西寨(今鲁家沟)及兰州王保保城 ,沿线设立严密的军事防御网,阻断了通往兰州、靖远的交通要冲。徐达于三月末直捣定西,逼近扩廓西营。在车道岭附近的沈儿峪展开了输死较量。《明鉴易知录》较为详细地记载这次战役。

三年春,帝复以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达自潼关出西道,捣定西,取扩廓。文忠自居庸出东道,绝大漠,追元嗣主。达至定西,扩廓退屯沈儿峪,进军薄之。隔沟而垒,日数交。扩廓遣精兵从间道劫东南垒,左丞胡德济仓卒失措,军惊扰,达帅兵击却之。德济,大海子也,达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师,而斩其下指挥等数人以徇。明日,整兵夺沟,殊死战,大破扩廓兵。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

此次战役成为明军控制甘肃的决定性战斗,获胜的明军掌握了攻略甘肃的主动权,彻底击败了元军的残余主力。这是甘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明朝灭元的最后一战。车道岭经受了战争的洗礼。与此同时,经过此战,北元势力退居漠北,双方战事进入了僵持阶段。沈儿峪大战是一场持久战,是明将徐达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是王保保辉煌人生的转折点,此后,他的传奇人生也逐渐走向了灰暗,《明史·扩廊帖木儿传》记录了战后的王保保境况。

扩廓帖木儿战于沈儿峪,大败,尽亡其众,独与妻子数人北走,至黄河,得流木以渡,遂奔和林。时顺帝崩,太子嗣立,复任(扩廓)以国事。逾年,太祖复遣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将十五万众,分道出塞取扩廓。大将军至岭北(漠北),与扩廓遇,大败,死者数万人……扩廓从其主迁徙到金山,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盖洪武八年也。

从《明史》看出,五年内,王保保虽然经历几次战役,但总不是那么辉煌,最后,在洪武八年,这位不可一世的将军悄然去世。那么《明史》中记载的沈儿峪到底在车道岭的什么地方,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来看清代人的两篇金县游记,一篇是清代咸丰年间同知、道员、知府冯竣光在咸丰8年路过金县写下一篇《金县苑川》行记。

一十八日辛已,微雨。冒雨行,十五里秤钩驿,有营垒。下坡,十五里家店,十五里车道岭,石路险窄,皆就山岩錾凿而成,狭才容轨,岭南有沈儿峪,明初徐中山王败王保保处也。下坡,十五里甘草店住。皋兰县辖。二十九日壬午,晴,辰行。路渐平易,旁多沙山。二十里清水驿,以清水河得名。水导源龛山,又谓龛山水。

这段文字反映出两个信息,即就是车道岭在清代咸丰年间的道路状况陡而峭,沈儿峪的位置在车道岭之南。现存两军对垒时徐达所修的“中山垒”(今福台),扩廓所修的“将台”(在今鲁家沟将台河)遗迹尚存。所以,两军对垒的沈儿峪应在定西市安定区榆中县的车道岭之间。

车道岭是个古战场,也是一道兵家必争险关隘。历史以来,在车道岭发生过不少战争,从徐达征战王保保中可见一斑。清穆宗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动乱,同治三年(1864 年)五月,甘草店人赵云花、刘克笃率当地民团与回民反清军激战,后兵败。十二月,回民反清军攻掠甘草店等地,后由清军先锋高余庆收复。同治五年(1866年)春,河镇五营进驻金县。三月,总兵彭楚汉率南字三营驻甘草店、三墩营,经裁汰,有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家崖改为兰州城守营驻防,金县城守营移驻甘草店,遇军事活动,则在甘草店、金家崖两地调动。清代在县境内设14塘,甘草店有车道岭、甘草店、三墩营3塘,每塘有兵50名。

民国8年(1919年)4月,甘州镇守使马璘(字玉清)部营长马飞虎在榆中县甘草店打败陇东军阀黄得贵部。

烽火狼烟话沧桑

烽火台又称烽燧,也叫烽火墩或墩台。古时用来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是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大部分烽燧建立在高山顶或者川地转折处。当夜间发现敌情时,在墩台上燃火为烽,白天则掺加狼粪放烟称为燧。烽火台台台相连,传递消息。凡是边陲、要隘、交通要道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车道岭上杏花村》李彦仁 摄

榆中境内和车道岭四周的烽燧和墩堡多为明代建筑。秦蒙恬大将军西征设立榆中县,榆中因地处西北边陲,车道岭是通往咸阳、西安的交通要道,若西部边陲发生战事,车道岭应是传递信息最快的通道,在那时起就应设置了烽燧,传递军事信息,延续至汉唐。车道岭的烽燧应该是建于秦初延用至明代修缮而已。

自秦代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发展到明代,甘肃镇的防御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明廷在西北的防御体系主要是由墩堡、驿站和边墙(长城)三部分组成的。边墙是由墙和临边堡、墩、寨、关等防御工事构成的一道防御线。西北边墙的修筑,与分布各地的墩堡形成了遥相呼应、互为一体的防御格局,有效地抵御着敌对势力,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堡垒

