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遗址,无意中的一脚踩出了多少件国家宝藏?
导读
中山国,一个神秘的名字。从“鲜虞”二字始见史籍,到彻底消失,跨时478年,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但史书中对它的记载,却非常零乱,也缺乏准确和正面的描述。
这些记载断续而零散,以至于中山国被披上了一层模糊而晦暗的外衣。对文物考古界来说,更为艰难。
多年来,从未有任何能确凿无疑的考古发现,来证实中山国的真实存在。直到1974年,一个寒冷的冬季……
差一点,我们就与中山擦肩而过
在那一年三月,平山县三汲乡村民在挖土时挖出两座战国墓。考古人员清理发掘出一些随葬品,器型与燕赵贵族墓中的差异很大,可惜发掘者心中没有鲜虞中山的概念,就此与那个神秘的国度擦肩而过。
△中山国遗址现场。
到了初秋,当地农民筑渠填沟造地,不断到附近的双陵台上取土,结果在刨开的土堆里发现了很多文物。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的考古人员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往现场,在看到挖出的大型瓦件和一些精美玉器后,心里有了一个猜想,这座战国大墓很可能就是中山国的王墓!
发掘调查:竟是国王陵墓
从当年11月1日起,考古队正式开始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发掘前的调查,首先从编号为1号的大墓开始。1号墓是古墓群中体形最大的一个,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地上封土仍高达15米,由下到上构成三级台阶,第二级台阶以上还残存着建筑的遗迹。
△中山国航拍全景。
封土上的建筑被称作“飨堂”,在古代丧葬制度中,是王侯级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飨堂早已坍塌,但考察发现,这个墓顶建筑共由一层飨堂、两层回廊组成,气派恢弘,显示墓中主人地位显赫。
经钻探证实,这个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间有一个墓室,按礼制应属于国王级陵墓。
失落2200多年的城邑重见天日
在距古墓群不远处,考古队还发现了多处制作陶器、铜器和玉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随后,古城墙的夯土地基也现出了身影……古城遗址面目不断清晰。
古城城址由七条城垣组成,现城垣早已不存,只余城基。城内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北部是宫殿区,南部为大型夯土建筑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中部为大型官方手工业作坊区,有烧陶、铸铜、冶铁和制作骨、玉、石器的作坊遗址,南部为商业活动中心和居住遗址。
△中山国遗址地图。
根据考察结果,考古队长陈应祺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初步认定,这里很有可能是失落2200多年的中山国重要城邑。
6号墓:一脚踩出珍宝无数
王陵区分为两部分: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两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1、2号大墓东西并列;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3至6号大墓东西向错列。
△ 中山王厝墓东库南部遗物。
1975年的秋天,考古队先对6号墓实施发掘。遗憾的是,主墓室曾遭严重盗掘,已经一无所有了。
就在人们不再对6号墓抱什么希望时,一个民工在主墓室侧面平台上意外踩空的一脚,竟踩出了一个宝库。
△中山王厝墓西库铜编钟、石磬等。
陈应祺回忆说,我们挖到那一层,一个民工一踩,哧溜一声,那只脚就下去了,一个大窟窿,吓他一跳。把他拉起来,旁边围观的老百姓一看说,好大的烟!
其实,窟窿里冒出的不是烟,而是因为墓里与墓外温差大,冒出的热气。
△中山王厝墓东库中部遗物。
这个民工无意中的一脚,一个在以往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的墓葬格局出现在考古人员眼前。在主墓室两侧竟还有两个与主墓室互不相连,用来放置陪葬物品的仓库。
△中山王厝墓东库东南角遗物。
这种超常规的墓室结构设计,被以后的发掘证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陵墓所独有的。在主墓室东西两侧的宝库中,一次就出土了几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孤品珍品。
△山字形青铜器。
最特别的是中山国标志性礼器,山字形青铜器,造型特别,气势雄伟,是中国考古中前所未有的发现。
1号墓:回手掏出最早建筑设计平面图
两年后的秋天,人们期待已久的1号墓,挖掘工作终于开始了。然而发掘伊始,迎接人们的仍是一片失望。高大的封土北侧有一个斜插进墓室的盗洞。盗墓人在洗劫之后,还放火把整个墓室烧得面目全非。
唯独一件稀世珍宝,静静地睡在一块石头下面。这块初看已经扭曲变形的铜板,就是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1号墓的宝库发现了大量令人瞠目结舌的精美文物,包括鼎鼎大名的中山三器,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圆壶以及 中山王鼎。
△中山三器。
陈应祺记得,清理刻铭的圆壶时,他擦掉细泥,在两排铭文中辨认出了“中山王”三个字。他和现场的队员立刻激动起来。神秘的中山国,终于向世人揭开了面纱。
来源 | 河北旅游杂志
Hash:e74a26100f033d9ec9ec42da13f4e86dec5647bd
声明:此文由 平山县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