榆中境内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明代长城东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548年——公元1554年),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王以旂在兰州的黄河两岸构筑边墙。南岸的边墙自永登县庄浪河谷的河西大边开始东行,经西固、范家坪、崔家崖、小西湖、过水车园、五里铺、东岗镇、桑园子、桑园峡天险,再向北接靖远县大浪沟,赴宁夏的大边,城墙绵延二百多里。这道边墙将黄河沿线的军堡连接起来。明王朝又自桑园峡沿车道岭方向,沿金县境内的丝绸古道分设三条线修筑烽燧和墩堡,北线沿苑川河的金县北山山头设立卧龙川烽燧、金崖烽燧(三座);宋家窑堡、夏官营堡、接驾嘴烽燧、甘草堡;沿川部地带设立了和平柳沟店城堡;二沟墩烽燧;郭家圈烽燧(连搭);马家屲烽燧;白虎山烽燧;东湾烽燧;高崖黎家庄烽燧;沿马衔山北坡设立了麻家寺堡子;马坡堡;新营杨家营烽燧;郭家山烽燧;黄坪堡;五台山堡、龙泉水坡堡子。这些防御工事和车道岭烽燧和墩堡接为一体。在茫茫的车道岭山梁上,有传递军事信息的双墩烽火台、咸阳墩烽火台和郝家铺烽火台三座烽燧,还有三座明代城堡,即车道岭堡、甘草堡和墩墩堡,向西安方向延伸。车道岭附近的这些城堡和烽燧,占据了高点,和东西烽火台遥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军事信息传递系统,在关隘处保证了古道的畅通。

双墩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草店镇蔡家沟村东岭学校北侧300米的山梁台地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两座烽火台,东侧烽火台高约4米、10米见方;西侧烽火台高约5米、6米见方。该烽火台是明代在当地的军事设施。

郝家铺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草店镇蔡家沟村委会南侧50米的高台地上。面积630平方米,夯土层厚30厘米。烽火台分为两层,底层高约5米,长、宽各25米;上层高约8米,底部10米见方,顶部5米见方。

岘阳墩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草店镇周家沟村南2000米处的山梁上,占地长、宽各约30米,面积900平方米。堡址正中为一高约2米、8米见方的烽火台,外围有一道高约1米左右的环形护墙,护墙外有3米宽的环形台地,台地外为宽3米、深3米的护堡壕沟,壕沟外围为平地。

车道岭堡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车道岭村东100米处的山梁上,南180米处为车道岭古道,堡址为长方形,堡门东南开,堡高5米,长32米,宽28米,面积896平方米,夯土层15-20厘米。

墩墩堡址位于甘草店镇东岭村东100米处的山顶之上,所处地势较高,整体呈长方形,中间为烽火台,底部10米见方,外围堡墙残高约3-5米,底宽2.5米,上宽1.5米,夯土层厚25厘米左右,堡内东侧残留4间房屋建筑残垣痕迹,整个堡址呈30米见方,面积900平方米,堡外有7米宽的台地,台地外有深1.5-3米、宽约10米的护堡壕沟,总体面积约3600平方米。南墙开堡门,门宽2米左右,门两侧各有3米见方的墩墙,西北、东北、西南墙角各有3米见方的角墩。

甘草堡址位于榆中县甘草店西村西侧1000米处的山梁上。山梁呈南北走向,堡址长70米,宽60米,面积4200平方米。墙残垣高0.5-2.5米,夯土层厚15-20厘米,面积4200平方米,墙垣残留轮廓清晰,为明代在当地的屯兵之所。

明朝在甘肃镇建立了墩堡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镇军民的自我防卫能力,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朝规定:在五、六屯或四、五屯内,选择在便利之地修筑一大堡,堡墙高七八尺或一二丈不等,堡墙四面开八门以供军民出入;周围近屯辎重、粮草都集中于大堡之内。

每一大堡设堡长;小堡只设屯长一人。大堡设有守备、操守、防守等官,小堡则设防御掌堡官或总旗。大小墩堡集传递信息和自我防御于一体,一有警报,“各发狼烟传示各乡,各乡即敛人畜屯聚本墩,以谋防卫”。墩堡使屯军无事则耕,有事则战。贼寡则本堡之兵,贼多则近堡合力,各大城兵马相机应援。

明代车道岭峰遂或墩堡内部结构设置是怎么进行防卫的。兰州西北师大北部的一个名字叫深儿墩的墩旁边出土的一块石碑中详细记录了墩台的守卫情况;为我们了解堡墩内部防御系统提供了依据,可以作为借鉴

“深沟儿墩

墩军五名:

丁□妻王氏、丁海妻刘氏、李良妻陶氏、刘退妻堇氏、马名妻石氏。

火器:钩头炮一个、线抢一杆、火药火线全

器械:军每名弓一张、刀一把、箭十三枝。

黄旗一面、梆铃各一付、软梯一架、柴堆五座、烟皂五座、檑

石二十堆。

家具:锅五口、缸五只、碗十个、筋十双、鸡犬狼粪全。

万历十年二月□日立”。

由此可见,墩堡在自我防御的同时,又能保证正常耕牧活动。堡内采用值班轮守,日常生活用具和通讯器具一应俱全。

《榆中大事纪年》记载,北元势力曾几次南渡黄河,和明王朝金县境内的军民发生军事冲突。隆庆元年,鞑靼宾兔率2000余骑越过黄河,掳掠榆中,明军指挥魏印、李德林等人奋起抵抗,驻守在车道岭烽火台上明军燃起狼烟请求支援,魏印、李德林等人虽然战死沙场,却成功地阻止了鞑靼南下的脚步。

《春暖车道岭》汉韬莹 摄

车道岭的烽火台在战争时期,狼烟四起,见证了血雨腥风的惨烈,但在战事平息的岁月中,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车道岭烽燧却是那样的宁静安详。她们像历史中的姐妹一样,或静默在霞光中,或沐浴在夕阳下,他们似乎陶醉在这美艳的时光里,留给世人最丰富的联想和最美的身影。

作者:丁述学 岳锋

Hash:735d47ea43f1c72b0169111b155461d7df56cc64

声明:此文由 榆中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